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11个条目

歐洲共同體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欧洲共同体(European Communities)
歐洲共同體(European Communities) 歐洲聯盟主要組織


目錄

歐洲共同體簡介

  歐洲共同體舊稱歐洲經濟共同體,別名共同市場。歐洲國家為促進歐洲經濟聯合而建立的經濟組織。歐洲經濟共同體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建立的;其宗旨是促進法國和德國之間的持久和解,發展各成員國的經濟,使之形成一個大的共同市場,試圖建立西歐國家的政治聯盟,緩和它們彼此間發動戰爭的恐懼心理。自50年代起歐洲共同體所奉行的自由貿易政策在促進西歐貿易和經濟繁榮方面取得很大的成功。

  歐洲經濟共同體是根據一則《羅馬條約》於1957年正式建立的,其宗旨是促進:

  • ①取消各成員國之間的貿易壁壘
  • ②建立一個單一的對非成員國的商業政策;
  • ③最終協調成員國之間的運輸系統、農業政策和一般經濟政策;
  • ④取消私人和政府所採取的限制自由競爭的措施;
  • ⑤保證成員國之間勞動力、資本和工商企業家的流動性。共同體最初的成員國有法國、比利時、盧森堡、荷蘭、義大利和西德。英國(聯合王國)、丹麥和愛爾蘭於1973年加入,希臘於1981年加入,葡萄牙和西班牙於1986年加入。以前的東德作為統一的德國的一部分於1990年被接納加入。1995年奧地利、芬蘭和瑞典參加了歐洲聯盟,於是也加入了歐洲共同體。

  1955年在西西里島墨西拿會議上曾討論過建立西歐共同市場的計劃,最後於1957年3月簽訂條約,1958年1月1月歐洲經濟共同體開始運作。歐洲經濟共同體有4個主要的機構:委員會、部長理事會、法院和歐洲議會;後2個機構還要處理歐洲共同體其他2個分支部門——歐洲煤鋼共同體和歐洲原子能共同體——的有關事務。

  從一開始,歐洲經濟共同體的主要目標之一就是要消除成員國對其他成員國出口所征收的關稅和所實行的定額。因此,1959年1月歐洲經濟共同體便實行首次降低內部關稅;這一舉措證明在促進成員國之間的貿易方面卓越有成效,以致到1968年7月所有共同體內部關稅畢已取消。在1958~1968年期間,歐洲經濟共同體成員國間的貿易額增至4倍。同時,歐洲經濟共同本已採用共同的外部關稅,其所有成員國從非成員國進口貨物時征收統一的關稅。

  1962年共同體確定了一項共同的農業政策,其中包含有共同擔保價格的體制;這種體制可防止從共同體外部低廉市場進口農產品,對共同體內部農產品提供保護。鑒於價格支持花費甚大和農產品生產國頗有怨言,1979年共同體同意逐漸消除農業補貼,代之以干預價格以防農產品價格降至固定水平以下。

  歐洲共同體成立於1967年7月1日,它是合併歐洲經濟共同體、歐洲煤鋼共同體和歐洲原子能共同體而組成的。以前這3個單獨的組織各設自己的委員會(歐洲煤鋼共同體的委員會稱作“最高當局”)和自己的理事會。合併後設有單一的“歐洲共同體委員會”和單一的“歐洲共同體部長理事會”。其他行政、立法和司法機構也在歐洲共同體的名義下進行了合併。

  1993年歐洲共同體成為建立歐洲聯盟的基礎。與此同時,歐洲經濟共同體改名為歐洲共同體。

歐洲經濟共同體成立的原因

  西歐各國面積狹小,地域相連,經濟結構和體制發展水平比較接近,彼此之間的政治體制、價值觀念、意識形態、宗教信仰等也基本相同,經濟上生產高度發達,各國之間的經貿交往密切。這些共同點為歐共體的成立提供了可能性。一戰後,歐洲已有不少有識之士提出建立歐洲聯邦的設想,1922年奧地利的卡萊吉宣揚泛歐運動,1929年法國總理白里安提出了共同市場的概念,但在當時列強爭霸的形勢下,聯盟沒建成,反而成為二戰的主戰場。二戰後,西歐所面臨的特殊的環境,為歐共體提供了現實的可能性。

  一、生產力迅速發展的迫切需要

  戰後,生產力大大提高,這時經濟協作範圍更加廣闊,生產和資本的國際化大大加強,出現了許多大型的跨國公司,這就使西歐六國經濟聯繫變得更加密切。如何處理國與國之間的經濟關係,需要一個超出一國範圍的國際機構進行協調。

  二、戰後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高度發展為國際間的協調提供了基礎

  二戰後,各國為協調經濟,普遍加強了國家對經濟的干預,國家干預經濟的體制日趨完善,這就為國際間的協調準備了條件。國際間的協調實際就是國家干預經濟的原則在國際間的運用。

  三、戰後國際形勢與西歐地位的變化促使西歐走聯合之路

  戰後初期西歐各國痛感蘇聯的威脅,不得不依賴美國的保護,這又導致了西歐與美國之間的政治的不平等,經濟上受約束,失去了往日的大國地位。他們認識到單靠一國的力量根本無法與美蘇相抗衡,因此只有加強各國之間的聯合,才能維護他們在歐洲乃至世界上的地位,五六十年代西歐經濟迅猛發展,使得要求聯合的呼聲更為強烈。

  四、美國戰後初期的對歐政策,一定程度上推動了西歐的聯合;主要是指戰後初期美國的馬歇爾計劃。美國在推行馬歇爾計劃的時候,有一個前提條件,要求西歐各國聯合起來向美國提出一個總的援助計劃,並且要求承諾減少關稅和貿易壁壘;政治上允許西德加入北約,在大西洋內部解決了重新武裝德國的問題,這就緩解了法國對重新武裝德國的恐懼感,使法德之間的關係緩和下來,有意無意的加速了歐洲的聯合。

  1957年3月29日法、意、荷、比、盧、西德六國首腦和外長在羅馬簽署了兩個條約,即《歐洲經濟共同體條約》、《歐洲原子能聯營條約》,統稱《羅馬條約》;六國先後批准,於1958年1月生效。《羅馬條約》沒有規定期限和退出條約的程式,卻有歡迎其他國家加入這一條約的條文,這是開放性的條約,這也說明西歐六國把共同體看作是一個更加廣泛的歐洲一體化的基礎和起點。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68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評論(共0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歐洲共同體"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