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服务创新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保险服务创新(Insurance Service Innovation)
目录 |
保险服务创新是指保险公司通过强化服务观念和服务管理,优化服务手段和服务产品,转变服务方式,借此提升服务能力和服务质量水平,提高保险信誉,树立保险公司的社会形象,壮大实力,增强竞争力的一种行为。
从国外保险业的发展历程来看,保险服务创新始终是保险公司拓展业务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手段。西方国家的保险业有着几百年的历史,在服务创新方面已经积累了许多成熟的经验,值得我们认真学习与借鉴。并且,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以及保险发展历程正是我们在未来同样要走的路,市场状况在我国的经济发展到相似阶段时,西方保险公司当时的服务创新活动便是我们借鉴的楷模。因此,国外发达国家保险业所经历的历程,正是我国保险业发展的参照物。在不同历史阶段、不同市场环境下,保险公司服务创新的特点、创新思维的来源等,对于将来要经历相似历史阶段、相似市场环境的我国保险业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保险服务创新的驱动力[1]
保险服务创新的驱动力是形成创新模式的基础,也是创新过程的重要决定因素,而驱动力要素的组合则会构成保险企业的系统创新环境。因此对驱动力的正确识别和把握是制定保险服务创新战略的前提,也是保险企业管理部门影响创新活动的重要手段。保险服务创新的驱动力包括企业内部行为主体的驱动,也有外部因素的作用。
(一)内部驱动力
- 企业的战略和管理
对保险企业而言,战略是一种最为根本同时也最为有效的内究晴瑶部创新驱动力。战略是保险企业有关自身发展的长期规划,是指导保险企业各项活动的根本准则。具有创新意识的保险企业会将创新作为战略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此作为获取竞争优势、占领市场和形成良好企业形象的根本手段,并形成针对创新活动的管理概念,使创新成为企业谋求生存和发展的主动需要和内在动力。除战略外,管理是另一种关键的内部驱动力,主要指保险企业高层管理和营销部门的管理活动,其中营销部门的管理活动更为频繁地出现。因为保险服务创新经常是由市场驱动的,而营销部门是与顾客直接接触并拥有丰富市场知识的职能部门,它会根据市场的变化及顾客的需求及时通过管理活动作出适当的反应,并激发某种形式创新的出现。高层管理活动不仅可以针对市场需求作出反应,还通过对组织的变革、新市场的开发、运作和传递过程的改进而促使创新发生。
- 员工
保险服务创新过程是服务员工和顾客间一系列的交互作用过程,员工因此成为一种有价值的内部驱动力。员工在服务创新过程中具有独特关键的作用,他们不仅为企业提供创新思想的来源,而且经常作为企业的“内部创新企业家”推动创新的出现和发展。员工在与顾客的交互作用中能最直接地发现顾客需求,并激发产生大量创新思想。同时,员工还能根据自身的知识和创新经验提供有价值的创新思想。
- 创新部门和研发部门
保险企业中的创新部门是一种形式上的、对创新出现产生一定效力的“交流”部门,其职责是在企业内部诱发并搜集创新概念,促进创新活动的出现,但并不是创新的主要驱动因素。此外,在保险企业中很少存在类似制造企业中的正式的研发部门,而且其活动经常是以另一种方式,如临时的改革或研发项目组等形式出现,但它确实会成为创新思想的一个来源并对创新产生一定的影响。不管其发挥效力的大小,保险企业的创新部门和研发部门都可能成为服务创新活动的一种驱动力。
(二)外部驱动力
Sundbo和Gallouj将服务创新的外部驱动力划分为轨道和行为者两类。
- 轨道
轨道是在社会系统(如一个国家、一个国际产业网络、一个地区性的专业网络等)中传播的概念和逻辑,常常通过很多难以准确识别的行为者进行传播和扩散,并与周围的动态环境相对应。在“轨道”概念中,关键是被传播的概念和逻辑,而不是通过哪些行为者进行传播。需要说明,虽然单个保险企业的创新活动会对给定轨道产生影响,但轨道作为重要的外部创新驱动力,会对保险企业施加更大的作用,并使保险企业在轨道约束的范围内进行创新。
- 行为者
行为者指其行为对保险企业的创新活动有重要影响,并经常被包含在创新过程当中的自然人或法人,主要是人、企业或组织。顾客是最重要的一种行为者。他们是信息以及创新思想的来源,而且还经常参与保险企业的创新过程,对创新的成功有重要影响。保险服务提供者和顾客间的界面可以被认为是一个虚拟的“实验室”,创新在这里被“合作生产”出来。因此,顾客是推动保险企业进行创新的重要外部驱动力。
- 公共管理部门
公共部门对保险企业的创新活动也会产生一定影响。公共部门主要包括政府、财政、税收和保险监管机关等部门。一般情况下,公共部门在服务创新过程中很少是一个直接行为者。公共部门本身需要保险服务,但它可以为保险企业提供创新所需要的知识以及开发和管理经验,如特定类别风险的信息和数据,为保险企业培训员工,开展专门针对保险服务创新的研究。更重要的是,政府通过制定有效的社会经济政策,引导保险经济的发展。
国外的保险服务创新[2]
(一)美国保险服务创新概述美国保险市场是竞争最为激烈的保险市场,保险公司数量众多,不论是寿险还是非寿险,都存在大量地区性的小保险公司。因此,美国的保险公司为了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把服务创新放在了十分重要的位置上,市场竞争更多的是体现在服务竞争上。美国保险服务主要的特点有:
1.在承保险种方面,保险公司通过不断调整险种结构,根据投保人的需要灵活调节承保风险、保险标的和保障水平,努力开发出人们急需的新险种等方式来与其他保险公司竞争。目前,美国各大保险公司的单一型险种正逐渐被一揽子险种所取代。这些一揽子险种是针对特定的展业对象专门设计并附加诸多特别服务的险种,投保人往往能获得更多的实惠。为了准确反映客户的投保需求,美国保险公司和代理人普遍使用金融需求分析系统(FinancialNeedAnalysis-FNA)来销售产品。该系统是以需求为动因的寿险销售方式,所提供的服务不单是把寿险作为一般的商品销售,而是针对客户未来的家庭幸福生活的设计,同时担负起妥善利用寿险解决经济问题和客户经济顾问的重任,能够充分满足客户的需求。
2.在理赔服务方面,美国的保险业经营者把理赔服务质量看作与保险价格同等至关重要的经营工具。理赔服务主要包括核保和防损服务。美国各保险公司往往通过建立理赔服务中心,做到理赔人员全天候值班并能及时到达查勘现场等来提高服务质量。同时,各保险公司一般均能通过提供现场救援、定期检测保险标的等各项后期服务来扩大自身的服务范围,与竞争对手较量。
3.在电子商务方面,美国积极发展网络保险,网络保险已经美国保险销售的一条重要渠道。根据CyberDialogue数据行销公司的一项调查表明:目前美国约有670万消费者通过国际互联网选购保险产品。而且网上购物者具有很大的投保潜力,年收入一般在7.4万美元左右,个人拥有资产平均达到14.5万美元。
4.在附加值服务方面。美国保险公司十分注重开拓附加值服务,并使之渗透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使客户大受其利。比如,如果被保险人的汽车受损或被窃,保险公司可以提供同种型号的车辆给客户,客户丢了住宅钥匙,保险公司可以派专家帮助开锁,并免费换锁;家里的佣人突然患病,客户可向保险公司求助,保险公司可以为客户找到满意的临时保姆等等。客户一旦成为保险公司的客户,可以受到超出保险范围的服务。
(二)日本保险服务创新概述
日本保险业自20世纪50年代后期以来,随着日本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口迅速增加,人口老龄化加上强烈的储蓄倾向,获得了巨大发展。日本的保险经营者在根据日本经济形势的发展与社会需求的变化,适时进行服务创新。
1.设立品质提高委员会从部门设置上看,日本保险公司专门设有独立于其他部门的品质提高委员会,其主要工作职责是收集来自所有渠道的客户的不满。意见、建议、希望等,通过计算机系统的数据化整理后,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向董事会提交分析报告与改革方案,并在本社的安排下付诸实旖。该委员会所遵循的工作思路是从客户需要出发,调整公司的经营活动,由此不断循环往复,努力提高经营质量,使公司成为被众多客户所信赖的对象。
2.创新多样化的个性服务。
3.创新多种续期收费方式,通过保费优惠这一杠杆鼓励银行转账和单位汇交,减少上门收费。
(三)欧洲的保险服务创新概述
在欧洲,以客户满意为中心的“CS战略”己取代传统以企业为中心的“CI战略”,经营理念已由4个P:Produce(产品)、Price(价格)、Wayofpassage(销售渠道)、Promotion(促销)转变成为4个C:Customer(客户)、Cost(客户能够承担的成本)、Convenience(方便客户)、Communication(与客户交流)。欧洲保险业的服务理念已经相当成熟了。在保险服务的具体举措方面,欧洲各国特别是英、法等保险业发达的国家的大型保险公司,都十分注重对服务的创新,英国的劳合社为保单签发专门成立了保单签发办公室(LPSO),下设保险服务部和技术服务部,同时创新了一套新的业务处理流程,大大提高了保险文件的质量和出单及时性。英国的标准人寿保险公司在1994年就发起了“全方位客户满意计划”,为此一方面向客户提供多元化的金融服务,包括授衔、储金、养老金、年金、医疗健康保险、投资与基金管理、银行与抵押融资等业务,一方面投入大量物力培训公司员工,提高服务质量。为促进这项培训计划,英国标准人寿每年投资1000万英镑以上,使公司客户服务声誉提高,市场占有率在两年内上升了2个百分点。法国的国家人寿保险公司积极拓展销售和服务渠道,充分利用银行、税务局和邮局的网络优势,为这些代理机构设计专门的管理程序,在代理网点配备了可以根据客户要求进行资产和模拟收益分析的计算机软件,满足客户多方面需求。
- ↑ 万晴瑶.保险服务创新的内外部驱动力研究[J].《上海保险》.2011年第8期
- ↑ 国外保险服务创新及借鉴.2011年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