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服务需求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录 |
医疗服务需求是指在不同的医疗服务价格下,患者愿意且能够支付的医疗服务消费量。在这一概念中,需要强调三点:第一,患者应当具有接受医疗服务的主观愿望;第二,患者具有一定的经济支付能力;第三,实际发生了医疗服务消费。这是构成医疗服务需求的三大要素。[1]
医疗服务需求的特点[2]
(一)消费者信息缺乏
不论在商品市场上还是在服务市场上,具有不同知识程度的消费者可以按照各自的意愿购买他们所期望的商品或服务,很少带有盲目性。然而,在医疗市场中,由于医疗服务的特殊性、医学专业的复杂性、消费者对医学知识和信息的缺乏,使医疗服务消费者很难对服务质量和数量事先做出正确判断。首先,消费者在患病后,并不能肯定需要什么样的服务,接受何种检查、服用哪类药品等,一般都是在医生的安排下进行的;其次,消费者对医疗服务的价格水平也缺乏了解,往往都是在不知道价格的情况下接受服务的;再次,消费者(患者)也不能明确肯定所利用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效果如何。因而,从这种意义上来说,在医疗服务的供需双方之间,存在着明显的信息不对称,消费者没有足够的信息来做出有利于自己的消费选择,供需双方的竞争处于信息不对称的状态。
(二)医疗服务需求的被动性
在医疗服务需求产生的过程中,由于存在着信息缺乏,消费者在利用服务的种类和数量上的自主选择性不大,虽然其获得医疗服务的愿望与医务人员的判断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最终他的需求还是受到医务人员的影响。因此对消费者来说医疗服务利用是被动的,而医生拥有主权地位,他们作为患者的代理人为病人选择服务。另外,医疗服务需求的被动性还体现在,消费者因疾病或伤痛到医疗机构就诊,是为了减轻病痛、恢复健康,往往带有求助心理,希望通过医务人员所提供的服务来消除病痛、维护健康。因此消费者与医务人员之间的关系存在着救援和被救援的关系,医疗服务需求者与供给者之间并不存在平等的交换关系。
(三)医疗服务利用的效益外在性
医疗市场不同于其他的市场,医疗服务的利用也不同于其他商品的消费。消费者在市场购买一般物品时,这种物品给消费者带来的好处或效益只有消费者本人享受到。而医疗服务却不同,比如像传染性疾病,当易感人群接种疫苗或是传染病患者治愈后,就相当于切断了传染源,对与之接触的人群也起到保护作用,即医疗服务的利用在消费者之外取得了正效益,亦体现了医疗服务利用的效益外在性。
(四)医疗服务需求的不确定性
由于个体差异,同一疾病类型的同质患者,或者同一患者在不同时期患同样的疾病,其临床症状、体征、生理生化指标等方面都可能不尽相同,所应获得的医疗卫生服务也可能不一样。而且,对于个体而言,由于其发病的偶然性,要想预测出哪个人会患病和需要利用何种医疗服务将十分困难。所以说,医疗服务需求存在着不确定性。但是,对于整体人群而言,疾病的发生又具有一定的规律性,通常可以通过人群的患病率或就诊率来反映其医疗服务的需要和需求,那么也就可以对特定人群的医疗服务需求水平进行预测。
(五)医疗服务费用支付的多源性
由于医疗服务需求的不确定性,很多个体及家庭往往很难在短时期内支付高额的医疗费用来应对难以预测的、突发的重大疾病风险。因此,为了获得基本的医疗服务,减轻疾病对个体带来的风险,在医疗卫生服务领域的筹资系统中,通常会有医疗保险,政府和社会救助等的介入。医疗服务的多源支付,实质上是一部分人的收入部分地转移给医疗服务的消费者。由于医疗服务消费者不再按照实际的服务费用进行支付,因此改变了消费者对医疗服务的购买力和对服务价格的敏感度,最终带来的是在医疗服务需求数量、质量和费用等方面的相应变化。
正是由于医疗服务需求的上述特殊条件,使得医疗卫生服务领域里的经济活动更为复杂,政府对于医疗服务领域的作用也更为重要。
医疗服务需求的类型[3]
(一)根据医疗服务需求的组成成分分
医疗服务需求可分为:功能需求、形式需求、外延需求和价格需求。
1.功能需求
功能需求是指就医顾客对医疗服务的最基本的要求。医疗服务的最基本的功能就是满足人民群众的医疗、保健、预防和康复等需求,就医者到医院求治,最基本的目的就是希望能够治好病,确保身体和心理康复。如果这个目的达不到,那么医院也就失去了其存在的意义。
2.形式需求
形式需求是指就医顾客对实现医疗服务功能的技术支持、物质载体以及表现形式的需求。就医顾客对医疗服务形式的需求可分为质量、品牌和载体三个层面的需求。
(1)质量层面需求
质量层面需求是指就医顾客对医疗服务质量的核心要求。医疗服务的质量是医院的生命线,是指预防和治疗疾病的效果。具体包括诊断是否正确、及时、全面;治疗是否合理、有效、彻底;护理是否周密、细致、贴切;效率是否方便、快捷;成本是否低廉、节约等,就医顾客到医院就医,只有质量保证了,才能谈到疾病的转归痊愈,就医者的权利才能得到保证。
(2)品牌层面需求
品牌层面需求是指就医顾客在医疗服务中对名医院、名医生或优质的有特色的医疗服务项目的需求。品牌是一所医院的形象和医疗服务能力与水平的标志。名牌一般具有很高的顾客满意度和社会认同感,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常常会有这样的体会,凡知名度高、社会形象和声誉好的医院,就医顾客的数量也就比较多,而且抱怨也较少,这正是就医顾客具有品牌层面需求的表现。
(3)载体层面需求
载体层面需求是指就医顾客对医疗服务形式、就医环境等方面的要求。由于医疗服务的特殊性,即使相同的疾病,因为是不同的人患上了,其对医院、医生、治疗方法等的选择也是不相同的。现在许多医院针对不同的就医顾客所提出的“个性化服务”,正是基于就医顾客的载体层面需求而考虑的。
3.外延需求
外延需求是指就医顾客对医疗服务的功能需求和形式需求以外的附加利益的要求。比如就医顾客在接受医疗服务的过程中希望感受到医务人员和医院的员工对其的尊重、热情、诚信、负责等;希望医院能够充分考虑自己的经济条件,从而提供适宜的医疗技术等。
4.价格需求
价格需求是指就医顾客将医疗服务的质量与价值进行比较后对价格的要求。在分析就医顾客的价格需求时,应该从质量与价格之比的两个方向进行,一是在给定价格时就医顾客对医疗服务质量水平的要求;二是在给定医疗服务的质量时就医顾客对价格水平的要求。前者考虑的是质量与价格之比,后者考虑的是价格与质量之比。根据我们国家的国情和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水平,国家提出的卫生改革目标就是:用比较低廉的费用提供比较优质的服务,努力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医疗需求。
(二)根据医疗服务需求的发展层次分
医疗服务需求可划分为:生存需求、保健需求和审美需求。三个层次是从低级向高级不断递进的。生存需求是指人们的身体因受自身体质和外部因素的作用,健康受到影响必须就医的需要;保健需求是指身体基本健康,但为了维持和促进健康而消费医疗产品的需要;审美需求是指为了达到精神上某种需要,改变自身外表某一特征而消费医疗产品的需要。
医疗服务需求的影响因素[2]
(一)健康状况
根据Michael Grossman的观点,影响医疗服务需求及利用的行为来源于人们对健康的需求,而消费者对健康的需求出于两个原因:①健康是消费物品(服务),它可以使消费者感觉良好;②健康是一种投资物品(服务),健康状态将决定消费者可以利用的时间量,影响其参与工作和社会活动,影响其享受闲暇时光。因此,当人们的健康状况下降或存在影响人们健康的因素时,人们愿意投资于健康,通过利用医疗服务,改善健康状况。健康状况受很多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在很大程度上也影响着消费者对医疗服务的需求水平。影响健康的主要因素包括人口特征、经济因素、社会文化因素等。
(1)从人口学角度考虑,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人口的数量是决定医疗卫生服务需求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人口数量的增加必然导致卫生服务的利用增加,此外人口结构的改变也会对医疗服务利用水平有影响。我国的人口构成正快速向老年型迈进,相应的医疗服务需求也会有较大增长。
(2)性别对医疗服务需求的影响是不确定因素。从男性从事职业特点来看,有些危险性或有职业毒害的工作多由男性来承担,因此,男性遭受生产性灾害和职业病的机会较多。但从女性生理特点来看,养儿育女也会增加卫生服务需求。在其他条件不变情况下,由于女性寿命比男性长,则其潜在的医疗服务需求相对较多。
(3)学校教育年限长短对医疗服务需求的影响存在着两种不同的观点。受过较多教育的人,对健康的认识水平较高,因此,会增加对医疗服务的需求,但由于他们掌握更多的预防保健知识,就会更多的采用自我医疗,从而减少了对医疗服务的利用。
(4)婚姻状况对医疗服务需求有一定的影响:独身、鳏寡、离婚者比有配偶者的医疗服务需求多。尤其当家庭病床能够代替住院的条件下,有配偶者的住院时间更会缩短。
(5)消费者住房布局、结构、规模等条件对医疗服务需求也会产生影响。住房条件差,如背光、通气性差、潮湿、阴冷等情况下的居住条件,消费者易患佝偻病、哮喘等疾病,容易得传染病,这将导致对某类医疗服务利用的增加。
(二)一般经济因素
根据传统经济学消费者理论,医疗服务需求受到服务的价格、收入、货币储蓄、相关物品(服务)的价格、个人主观偏好及对物品(服务)未来供应情况的预期等因素的影响。
1.医疗服务价格
医疗服务的需求受医疗服务价格的影响。通常,价格越高,需求量越低;价格越低,需求量越高。
2.需求者经济收入
经济收入水平决定着人们有支付能力的需求,它不仅影响消费需求的总额,也影响消费需求的构成。人们对医疗服务的需求,受到收入水平的明显制约,并表现出不同的需求层次性。收入越高,消费者对医疗服务的购买力越强,对医疗服务需求也越多;反之,则购买力越弱,需求也越少。
3.货币储蓄
同样收入的消费者,储蓄多了,对物品(服务)的购买力就会下降,则可用于消费的货币就少,在价格不变的情况下,对商品或服务的需求水平相对低,反之,亦然。中国居民对未来的预期支出水平较高,因而更愿意为今后需要的多方面(如住房、子女教育和医疗服务)支出高额费用而储蓄。
4.互补物品(服务)和替代物品(服务)的价格
一般来说,医疗服务的需求量与其替代品价格成正向变动,即替代品的价格上升,该医疗服务的需求量也会升高。例如,维生素A缺乏症患者,当富含维生素A食品的价格升高,则消费者就会更多地使用维生素A药品,对维生素A药品的消费就会增加,医疗服务的需求量与互补品的价格成反向变动,即互补品价格上升,该医疗服务的需求量随之下降。例如,注射器作为注射液的互补品,当其价格上涨时,将会导致注射液需求量的减少。
5.主观偏好
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或服务都会有自己的主观价值判断,对某种商品或服务存在着偏爱心理,称为消费偏好。同样,消费者对医疗服务存在着质量偏好,例如,不同的消费者对中医和西医服务的偏好就有所不同,有些人患病后倾向于看中医,而有些人则更愿意选择西医。
6.对未来物品(服务)供应情况的预期
对未来物品(服务)供应情况,包括对价格和供给量的预期,也影响着当前的需求量。例如,在我国的城镇地区即将开展医疗保险改革的前夕,消费者预计今后自付医疗费用水平会上升,很多人在医改之前突击检查、突击开药和突击住院,医疗服务的需求量明显上升。
(三)医疗服务供给
1.医疗服务供给状况
在其他因素不变的前提下,供给状况将会对医疗服务的需求产生直接影响。医疗服务供给的类型、数量、结构、质量和费用,医疗机构的地理位置等是否与消费者的需求相匹配,将影响到医疗服务的需求水平,供不应求和供非所需就会抑制人们对医疗服务利用。
2.医疗服务供给者
与一般的服务市场不同,在医疗服务市场中医生具有双重身份,既是病人选择医疗服务的代理人,同时又是医疗服务的提供者。医生在提供医疗服务时,不仅要考虑患者的利益,同时也会考虑到自己的经济利益。所以医生的决策成为决定医疗服务选择是否合理的关键因素。1976年,加拿大的卫生经济学家蒙伊文斯首先提出了“医生诱导需求”理论,是指医生在自身利益的驱动下,利用其自然的专业主权地位增加消费者对医疗服务的不必要利用,从而导致对医疗服务需求的增加。诱导需求理论认为,医生在面临较高服务需求时,没有必要提供可要可不要的额外服务,但当医生数增加以及服务提供者也随之增加时,服务的价格就会降低、这将会导致医生收人的减少,医生为了维持其收入水平,利用患者的信息缺乏,就会向患者推荐和提供额外的服务。
(四)医疗保健制度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前提下,不同的医疗保障制度对医疗服务需求也会产生不同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不同的医疗保障制度通过改变医疗服务的价格,进而对需方的医疗消费行为以及需求量产生影响。在医疗保险系统中,对需方采用不同的医疗费用分担形式和分担比例,也将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需方的医疗服务消费行为和医疗服务的需求水平。国外有资料表明,当病人自付比例低于20%时,对病人的需求行为影响不大。同时,医疗保险的介入,也影响着供方的行为,从而间接影响医疗服务的需求。
(五)时间价值
时间价值对于医疗服务需求是一个很重要的影响因素,医疗服务的时间,包括到医疗机构在路途上的时间、在医疗机构内的等候时间(等候挂号、等候就诊、等候交费、等候检查和等候取药等)以及就诊时间。时间对医疗服务需求的影响可以从时间机会成本来考虑。利用医疗服务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有可能因此而放弃收入、升迁的机会等,这就是医疗服务利用的机会成本。医疗服务的机会成本越高,对需求量的影响越大。
时间成本对医疗服务需求的影响具有三方面的政策意义:①随着服务价格的降低(如提供免费或部分免费的医疗服务),医疗服务需求将对时间成本更为敏感。低时间成本的人比高时间成本的人更有可能得到医疗服务;②在制定医疗服务体制时除了医疗服务收费价格,还应把消费者的时间成本考虑进去;③要想增加某些人口对医疗服务的利用,除了降低货币价格外,还要通过降低他们的时间成本来增加他们对医疗服务的利用;如将诊所或医院设在更接近这些人群以减少就诊往返时间,在机构减少患者的候诊时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