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造林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人工造林(Forest Plantation)
目录 |
什么是人工造林[1]
人工造林是指通过人为方式在技术上要求根据林木生态适应性和生长发育规律进行科学植树造林活动。
人工造林的原则[1]
1.适地适树
即所选择的造林树种应与造林地的自然条件达到协调统一。根据造林地的气候、土壤和土地利用的历史情况,对造林地的自然条件特点和生产潜力作出综合判断。另一方面要求对造林树种对各种立地条件的适应性进行深入的研究,选定最符合造林目的和最能适应造林地的自然条件的树种。
2.良种壮苗
选用生命力强和具有优良目的性状的品种,以及生机旺盛、抗逆性强的苗木作为种植材料,不但可以提高造林成活率,而且可以减少幼林的抚育工作。为了使森林整体有较强的抗灾能力,减少由病、虫等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在选用良种,特别是生产周期较长、又为无性繁殖的树种时,应尽量避免种类过分单一。
3.细致整地
目的在于改善幼苗生长的土壤条件,也使造林施工易于进行。整地的内容包括造林地上的植被清理和土壤耕翻。
4.精心种植
正确的造林方法和适宜的造林季节都直接关系到造林成活率,造林方法有播种造林、植苗造林和分殖造林。大约从20世纪30年代起开始飞机播种造林,这些方法中以植苗造林采用较多。
5.合理密度
造林时单位面积上的种植点数,合理的造林密度要考虑树种的生长发育特性、造林地自然环境条件、林种的需要、经营条件和经济上的投资与收益等。
6.抚育保护
为提高造林的成活率和保存率,促进幼树生长和加速幼林郁闭而采取的各种技术措施,包括除草松土、灌溉施肥和对幼树的管理,如平茬和除蘖以及防治病虫害等。
人工造林的方法[1]
1.播种造林法
又称直播造林,是将林木种子直接播种在造林地进行造林的方法。这种方法省去了育苗工序,而且,施工容易,便于在大面积造林地上进行造林。但是这种方法造林对造林立地条件要求较严格,造林后的幼林抚育管理措施要求也较高。播种造林的适用条件:适合于种粒大、发芽容易、种源充足的树种,如橡栎类、核桃、油茶、油桐和山杏等大粒种子。其要求造林地土壤水分充足,各种灾害性因素较轻,对于边远且人烟稀少地区的造林更为适宜。播种造林的方法有:块状播种、穴播、缝插、条播和撒播等。播种前的种子处理包括消毒、浸种和催芽等措施,对保证春播,早出芽,增强幼苗抗旱能力,减少鸟兽等危害极为重要。
撤播:均匀地撒播种子到造林地的方法。一般不整地、播种后不覆土,种子在裸露条件下发芽。工效高,成本低。作业粗放,种子易被植物截留、风吹或水流冲走、鸟兽吃掉,发芽的幼苗根系很难穿透地被层。适用条件:劳力缺乏、交通不便的地区,皆伐迹地、火烧迹地,急需绿化的地方,中小粒树种。
条播:按一定的行距播种,可播种成单行或双行,连续或间断。播后要覆土镇压。可进行机械化作业。种子消耗量比较大。适用条件:迹地更新,次生林改造:主要为灌木树种和个别乔木树种。
穴播:按一定的行、穴距播种的方法,根据树种的种粒大小,每穴均匀地播入数粒到数十粒种子。播后覆土镇压。操作简单、灵活、用工量少。适用条件:适用各种立地条件,大、中、小粒径的种子都适用。
块播:在大块状整地上,密集或分散地播种大量种子的方法。块状面积一般在1m2以上可形成植生组。施工比较复杂。
2.植苗造林法
又称栽植造林、植树造林,是用根系完整的苗木作为造林材料进行造林的方法,其特点是对不良环境条件的抵抗力较强,生长稳定,因此,对造林地立地条件的要求相对地说不那么严格。但是,在造林时苗木根系有可能受损伤或挤压变形和失水,栽植技术要求高,必须先育苗,却也节省种子。总之,植苗造林法受树种和造林地立地条件的限制较少,是应用最广泛的造林方法。植苗造林应用的苗木,主要是播种苗(又称原生苗)、营养繁殖苗和移植苗。有时在采伐迹地上进行人工更新时,可以利用野生苗。近年来,有些地区发展营养器苗造林,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植苗造林后,苗木能否成活。关键是苗木本身能否维持水分平衡,所以在造林过程中,从苗圃起苗、选苗、分级、包装到运输、假植、造林前修剪,直至定植全过程都要保护苗木不致失水过多。最好是随起苗随栽植,尽量缩短时间,各环节要保持苗根湿润。
3.分殖造林法
利用树木的营养器官(干、枝、根等)及竹子的地下茎作为造林材料直接进行造林的方法,其特点是能够节省育苗时间和费用,造林技术简单,操作容易,成活率较高,幼树初期生长较快,而且在遗传性能上保持母本的优良性状,但要求有立地条件较高的造林地,同时分殖造林材料来源,受母树的数量与分布状况的限制,这种方法主要用于适用营养繁殖的树种,如松树、杨树、柳树、泡桐和竹类等。
4.其他方法
①插条造林
插条造林在春季和秋季都可以进行,春季应在发芽前,土壤解冻后这一段时间内。而秋季则应在落叶后到土壤冻结前。选择1.5—2.Ocm粗,1-2年生的枝条,剪去侧枝,剪成长30—40cm的插穗。按照一定的株行距,在事先整好的地里扦插,然后踏实。插深为使插条的上部露2—3cm。如果土壤较旱,应该用细土覆盖;此外也可以使用塑料薄膜,采用垄作,可在较为干旱的地区应用此法。具体工序为,先整好地,作垄,提前灌透水,然后用塑料薄膜将整个垄面覆盖然后按一定的株距将插条插入垄中,用细土将薄膜上的插孔盖住,当长出叶子后,即可撤掉薄膜;还有一种方法。是在插前。用石蜡速蘸插条的上切口,即蜡封,以防止插条水分过度散失,然后插入垄中。需要注意的一点是,一定要插正,即插穗的大头向下小头向上。
②插根造林
这种造林方法和插条造林方法差不多,在春秋季均可进行,所不同的是插穗用的是粗1cm以上的根,剪成15—20cm长的段,按照一定的株行距,在提前整好的地上挖直径20cm,深30cm的坑,将根按45度角倾斜埋入,要注意,插穗的方向是大头向上,上部不但不外露,反而要埋入土下2-3cm。
③分蘖造林
直接利用分蘖苗进行造林的方法,由于沙棘的根蘖能力很强,天然根蘖苗多,尤其在平茬以后,每亩能产生根蘖苗6000—12000株以上,可为分蘖造林提供大量能区分雌雄的苗木,这种方法已为许多地方种植沙棘时所采用。具体做法是:春季或秋季在沙棘林内连根掘出分蘖苗,直接运输到造林地进行造林,栽植时要保证根系舒展,并且要覆土踏实。
人工造林的生态问题[2]
首先,对造林地进行炼山是南方林区常用的造林地清理方法。炼山就是人为控制的火烧,是人们为了植树造林在采伐迹地或宜林地上用火烧来清理林地的一种营林措施,在我国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并形成了一种习惯。炼山虽然能彻底清除杂草灌木,有利于造林施工,但严重地破坏了生态环境。火烧区域内动植物种类和数量损失很大,原有的生物多样性不复存在,从而导致人工林的稳定性下降;炼山烧掉了许多有价值的地被物,妨碍土壤结构改良,加剧水土流失,破坏生态平衡。
其次,不顾坡度的全垦整地也加剧了水土流失。按照造林学的要求,全垦整地仅限于坡度小于15度的缓坡地,但在我国南方广大林区,这一限制几乎形同虚设,在坡度3O以上的坡地上全垦整地的情况到处可见。全垦整地造成生境巨变,水土流失严重。
再次,在我国的人工造林中,纯林占90%以上。在这些纯林中,又以针叶纯林为主。例如四川省在解放后新造的用材林中杉木占51%,松类占26%,阔叶树仅占23%。由于针叶的灰分含量低,又不容易分解腐烂,致使地力不断退化,林地生产力持续下降,培育的林木一代不如一代。根据生态学的观点,森林的年龄结构和组成结构越复杂,森林就越稳定,就越不容易遭受病虫危害。而人工针叶纯林往往年龄一致,林相整齐划一,许多病虫害的天敌无法生存,常常爆发难以控制的病虫害。由于针叶纯林结构简单,导致林地干燥,枯枝落叶减少,故针叶纯林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净化空气等方面的作用远远不及针阔混交林和天然林,而且还容易导致火灾的发生和蔓延。
最后,重造轻管现象日益突出,农地造林复耕现象时有发生。随着人工造林更新面积的不断增长,重造轻管现象日益突出。一是抚育率低,如:2009年度全国人工造林更新抚育率分别只有71.16%,新造林地杂草欺苗、压苗现象普遍,严重影响林木生长,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造林质量;二是新造林地以间种农作物为主,本末倒置,没有给新造林木留出足够的生长空间,影响苗木成活、生长;三是新造林地放牧现象仍不同程度地存在;四是农地造林包括退耕地造林复耕现象时有发生。
人工造林的基本要求[3]
根据土地特性选择树种或者根据树种特性选择合适的土地,这是造林的基本要求,也是造林取得成功的关键。如果做到了这一点就做到了适地适树。所谓适地适树就足使造林树种的特性(主要是生态学特性)与造林地的特性相适应。随着发展的需要适地适树不仅要做到土地和种的特性相适应,还应做到适地适品种、适地适种源等。
1.造林地的立地条件。
造林要做到适地适树,就要认识土地的特性。在造林地上影响林木生长的因子主要包括气候、土壤、地形、生物、水文等,这些闪子就是立地的组成闪子。在造林之前必须要对这些因子进行充分的分析,认识立地因子和树木生长的关系、各立地因子之间的相互关系。在对立地因子进行充分分析的基础上,把造林地划分成小同的类别,这就是为立地分类,然后为各类造林地选择适宜的树种。因此,立地凶子调查、分析和立地分类是造林前必须要做的工作。
2.树种的特性。
造林要达到适地适树就要了解树种对环境条件的要求。树种对外界环境(牛物和非生物环境)要求的特性即为树种的生态学特性。生态学特性主要包括树木对光照、温度、水分、养分等要求的特性。
3.适地适树的途径。
造林要达到适地适树可通过如下三条途径实现:
(1)选择:根据造林地块的立地条件选择适宜的树种,或者根据要栽植树种的特性选择适宜的地块:
(2)改树适地:改变树种特性适应造林地的立地条件。如通过育种手段提高树种抗盐碱或抗旱能力等;
(3)改地适树:通过营林措施(如整地、施肥、灌溉、混交等)改变土壤特性,使树种适宜,董长。在当前的技术条件下,改树和改地的程度是有限的,因此,选择应是达到适地适树的基本途径。
人工造林的效益[4]
一、影响人工造林效益的因素
影响我国人工造林效益的因素多种多样,既有客观因素,也有主观因素,如政策影响、知识技术水平和社会因素。从生产实践来看,造成我国造林质量低下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国家政策的不完善
一方面是产权不明晰,责任不明确。集体和个人的收益权、处置权、分配权无保障,影响了造林者的积极性和责任感。另一方面是政府行为的错位和越位。地方政府为追求政绩的短期行为,只重视跑项目、立项,而轻视项目管理和项目质量。但是政府既是项目组织者又是项目实施者,还是监督者,“三位一体”的错位、越位行为,从体制上埋下了隐患。
2.管理制度的不完善
我国对人工造林的管理理念尚不成熟,管理体制不健全,责任主体不清。而且管理手段落后,往往是对结果进行管理,如针对成活率和保存率的造林实绩核查,就是一种事后检查,发现质量问题无法补救。另外,管理队伍尚不健全,人员素质低下,缺乏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管理知识。
3.经济因素的不利影响
政府对造林的投入不足,多年来造林补助费低,使工程造林无法真正实施工程管理,效益因此也无法得到保证。此外,由于没有项目管理和经营管护费用,有些地方挤占生产资金用于管理,造后抚育措施跟不上或者根本不抚育,导致造林质量低下,森林的各项功能难以发挥。
4.造林技术水平落后
缺乏科学设计和规范施工,许多作业设计没有做到依据可靠、科学合理,也没有采用新技术、新方法,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有的地方不按照设计施工,难以保证每一道工序都合格;有的地方甚至先造林后设计,应付检查,完全不讲科学性。部分地区没有严格执行《种子法》、《苗木管理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和国家各类苗木标准。在种苗的使用上违背适地、适树、适种源的原则是导致造林效益问题的重要原因。
二、提高人工造林的方法途径
对处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较低层次的林业,要根据林业现状,调整生产关系,制订与之相适应的林业政策和管理体制。
1.相关部门要完善林业政策
第一,深化林地产权制度改革,稳定所有权,放开使用权,搞活经营权,降低林业税费。第二,改变高额税费和采伐限额,让投资者有利可图,鼓励其发展林业。第三,按照市场经济发展规律和政府配置资源的要求,建立新型的政府宏观调控机制。改变过去让农民投资投劳维持和掩盖林业产品外部性的做法,尊重经济规律。
2.采用人人参与式的林业管理方式
国内外的经验证明,许多林业政策和与林业有关的自然资源管理项目,之所以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缺乏与森林相处的社区群众的交流、对话以及促进这种交流、对话的机制。人工造林管理一般都是由政府机构控制的,在管理上很少考虑地方基层农民组织的发展,因此,相关部门应调整相关法规,促进农民参与管理,这样人工造林的质量就有了保证。
3.对林业项目进行严格的管理,提高效益,降低管理成本
林业工程项目具有三方面的优势:工程范围大、时间长、综合效益高。因此林业项目需要有明确的经营主体,并规范经营行为,确保项目建成后的长期经营管理。再运用科学管理理论、程序和方法,实行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管理,使生产的全过程都处于受控状态,以保障造林效益的稳步提高。同时要充分发挥政府在管理公益林项目和科技推广方面的作用,制订好监管造林质量的各类法律法规和标准,建立造林质量保证体系,利用3s技术建立管理信息系统,对造林的质量进行全方位的监管。同时依靠技术进步和管理升级,不断降低造林成本,提高造林质量,实现效益和利润最大化。
案例一:杨树人工造林的管理方法[5]
杨树是世界上分布最广、适应性最强的树种。分布很广j北起大兴安岭,南至牡丹江均有杨树林分布。由于杨树迅速成林,广泛用于生态防护林、三北防护林和工农业用材林。同时杨树树干高大、整齐,常做“四旁”绿化及道路绿化树种。在西部防护林建设和东部山区的退耕还林工作中,杨树已成为主要造林树种。统观杨树人工林,虽然大部分生长良好,但都受不同程度的林业有害生物为害,有的已造成非采伐不可的程度。所以,杨树人工林的管理应从林业有害生物的治理着手,统筹安排。
1.选青抗性品种
杨树育苗单位,心考虑我省实际,培育抗病虫害、适心性强、速生丰广新杨树品种,多培育乡土优势、速生杨树品种(如大青杨)。
2.加强苗木产地检疫
杨树人工林的最大危险性林业有害生物是检疫病虫害。所以,育苗单位和个人必须认真执行检疫法规,实现无检疫对象前圃。加强检疫、把好起苗关。必须认真勤查圃地,当发现虫瘿及杨树下部有渗出树液现象的植株应及时剪除,并结合起苗挑出被害苗木集中烧毁。要履行产地检疫制度。根据国家法律、法规,凡是无产地检疫合格证的苗木不准出售和调运的原则,各经营苗木单位和个人,必须在秋季起苗前,向县(市)林业局防治检疫站申报苗木检疫要求,取得检疫合格证后,方可出售或上山造林。
3.科学设计造林
造林设计要考虑适地适树、合理混交,避免营造大面积纯林的原则。西部防护林区营造防护林带时要注意不同品系的混交(UPt~邻两条林带的品种尽量避免相同),尤其是东部山区的个体森林经营户营造杨树时,必须选择健康、抗病虫害、速牛丰产杨树苗木,尽量避免一个品种造一大片的倾向。为提高造林成活率,不管营造防护林还是用材林,必须把住造林关。避免带伤苗、无根苗、病害苗、带虫瘿苗及木质化差的苗木造林,确保造林质量。
4.及时抚育与更新
造林成活后,抚育管理是关键。特别是东部山区退耕还林地造林,多数为林粮兼种,林农为了提高收入,常把造林地租赁给粮农,行间兼种豆类作物,而粮农为了豆类作物的健康生长,在田间管理期间常使用除草剂,由于除草剂使用不当常造成药害,降低了杨树人工林的生长势,从而引起多种病害发生,特别是导致烂皮病发生,引起造林成果毁于一旦。对西部防护林区和道路两旁的绿化杨树,造林成活后应加强管护,防止树干受机械损伤,特别要对“四旁”绿化和道路两旁绿化杨树,由于造林密度低,容易造成冻害,引起破肚逐渐感染烂皮病。所以,入冬前涮白灰以防止冻害发生。对已过成熟及蛀干害虫严重的林带和护路林,要及时抚育更新。
5.加强林业有謇生物的防治工作
杨树人工林面积的剧增,带来了杨树林业有害生物的种类也繁多,主要林业有害生物种类有:干部病害有:杨树冰核细菌性溃疡病、烂皮病及冻害造成的破肚等,叶部病害有:灰斑病、锈病等。干部虫害有:杨干象、白杨透翅蛾、青杨楔天牛、青杨脊虎天牛、杨圆蚧、柳蛎盾蚧等;叶部害虫有:分月扇舟蛾、杨扇舟蛾、杨叶甲等。杨树人工林的林业有害生物管理,根据林业有害生物综合治理(IPM)理论,贯彻“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方针。
(1)叶部林业有害生物防治
虽然叶部林业有害生物没有象干部林业有害生物那样危害严重,但往往造成树叶被吃光或提早落叶,严重影响了光合作用,降低了生长势,成为干部林业有害生物入侵的前期因子。如叶部林业有害生物连续发生几年就能造成树木大量死亡。在叶部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治工作中,应考虑环境污染问题,避免大面积化学防治。为此,必须早发现、早治疗,这样不仅降低成本、效果亦好。在具体防治工作中,要抓住害虫的薄弱环节,如在地面地被物下越冬的幼虫上树期前,在干部涂化学药剂,既省工,又节约(避免春季劳力相争),同时减少了环境污染,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干部林业有害生物防治
杨树干部林业有害生物主要是检疫害虫,它们对杨树材质影响较大,严重时风折、枯梢、甚至枯死虽然对危险性有害生物的治理工作中,采用全部种群治理(TPM)理论,有彻底消灭某种有害生物的先例,但目前对杨树检疫害虫还做不到这种程度。在干部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治工作中,首先加强产地检疫,避免带有检疫对象的苗木造林。其次,必须在造林地早发现、早治疗,以避免扩散蔓延。在具体防治工作中,要抓住害虫为害流淌树液或排出木削期,在干部为害处注射杀虫剂或药泥堵洞方法治理,还可以在成虫期悬挂性诱剂等方法防治。
6.松土除草
松土除草是幼林抚育管理中最主要的一项技术。松土的作用是疏松土壤,切断土壤毛细管,减少土壤中水分蒸发,增加土壤透气性、透水性和保水性,提高土壤微生物活性,促进有机质分解,加快土壤熟化;可以抑制杂草争夺土壤中的养分和水分,可以提高地温,减少蒸发,保墒蓄水,在盐碱地上可以抑制返盐,对降低土壤盐碱度有明显效果。
7.追肥
造林后第2年开始对树木进行施肥,也叫追肥。造林后当年根系尚未生长开,不宜追肥。第2年以后每年或隔年进行追肥。为了有效利用肥料,促进林木生长,一般地区施肥时间应在4月中旬至5月初为好。肥种要根据林地土壤养分含量情况,施用氮肥、磷肥或长效复合肥。施肥量为每株l50—250克,并随林龄的增长逐年加大。要结合灌溉采用环状或半环状施肥法,距树干距离为相当于树冠投影范围的外缘,或在种植行行间开沟施入,施肥深度应将化肥或绿肥埋覆在地表以下30厘米—60厘米为宜。
总之,杨树人工林的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在加强预测预报工作的基础上,根据发生期、发生量预报(特别是动态预报)及发生趋势动态,制定合理的防治措施,如对不同灾区采取分治措施。总的原则是:对无灾区要继续保持和维护生态平衡,做到自然防治t对偶灾区要监视其动态,适当采取生防和补助性营林措施。不断提高天敌数量,增强自控能力,促进生态平衡;对常灾区要认真监视其种群数量的变化动态,尽早查明发生基地,做到“治早、治小”,用治点保面的做法,适当采取小面积无公害化学防治或破坏基地生境等方法,控制种群数量增加或破坏大发生规律,力求生态平衡,提高自控能力,保证人工林健康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