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47个条目

集體潛意識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集體潛意識(Collective subconsciousness)

目錄

什麼是集體潛意識

  集體潛意識是榮格理論體系的核心,指人格結構最底層的無意識,包括祖先在內的世世代代的活動方式和經驗庫存在人腦中的遺傳痕跡。集體無意識和個人無意識的區別在於:它不是被遺忘的部分,而是我們一直都意識不到的東西。

  榮格說,它是“從任何一種有關於個人的東西中分離出來的,是全人類普遍所具有的,因此它的內容到處都能找到”。[1]

  瑞士心理學家卡爾·古斯塔夫·榮格(Carl Gustav Jung,1875~1961)曾用島打了個比方,露出水面的那些小島是人能感知到的意識;由於潮來潮去而顯露出來的水面下的地面部分,就是個人無意識;而島的最底層是作為基地的海床,就是我們的集體潛意識。

集體潛意識中的四種成分

  榮格提出了集體潛意識中的四種成分。

  第一是“人格面具”

  古希臘的演員在表演的時候,常常使用面具來掩飾自己的臉部缺陷,同時還通過更換不同的面具來展現不同人物的性格。後來心理學家就借用“面具”一詞來表示人格。意思是說,在人生的大舞臺上,人也會根據社會角色的不同來改變自己的形象,就如同戴上了面具一樣。這些面具就是人格的外在表現,但在面具後面還有一個自我,也是真實的人格,它可能和外在的面具截然不同。人格面具是一個人在別人面前表現出的性格特點,即我們必須“如此表現”,才能夠獲得社會的認可。因此,每個人都具有人格面具,我們總是把真實的自我隱藏起來,展現給別人的則是更容易與別人相處的一面。每個人都必須在人格面具(即迎合社會的要求)和真實的內心之間保持平衡,才能夠獲得心理上的和諧。

  第二是“陰影”

  陰影,是每個人的內心中不為人知的甚至是陰暗的一面。它由兩個部分組成,一部分與我們的個體潛意識相連,包括我們違背道德的那些體驗,另一部分則與集體潛意識相連,包括人類心靈內部所有的陰暗方面。

  第三“是阿尼瑪”和“阿尼姆斯”

  我們常說,男人身上有女人的一面,而女人身上也有男人的一面。阿尼瑪就是指男性身上的女性傾向,阿尼姆則是指女性身上的男性傾向。它們起源於男女雙方在世代交往中對異性的體驗和態度。在生活中每一個男人都會努力構建自己的性別特征,使自己成為一個受人尊重的男人形象,這種構建就是通過剋服他內心中的女性的那一面完成的。對於女人來說,則要使自己成為一個受歡迎的女人。不能達到這一目標者,就可能會失去社會對我自己性別角色的認同,在與別人相處時會找不到出發點。

  第四是“完美的自我”

  我們總是在追求一個和諧、融洽、自我滿意的自我,這就是“完美的自我”。我們的意識、個體潛意識和集體潛意識之間總會存在各種衝突,它們衝突的結果,就是要達成一個令衝突各方面滿意的“完美自我”完美的自我是我們努力達到的目標。它是一種和諧的力量,具有超越功能,能使人格的各個部分的融洽和統一。 不同的文化可能具有不同的心理特征。

集體潛意識與個人潛意識

  潛意識心理活動實際可分為兩個層次:第一個層次就是弗洛伊德所說的潛意識,它是與個人生活經驗相聯繫的不被人所意識到的心理活動,如遺忘等。這種潛意識可以稱為個體潛意識;在人類的潛意識中還有一部分是超越了個人後天生活經驗的不依賴於個人經驗而存在的帶有超越個體乃至民族、種族的具有全人類的普通性與集體性的心理活動 , 這就是集體潛意識。集體潛意識在人的一生中幾乎從未被意識到,但它卻會深刻地影響個人乃至社會的各種行為。[2]

  集體潛意識反映了人類在以往的歷史演化進程中進程中的集體經驗,是"一種不可計數的千百年來人類祖先經驗的成績,一種每以實際僅僅增加極小極少變化和差異的史前社會生活經驗的回聲"。不僅全部人類歷史的各個片斷能在集體潛意識中找到,而且進化為人類的靈長類動物或動物祖先的蹤跡也能在集體潛意識中發現。既然集體潛意識產生於全人類具有的、或一直都具有的共同經驗,那麼集體潛意識的內容對於一切人類在本質上都是相同的。

  “個人潛意識”是人格結構的第二層,作用要比意識大。它包括一切被遺忘的記憶知覺和被壓抑的經驗,以及夢和幻想等。榮格認為個人無意識的內容是情結。情結往往具有情緒色彩,是一組一組被壓抑的心理內容聚集在一起而形成的無意識叢,如戀父情結、批評情結、權力情結等。

  個體無意識是一個容器,蘊含和容納著所有與意識的個體化機能不相一致的心靈活動和種種曾經一時是意識經驗,不過由於各種各樣的原因受到壓抑或遭到忽視的內容,如令人痛苦的思想、懸而未決的問題、人際間衝突和道德焦慮等等。還有一些經驗,它們與人們不甚相干或顯得無足輕重,由於本身強度太弱,當人們經歷它們時達不到意識層,或者不能留駐在意識之中,因而都被貯藏在個體無意識里。所有這些構成了個人無意識的內容,當需要時,這些內容通常會很容易地到達意識層面。

  個體潛意識和集體潛意識的區別在於:個體潛意識是個體因為社會道德等因素而被壓抑到潛意識中遺忘的部分,而集體潛意識則是是我們一直都未曾意識到的東西。集體潛意識不是需要征服的內容,而是健全人格的重要組成部分,他認為,因此想要保持健全人格,不是去壓抑或否認它,而是應當順其自然,使之與意識實現整合。

集體潛意識與社會潛意識[3]

  在榮格的理論中,集體潛意識位於人格結構的最底層,它包括人作為獨立個體進化過程以來所有的經驗和活動方式存在於人腦中的痕跡。

  關於社會潛意識,弗洛姆認為意識和潛意識二者的劃分並不絕對,他與個體的內在狀態和所處的社會文化有關,某些內容在一個人身上可能表現為潛意識狀態,在另一個人身上卻表現為意識狀態,在某種社會文化中表現為意識狀態,而在另一種社會文化中又可能表現為潛意識。社會潛意識也是潛意識的內容,它與意識也是相互關聯並相互影響。

  三種潛意識雖然存在區別,但是榮格和弗洛姆對潛意識的概念的擴展中都表現出了相同的潛意識的內涵。主要表現為:三者都認為心理學除了研究意識,也應該關註意識之外的內容和經驗對人的心理產生的重大影響。而且對潛意識內容的研究和論述,也是對西方社會的一種無聲的批判。這一點可以從弗洛伊德創建精神分析學派的社會文化背景中可以看出。當時後維多利亞時代社會存在各種禁忌和所謂的道德束縛,這些正是壓抑人各種衝動和欲望的根本。

  作為精神分析學派延伸出的分析學派,榮格的集體潛意識理論認為人的意識和潛意識共存的,但是社會的某些因素阻礙了人所追求的達到某種完滿狀態的傾向性。

  社會文化學派的代表人物弗洛姆在對精神分析理論批判的基礎上提出社會潛意識這個概念。“任何一個社會中的不合理之處都必然會導致該社會成員對自己許多感覺和觀察意識的壓抑。而個人因為害怕脫離所處的社會,所以壓抑對這種感覺和觀察意識的認識。換句話說,一個社會的不合理之處,導致人性和社會之間的矛盾。

集體潛意識與文化[2]

  二者之間相互促進

  1.集體潛意識對文化的促進

  集體潛意識通過過渡到文化從而促進了文化的發展,集體潛意識向文化升華的第一步具體表現為一個民族,一種文化的原始圖騰與崇拜。榮格通過對世界範圍內許多民族文化的研究,提出對於集體潛意識來說一個重要的概念—原型。只是對於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人來說,由於生活環境的不同,在原型的具體表現上會有所不同。集體潛意識的原型,即可以說是圖騰崇拜,開始作為一種宗教來影響著人類的行為。從而間接地使得某種人具有某種行為方式,某種思考方式,某種精神。系統的總結這些東西,也就構成了這個群體的文化。而榮格也說過,宗教意識化了集體潛意識。所以說,由集體潛意識—原始圖騰—宗教是集體潛意識—文化的第一步。這些都是在人類的早期,集體潛意識是通過這樣的方式奠定文化產生基礎並促進去發展。

  2.文化對集體潛意識的促進

  文化通過長時間的積澱進入集體潛意識,從而促進集體潛意識的不斷發展。對於同一地域或同一種族的群體來說,這些行為模式價值觀念經過了成百上千年的積澱,已經慢慢的融入這個群體之中,變成這個群體的一部分——集體潛意識。在這個過程中,群體首先對這些模式和價值觀念加於高度的抽像和概括。並對這些抽象之後的東西加以認可,這也就完成了文化納入集體潛意識的過程。不同的歷史,不同的時代,具有不同的文化,這就使得集體潛意識有了不竭的源泉;不同地域,不同種群的不同文化,也就造成了集體潛意識之間的有所差別。隨著現代社會聯繫的日趨緊密,各種文化的一致性也越來越高。

  二者之間相互制約

  1.集體潛意識對文化的制約

  集體潛意識通過一種隱性的影響制約著個體對於一種文化的接受,從而間接的制約著整個文化的發展。當代社會是一個文化逐漸融合的社會,這種融合促進了人類文化的發展。而對於一個封閉的文化來說,他是不具有發展前景的,這對於這個集體本身文化的豐富和整個人類文化的發展都是有害的。在這個過程中,集體潛意識發揮著制約作用。具體來說,任何一個集體都有他自身的“社會過濾器” ,只有符合它的文化才能通過。這個社會過濾器在很大程度上就是集體潛意識,對外來文化能否接受,接受什麼,都受到它的制約和影響。特別是集體潛意識中強調社會性的部分,更作為集體的定式和傳統對其他集體的文化加於排斥。

  2.文化對集體潛意識的制約

  集體潛意識在一定程度上來說,是一種群體文化在經歷了千百年甚至更長時間的內化。我們此刻的集體潛意識的一部分就可能是古人文化在經歷千百年的內化。雖然我們不能具體說出他的形態和內容。但他確實影響著我們的行為。在這一基礎上,我們就不難理解文化對集體潛意識內容的制約了。一種豐富的文化經過積澱和內化在未來形成的集體潛意識必然豐富,在這樣的文化的影響下,未來集體潛意識的禁忌,原型也必然豐富。

參考文獻

  1. 孟維傑. 形態共鳴視域下集體潛意識新維度與方法論價值[J]. 自然辯證法通訊, 2018, 40(10):119-125.
  2. 2.0 2.1 佟玉英, 宋洪飛, 張微. 論集體潛意識與文化的關係[J]. 才智, 2010(34):197-197.
  3. 李元薇. 關於潛意識、集體潛意識、社會潛意識的比較[J]. 科技展望, 2015, 000(005):243-243.

相關條目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106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Tracy,Llyn.

評論(共0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集體潛意識"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官方社群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