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5,888个条目

綠色文化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什麼是綠色文化

  “綠色文化”是指為改善人類生存和發展的條件而進行的設計、創造並使之產生積極成果的一種文化,其基本觀點是把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自身的和諧作為人類應有的追求。

  綠色文化有狹義和廣義之分。從狹義來說,綠色文化是人類適應環境而創造的一切以綠色植物為標誌的文化。包括採集一狩獵文化、農業、林業、城市綠化,以及所有的植物學科等。從廣義上講,綠色文化是人類與自然環境協同發展、和諧共進,並能使人類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文化。包括持續農業、生態工程、綠色產品綠色包裝綠色消費綠色交通綠色教育、綠色文學等,也包括有綠色象徵意義的生態意識、生態哲學、環境美學、生態藝術、生態旅游以及生態倫理學、生態教育等。生態學的理論和原則是綠色文化的精髓,可持續發展的理論是綠色文化研究的核心。

綠色文化的特點

  綠色文化具有如下特點:

  1.綠色文化是一種先進文化。綠色文化是一種追求人與自然、人的身心和人類社會這三大系統的動態和諧發展,以及人類主客觀兩個世界優化與美化的文化。它以崇尚自然、保護環境、促進資源永續利用和社會方方面面協調發展為基本特征.是追求生態和諧、人和自然和諧、人們心態和諧的社會發展理念。

  2.綠色文化的本質是綠色文明。綠色文化有四層含義:①生態的概念,包括環保、生態、無污染、無公害等;②和諧的概念,包括自然、和諧、協調、互動等;③成長的概念,包括生機、生長、生命、活力、可持續發展等;④和睦的概念,包括友愛、理解、寬容、善意、和平等,這是一種人與人、人與自然的協調發展、和諧併進的文明發展觀和社會進步觀。

  3.綠色文化由三部分組成。構成綠色文化的三個部分是:①生存方式,即自然稟賦、綠色生態,是一種自然資源;②生產方式,是我們的綠色產業;③文化選擇。即與綠色稟賦和綠色產業相適應的“綠色文化”。三者之間,綠色經濟是基礎,“綠色文化”是靈魂,綠色環境是特質。“經營綠色”的戰略,就是以保護和發展綠色環境為基礎,以創建和發展綠色產業為中心,以構建和發展“綠色文化”為動力。

  4.綠色文化倡導可持續發展的新文明,追求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自身的三大動態和諧。提倡人際間的理解、支持、寬容與友善,為了人類社會的發展進步而奉獻。從某種意義上講,它強調的是真、善、美的高度統一,強調通過社會全體成員的共同努力實現最好的人類生存與發展的社會環境。綠色,意味著勃勃生機,旺盛的活力,無污染,欣欣向榮的發展。綠色文化,正是這樣一種充滿蓬勃向上的生機,旺盛的活力,和諧美好的社會文化。

  5.綠色文化與科學創造緊密相連。持續發展的全球新文明,要以科學創造為動力,而缺乏環境的和諧、人際的善意、主體的協調,科學創造就失去了依托、條件和動力。人們就不可能真正地從事科學創造,科學創造——這一知識經濟社會進步的動力——需要引入綠色文化的思想觀念和價值原則。綠色文化有可能使傳統的人文文化和科學在新的高度重組與統一。

綠色文化主要表現

  綠色文化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綠色思想。綠色思想是建立在充分認識生態平衡、可持續發展、環境保護的重要性基礎上的思想意識。綠色思想認為,一個物種主宰世界的自然史是最不穩定的自然史。在人類與自然的長期鬥爭中,人類終於認識到自己是自然界的產物,人們必須放棄“先污染後治理”的“黑色”工業化道路,走一條與自然界相互協調、共同繁榮的、可持續發展的“綠色”現代化道路,用“綠色”文明取代工業主義的“灰色”文明。2.綠色科技。綠色浪潮的興起加深了人們對科學技術的思考,科學技術在為人類創造一定財富的同時也會給生態環境帶來嚴重後果,如“六六六”、“DDT”殺蟲劑的發明和應用。給生態環境帶來嚴重後果或創造的財富是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的科技是“反生態”的、“反綠色”的,而促進可持續發展、有利於保護環境的科技是綠色科技。

  3.綠色產品。綠色產品指符合“環境標誌”要求的產品。環境標誌標準對綠色產品在環境保護、資源消耗、人類健康等方面提出具體的要求,在全球範圍內形成一股保護環境的綠色衝擊波。

  4.綠色消費。綠色消費的含義是多重的,它包括:①人類的消費活動無害於環境;②人類的消費活動應做到對自然資源的“適度”和綜合利用;③人類一切消費活動應符合生態系統物質和能量流動的規律,不能因畸形消費而破壞生態系統的“食物鏈”。綠色消費在人們日常生活中具體表現為人們對綠色產品的青睞。

  5.綠色包裝。綠色包裝是一種不產生垃圾的包裝。其基本特征是強調在生產環節中就考慮包裝品使用後能夠儘快回收而避免或減輕對環境的污染。

  6.綠色住宅。綠色住宅是符合生態要求且不污染環境、不危害人體健康的住宅,它是生態學、建築學和園林學相結合的產物。

  7.綠色文學。狹義講,綠色文學是以描寫自然、歌頌綠色、激發與引導人們嚮往自然和保護自然的文學作品,如中國古代許多著名的詩人出於對綠色生命的熱愛、將自然品格視為人類道德品格的母體、將自然之物人格化。廣義講。綠色文學是以反映社會環境問題、抨擊破壞環境的醜惡現象、提高人們的綠色意識、倡導生態平衡、宣揚綠色文化的文學作品,如R·卡爾遜的《寂靜的春天》、羅馬俱樂部的《增長的極限》等。綠色文化是關係到人類生存和發展的文化,因而圍繞關註綠色文化而創作的綠色文學具有重大意義。

  此外。綠色文化與可持續發展和生態學之間也有密切的聯繫。

  綠色文化與可持續發展“可持續發展”的概念首先由國際保護同盟提出,該同盟從生態學角度出發。強調人類利用生物圈的管理,使生物圈既能滿足當代人的最大持續利益又能保持其滿足後代人需求與欲望。1987年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提出為世人普遍接受的可持續發展概念。認為可持續發展就是“滿足當代人需求又不損害後代滿足其需求能力的發展”。可持續發展包括生態可持續性、資源可持續性、經濟可持續性和社會可持續性,呼籲人們放棄高消耗、高增長、高污染的粗放型生產方式和高消費、高浪費的生活方式,要求人類在生產中儘可能少投入、多產出。

  從可持續發展的內涵與外延可以看出,可持續發展準確反映了人在自然界的位置及人與自然的關係,是科學的發展觀。這樣,就把以人為主體的經濟與社會發展“染”上了“綠”意,並使綠色文化獲得了價值尺度。因此,可持續發展觀的確立推動了綠色文化的發展,同時也賦予了綠色文化更深刻的內涵。

綠色文化與生態學

  生態學理論強調自然界生態系統的完整性和統一性。平衡的生態系統具有物種間物質迴圈與能量流動和諧、高效、有序的特征。生態學理論認為,有人類參與的生態系統是一個不同於自然生態系統的以人為主體的複合生態系統,由於人類的主觀能動性使人處於複合生態系統食物鏈“金字塔”的頂端。但是,無論人類改造自然的欲望和能力有多大,都必須遵循生態平衡理論,都必須而且應該從人的自然屬性出發把人降到一般消費者的地位、強調“人一社會一自然”系統的協調。因此,人必須將人的自然化與自然的人化相統一,人類社會、經濟的發展必須建立在生命支持系統和生態系統的完整性上,形成“文明的生態觀”。綠色文化以崇尚自然、保護環境、維持生態平衡、降低資源消耗、促進資源永續利用為基本特征,因此生態學理論關於人居生態系統的闡述與綠色文化的基本特征相吻合。綠色文化是以生態學理論為指導的文化,生態學理論為綠色文化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成為綠色文化的精髓所在。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44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Yixi,泡芙小姐,HEHE林,y桑,苏青荇,刘维燎.

評論(共2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綠色文化"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113.143.69.* 在 2014年3月26日 17:39 發表

還可以

回複評論
113.143.69.* 在 2014年3月26日 17:42 發表

這個對我有幫祝

回複評論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