存在主义心理学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存在主义心理学(Existential Psychology)
目录 |
存在主义心理学是因存在主义影响而兴起的一种心理学理论,为“第三势力”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两大取向之一。起源于19世纪的丹麦,主张人有自行选择其生活目标及生活意义的自由,重视现实世界中个人的主观经验,强调人须负责其自由行动所产生的后果。存在主义强调人的存在价值,主张人有自行选择其生活目标及生活意义的自由,重视现实世界中个人的主观经主张验,强调人须负责其自由行动所产生的后果。代表人物有罗洛·梅、布根塔尔等。
自上个世纪50年代末以来,许多西方心理学家受存在主义和现象学的影响,试图从哲学的高度来理解人的心理和进行心理治疗。存在主义是一个哲学的非理性主义思潮,它认为人存在的意义无法经由理性思考而得到答案,而强调个人、独立自主和主观经验。尼采和克尔凯郭尔可被看作其先驱,雅斯贝尔斯、海德格尔、萨特和卡缪等是其代表人物。维基百科中概括存在主义的最突出命题为:世界没有终极的目标;人们发现自己处于一个隐隐约约而有敌意的世界中;人们选择而且无法避免选择他们的品格、目标和观点;不选择就是一种选择,即是选择了“不选择”;世界和我们的处境的真相最清楚地反映在茫然的心理不安或恐惧的瞬间。在20世纪中它流传非常广泛,受其影响的存在主义心理学家认为,当代西方心理学的最大弊端在于脱离了现代社会的生活实际。心理学家的首要任务应当是研究现代社会中人们普遍存在的空虚、孤独、焦虑、自我陌生和自我疏离等病态心理。克尔凯郭尔对焦虑的论述为存在主义心理学做出了重要贡献。精神分析学派对潜意识等人类行为的非理性根源的研究等也对存在主义心理学有直接影响。
人的存在:指人的整体,难以用语言描绘。萨特:存在先于本质,人的“存在”,是一个从过去推向未来的,自由选择以突破既定自我,实现新的可能的过程。“人除了他自己认为的那样以外,什么都不是。”人绝对自由,并应对自己的选择负责。任何逃避选择的行为都有损于自我的存在。
存在的三个世界:组成生理和物理环境的内部和外部世界,或称周围世界;由他人组成的人际世界;人与自我和自我价值所体现的,潜能的自我内在世界。三个世界息息相关、互为条件,人同时存在于物-人-己三个世界中;它们不是分属三个不同的世界,而是人的三种存在方式。因此,若仅仅强调其中之一而忽视甚至放弃其他两种存在方式,则会妨碍人们对自我真实面目的理解。
存在的基本特点:空间性和暂时性、分享与参与、焦虑和内疚。
存在主义心理学的历史特征[1]
- (一)非理性主义特征
人类的理性曾经促进科学技术发展,但片面强调理性的唯理性主义思潮却引导人们重视对外部世界的统治。而人本身夺在的意义却没有得到说明,使人的情感、意志等内心生活领域受到护士。面对这种情形,非理性主义思潮可以说是一种娇枉过正。存在主义心理学的非理性主义特征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首先,他们强调非理性的存在。在他们看来,人的存在是不邀循任何理性逻辑,也无规可循,因而是无法描绘的。其次,片面强调人的自由选择能力,而这种能力本质上指的是意志的自由。再次,反对任何理论、假设和臆想,主张对经验和行为进行现象学的研究。
- (二)反社会特征
心理变态、人格异常,是临床心理学所关心的主要问题。近半个多世纪以来,由于资本主义社会矛盾深化、激化,战争频致、经济危机和社会动荡,心理变态现象变得格外触目。在这种条件下,存在主义心理学家抗议导致心理异常的社会条件,要求尊重个人的命运、个人价值和个人内在生活、无疑是有积极煮义的,但是由于他们的阶级局限性,使他们不能对社会现状及其根源作出科学的具体分析,反而把人格异常的原因归咎于社会本身,表现出一种反社会的倾向。存在主义心理学的这种反社会倾向主要表现在区分“真实的存在”(authentic)和“非真实的存在”。所谓“真实的存在”意指个人坚持自己的独立性,不屈从于社会风俗和习惯的压力,坚持自己的观点和见解。所谓非真实的存在是指在日常生活领域中,个人失去了一切自由,失去了一切个性特点,失去了一切独立生活的领域,仅仅投照社会风俗习惯、道德伦理准则,象一切人那样地生活。由于社会剥夺了他的一切自由选择的可能,这种人的生活是不充实的,充满了空虚与孤独,个人只能简单地顺应社会,把一切交给异己的社会力量,个人存在的价值也就由此而丧失了。
存在主义心理学家指出病态心理的社会原因是有积极意义的,但他们不是从资本主义社会制度中探求根源,而是把导致病态心理的社会原因归咎于社会本身,_以为这种现象为一切社会所共有,从而提出反对一切社会的笼统主张,这又陷人了唯心史观的泥坑。
- (三)哲学性特征
存在主义心理学深受存在主义哲学、现象学的影响,其理论处处显露出主观、思辩等哲学特征,如果我们不了解其目的在于为心理治疗奠定理论基础,就很有可能把存在主义心理学当作某种哲学流派。存在主义心理学所表现出来的这种思辩性,哲学性特征并不是偶然的。心理学自独立以来,一直存在一种反哲学的倾向。这种倾向从冯特开始,由行为主义者所继承,至今在美国心理学界仍有不可忽视的影响。但自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心理学中有一股回归哲学的倾向,一部分心理学工作者认为“没有人能逃避哲学,问题仅在于有意还是无意地运用哲学,或运用好的哲学或坏的哲学、含糊的哲学和清楚哲学,任何一种拒绝哲学的人本身就在实践着一种哲学”。这部分心理学家认为,如果说过去心理学的独立曾依赖它同哲学的分离,那么今日心理学的进步将依赖它同哲学的联系,存在主义心理学是代表上述倾向的思想潮流之一,虽然任何一门学科都必须接受哲学方法论的指导,想避开哲学的影响是不可能的,但存在主义心理学的哲学“味”太浓,以致若切去心理治疗部分,就成了赤裸裸的哲学理论,这样一来,就不可避免地导致哲学性的特征。
- (四)人本主义特征
强调尊重人的价值与尊严,反对近代心理学中的非人化倾向,是存在主义心理学的又一特征。其表现为:1.既反对精神分析主张的人受本能冲动和生理需求支配的观点,又反对行为主义以所谓的客观方法研究客观的行为的主张。2.强调要以整体的观点看待人的存在,反对对人的存在进行琐碎的研究。3.他们主张心理学的研究应有助于人类对生活意义的探索,把摆脱人的焦虑、孤独、空虚等痛苦的情绪体验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这些都表现出明显的人本主义特征。正是由于存在主义心理学的这一特征,使得存在主义心理学成为广大的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其理论也成为人本主义心理学中富有特色的理论之一。
1.主客同一的研究范式:反对把认识和体验的主体与被体验的客体加以割裂,主张我们既能把自我看作是事物在世界上发生时的一个对象,又看作是通过这些对象进行解释评价、把它们投身到未来并加以转换而反作用于事物的一个主体。
2.整体论的研究路线:把个体与他人、与社会、与自然的关系联系在一起构成一种内外一致的人格整体。力图通过对某些外部表现的观察和分析来了解人的内部存在。心理治疗方面主张通过对人格特点的完整理解,揭开神经症状的面纱,帮助病人从自己的内心深处认识和体验自己的存在,发现自己的潜能,重新鼓起生活的勇气。
3.价值关涉的研究立场:重视人的价值和尊严,关心人的潜能和发展,把人生的意义、价值观、自由选择、潜能和责任等作为存在主义心理学的研究主题。
4.研究方法的主观性:严格忠实于研究对象的本性,直接与人的活生生的精神生活融汇共存、合为一体,通过非逻辑非对象化的直觉体验和内在体悟、通过理解和体验使研究主体生活在自己的对象里,从而把握对象的内在心理生活和内在精神。
5.“对话”的心理学:一种理解人的尝试,要点在于从根基上消除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分裂。重视对话的研究。
罗洛·梅(Rollo May,1909年4月21日-1994年10月22日)以存在主义为理论基础,以现象学为方法论,构建了自己的存在心理学。在心理学史上,梅是介于存在主义和人本主义心理学之间的桥梁人物。在他1958年出版的《存在:精神病学与心理学的新面向》一书中,首次将德国哲学家M.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思想介绍到美国,从此一方面建立了他的存在心理治疗体系,另一方面为以后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发展奠立了基础。
梅对近代心理学是否能解决现代人的心理困境提出了两个很实际的问题:一是咨询员所持的心理学理论是否能解决他面前的人的心理问题,二是对一个需要心理咨询的人来说,咨询员怎能知道自己已认清了他的真实自我、经验了他的经验。为了认识人,我们必须努力体验别人的经验。这种放下任何理论,放下任何学派,对个人的直接经验进行探索,正是存在心理学的出发点,也是梅研究人的现象学倾向的方法。梅所主张的有关人的基本理论,都是以其临床经验为基础。可见,研究真实的人是梅心理治疗的基础。
罗洛·梅的存在心理学理论是由存在本体论、存在人格理论与存在心理治疗三个部分组成,存在本体论又分为存在分析论、焦虑本体论和爱与意志论。存在心理治疗是存在分析论的临床实践和应用。罗洛·梅的心理治疗是以存在主义哲学为指导的,关注人对现实存在及其生活意义的解释、理解和体验,在治疗中强调整体论、意向性和体验性。
存在是罗洛·梅存在分析论中一个最基本的概念,是指人的具体存在,即作为意志或行动主体的个人存在。具体地说,人是具体的存在、此时此地的存在、意识到自己存在的存在、自由选择的存在、与死亡焦虑等非存在统一的存在和发展中的能动的存在。这种存在指的是人的主观精神的存在,强调人的存在的能动性、觉知性、选择性和发展性。罗洛·梅认为人在世界中存在有三种方式,即周围世界、人际世界和自我世。周围世界由自然环境和生理环境构成,每个人都存在于其中;人际世界是由人与人之间双向互动构成的世界;自我世界是人类独有的内心世界,不仅是认识自我的先决条件,而且是认识周围世界和人际世界的基础和途径。
所谓存在感是人对自身存在的意识和体验。在罗洛·梅看来,存在感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存在感的缺失容易导致人的无意义感、无价值感。现代人的心理疾病不是由本能压抑所造成,而是失去了自己的存在感,所以心理治疗的过程就是“帮助病人认识和体验他自己的存在”。具有存在感的人有三个特点:1.自由存在的人有强烈的自我意识,自我意识越强,人的自由选择范围就越大,就越有可能对自己进行认真的考察和预想,人的意志和决定就越有创造性和责任感;2.能进行价值和目标的选择,存在感强的人能对自己的价值观进行选择,为自己设定一个人生目标,进而获得一种存在的意义和价值;3.语言不仅是交际的工具,也是表达存在感的重要手段,语言能力的丧失容易导致心理的失衡。
梅的心理治疗的主要方法是使患者发现意向性,从而获得自己的存在感。在帮助病人获得存在感的过程之中,心理治疗者要体现理解性、在场性、体验性和信奉性四个原则:作为心理医生要理解患者在自身世界中的存在;治疗者要进入患者的心理场、理解患者的存在情景;使患者体验到自己的存在,这种体验包括一直到它的潜能和方向;使患者信奉自己选择的方向并为之献身、使之付诸实践。罗洛·梅“把愿望、意志和决心这三个不同的层面集合起来”,把他们看成是获得意向性的三个阶段通过愿望阶段、意志阶段和决心与责任阶段这三个阶段使患者意识到自己的存在,找回自己的存在感,从而也就找回了自己的奋斗目标和人生价值。
布根塔尔(James F. T. Bugental,1915- )是美国存在分析心理学家和心理治疗家,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建立者之一,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会的第一任主席,美国存在主义心理学的主要代表之一,心理学服务协会的创建者。他不仅建构了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理论框架,而且促进了存在心理学和存在心理治疗的发展。其存在分析心理学的形成主要来源有三:存在主义与现象学、对行为主义的反对及对精神分析的继承、长期的心理治疗实践。其理论体系主要由人的存在的给予性(有限性、行动潜力、自主选择性、疏离感)、意识(依赖于本体论自由,解放、实现、超越)、焦虑(存在焦虑、神经症焦虑)、存在的理想:本真(有关适应、连续体、勇气、信念、现身、责任、创造、爱等)。
布根塔尔竭力反对病理学意义上的治疗观,认为心理治疗不是对疾病的治愈过程,而是人生的探险、是治疗者帮助患者解除那些阻碍其潜能实现的局限,从而充分体验潜在于他自身之中的经验的可能性。因此,心理治疗关注的是人类潜能的生与死。布根塔尔相信心理治疗的动因是患者内在的朝向潜能实现的成长趋势。潜能实现过程在治疗初期表现为康复,即患者放弃其存在的非真诚方式,为更大的潜能实现作好准备。在整个治疗过程中,治疗者只担任人生探险的向导角色。存在一分析心理治疗过程的实施分两大阶段,即分析阶段和存在成长阶段。分析阶段的任务是揭示和解决患者的抵抗,即治疗者通过层层剥落的方式将患者的各种抵抗及其背后潜藏的存在性中心主题暴露于患者的觉知之中,从而使患者觉知到自己的非存在,并向建设性的真诚存在回归。存在成长阶段的目标是寻求实现。理论上还存在第三阶段即超越阶段,但对它的认识还很初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