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林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天然林(Natural Forest)
目录 |
什么是天然林[1]
天然林是指天然下种、人工促进天然更新或萌生形成的森林、林木和灌木林(不含人工林采伐后萌生形成的森林)。
天然林的分类[2]
天然林又称自然林,包括自然形成与人工促进天然更新或萌生所形成的森林。其特点是环境适应力强,森林结构分布较稳定,但成长时间较长,它有原始林和次生林之分。原始林是未经开发利用,仍保持自然状态的森林。次生林是经人为采伐和破坏后,天然恢复起来的森林。
天然林的可持续经营[3]
一、天然林可持续经营中的问题
1.项目森林经营工作引进的理念和技术,不仅对农民是全新的,对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来说,在生产实践中全面推广应用也属首次,从规划到组织施工、再到监测验收,都需要一个不断学习和完善的过程。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对森林可持续经营理念和技术的理解总有一点滞后,这既增加了开始阶段的工作量,对项目施工质量的提高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林区基础设施落后林区基础设施落后林区基础设施落后林区基础设施落后。工程区管护站点、道路、通讯、用水、用电以及森林防火、病虫害防治等基础设施严重滞后,国家投入严重不足,森林的潜在威胁越来越大。后续产业发展缺乏有力的政策保障和资金扶持,工程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强,天保工程一旦结束,实施单位将再次步入“两危”困境。
2.森林经营只有通过对规划的长期、连续、稳定的执行才能体现出可持续性,项目的森林可持续经营是在项目资金的引导下和技术支持下推进的,在农民充分认识到这种技术可能带来的长期效益前,离开了项目资金的引导,森林经营将是一次性的经营活动,谈不上可持续性。在项目结束后,迫切需要解决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资金支持。财政资金紧张,国家规定的20%配套资金难以对口配套到位,对工程的正常实施和成果巩固造成一定影响。天保工程各建设项目补助标准在近10年的时间里一直静态运行,没有考虑到各种原材料价格上涨及人头经费增加等因素,目前工程实施压力大、成果巩固难。应把保障项目森林可持续经营规划的继续执行提上议事日程,一方面监测项目森林经营的成效,总结经验,发现问题。另一方面填补项目结束后因资金推动力的缺失,引起森林可持续经营理念、技术推广和规划执行的终结。资金支持的重点,应放在理念的宣传推广、技术培训、规划设计、执行结果的监测评估上,对农民的直接资助应放在森林可持续经营的基础设施、附属活动方面,而对采伐环节的资助起到诱导的作用即可。没有资金的支持,采伐活动仍将继续,而支撑森林可持续经营的理念、技术、附属活动将因无法继续去推行而很快被淡忘。二是技术支持。项目对项目区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包括理念的推广,对林业技术人员和农民的培训,施工现场指导等。
二、天然林可持续经营策略
1.继续开展森林管护,加强森林经营。由于集体林改后防火、防盗、防虫森林“三防”体系尚未建立,建议由区国营林场、区国营李庄苗圃等采取“专群”结合的形式,对公益林重点管护,对商品林一般管护。加强森林抚育、低产低效林改造等工作,建立专项资金,巩固公益林建设成果,适当减少人工造林、封山育林建设规模。
2.加强林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工程运行管理政策。在管护站点建设、通水、通电、通讯、道路等给予重点支持,列入工程预算,加强林区基础设施建设。一是将森林资源保护培育事业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长期工作;二是地方配套资金由中央全额承担;三是提高投入标准并动态运行,每年核算;四是上年下达来年工程任务计划。
3.加快后续产业发展。一是加快森林分类经营的实施,提高与商品林效益相适应的森林生态补偿标准;二是加大对区域特色产业的扶持和林业科技项目的支持力度,特别对广大林农急需的林产品深加工(如小径材综合利用)等实行特殊的政策,加强其信贷、金融税收以及资金的扶持,切实带动农民的增收。
4.建立集体林改配套改革扶持机制。以落实林权、分林到户为主要内容的主体改革完成后,以林权流转、投融资制度、林业保险为内容的配套改革将进一步深入,体制性重构和利益格局的调整都将对现行森林管护体制机制形成冲击,必须要有相应的扶持政策和资金保证。
天然林的保护[4]
1.采取多种更新方式、恢复森林
在森林更新上采取人工更新为主,人工更新和天然更新相结合的方法,以人工促进天然更新。天然更新是占很大比重的,长期以来,促进天然更新未纳入计划。对具有天然更新能力的林地或迹地应纳入计划,使天然更新纳入管理轨道上。
天然林更新就是利用森林自身繁衍能力、繁育下一代的过程,天然林更新在提高天然林比重针阔混交林方面有突出作用。种源丰富种子轻小,容易传播,适应性强的乡土树种易于天然更新,多发生在留有一定母树的采伐迹地。人工促进天然更新是为保证森林的天然更新而采取的人工辅助措施,林木本身有一定更新能力,但林地上不完全具备更新条件,而加以人工辅助措施才能达到要求。综合更新是人工更新和天然更新两种方式相结合,是以可靠的天然更新为前提,营造所引进的目的树种为主,保证目的树种在林分组成中占优势地位,形成针阔叶混交林的一种新方式。
2.加快现有幼中龄林抚育步伐、加速培育天然林后备资源
从现有森林资源状况看,对现有天然幼中龄林进行全面抚育,是保证后继森林资源永续利用的根本措施。对现有的天然幼中龄林要因地制宜全面抚育,调整林木组成,为保留木创造适宜的营养空间。在纯林进行下层抚育伐除被压木,保留优良木,为保留木增加营养面积。在复层林里进行上层抚育,伐除妨碍保留木生长的上层木,保留不影响培育生长的有益木。在混交林里进行综合抚育,伐除有害木,保留有益木,培育优良木。对天然幼中龄林进行各种抚育时将林木分为优良木和采伐木,合理确定采伐对象采次留好,伐密留稀,均匀保留生长健壮的优良木和目的树种。在针叶林为优势树种的林分里,应保阔伐针,在阔叶树为优势树种的林分里,尽可能多保留针叶树和珍贵树种,以便形成针阔混交林,对霸王树、枯立木、病腐木等进行一次伐除。能解放有生长前途的被压木,为保留木提供良好的生长空间。在不影响林木生长和抚育条件下,对林内的空地和抚育出现的天窗采取人工促进天然更新或在春秋两季用大苗补植等措施进行超前更新。
加强森林抚育是提高森林质量的有效途径。经过抚育天然幼中龄林,年生长量提高很快。但要以抚为主,防止片面追求出材量的做法。树立生态社会经济效益并重,保护物种多样性的思想。通过抚育调整林分结构和树种组成,提高林分质量,促进林木生长。
3.实施管护经营、加大森林资源培育保护力度
管护责任制的实施符合森林自身生长规律和林业生产经济规律的要求。符合转换经营机制的要求。森林是以木本植物为主体的生态系统,林业是经营森林生态社会系统的行业,这是现代社会对森林和林业的定义。森林资源不仅仅是林木,还包括各种野生动植物资源;林业不仅仅是砍树种树,还包括其他与森林资源有关的种、养、采,加工服务业。天然林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这就是生长周期长,地域广阔,生物多样性和森林可再生,这也是天然林几个突出特点。在总结多年天然林经营和改革经验的基础上,全面推行森林资源管护经营责任制,划定管护责任区,真正将天然林综合资源保护恢复培育利用责任制,落实到人头。做到责权利明确。增强了职工群众保护森林资源的责任感。同时由于把冠下各类资源的利用权让给职工,从而调动职工群众的积极性,产生的森林管护的动力。对森林生态社会经济效益将产生很大的拉动作用。对森林资源的培育也起了较大作用。
森林分类经营是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的基础。它明确了森林的主体功能和经营目标,有利于集约经营,提高林地生产力,更好的发挥森林的多种效益。按照森林多种功能主导,利用不同相应地分生态公益林和商品林,分别按各自的特点和规律运营的新型林业经营体制管理模式。这是对森林使用价值的一次重新认识,是对森林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三者位置的重新界定。是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基本依据。对重点公益林实施重点保护,禁止所有天然林、人工林的采伐。对一般生态公益林可进行适当抚育经营。为了实旌好森林的分类经营,必须强调规划的整体性、科学性,突出培育和管理这两个重点。培育就是要坚持以营林为基础的方针,在巩固林区营林造林成果基础上,加大投资力度,全面启动生态公益林建设和商品林建设工程。实施人工更新,天然更新和人工促进天然更新相结合的方针不断培育和保护好后备森林资源。特别是要按照国家提出的建设森林业生态体系和林业产业体系的要求,采取超常规造林,工程造林和基地造林同步推进办法,突出抓好速生丰产林,天然次生林优化培育等营林建设工程。
4.对森林资源实施资产化管理,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
森林是特殊的再生资源,是一种资产。对森林资源实行资产化管理,是建立现代林业企业制度的重要手段是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所谓资产化管理就是以森林为主体,包括以森林环境为生存条件的森林动物、森林植物、森林微生物在内的生物群落和林地以及森林产品的管理。通过以货币计量的经济资源,不断向社会提供物质产品,非物质产品,与服务,从而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以促进环境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治山必兴林,对于水、旱、风、沙等自然灾害,固然有地形和气候等客观原因,但与森林稀少有密切的关系。治理和减轻灾害的程度,从长远来讲,既要治标又要治本。我们要切实抓住国家实旌天然林保护工程这一契机,把实施天保工程同治“两危”结合起来,实现林业经营思想的转变,由采伐木材向保护,培育森林资源转变;由单一木材生产向合理利用资源实行分类经营,并加大资源保护力度,实行封山育林,严禁毁林开荒、毁草开荒,加快荒山的治理,增强防洪能力,保护自然资源,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