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12个条目

集体潜意识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集体潜意识(Collective subconsciousness)

目录

什么是集体潜意识

  集体潜意识是荣格理论体系的核心,指人格结构最底层的无意识,包括祖先在内的世世代代的活动方式和经验库存在人脑中的遗传痕迹。集体无意识和个人无意识的区别在于:它不是被遗忘的部分,而是我们一直都意识不到的东西。

  荣格说,它是“从任何一种有关于个人的东西中分离出来的,是全人类普遍所具有的,因此它的内容到处都能找到”。[1]

  瑞士心理学家卡尔·古斯塔夫·荣格(Carl Gustav Jung,1875~1961)曾用岛打了个比方,露出水面的那些小岛是人能感知到的意识;由于潮来潮去而显露出来的水面下的地面部分,就是个人无意识;而岛的最底层是作为基地的海床,就是我们的集体潜意识。

集体潜意识中的四种成分

  荣格提出了集体潜意识中的四种成分。

  第一是“人格面具”

  古希腊的演员在表演的时候,常常使用面具来掩饰自己的脸部缺陷,同时还通过更换不同的面具来展现不同人物的性格。后来心理学家就借用“面具”一词来表示人格。意思是说,在人生的大舞台上,人也会根据社会角色的不同来改变自己的形象,就如同戴上了面具一样。这些面具就是人格的外在表现,但在面具后面还有一个自我,也是真实的人格,它可能和外在的面具截然不同。人格面具是一个人在别人面前表现出的性格特点,即我们必须“如此表现”,才能够获得社会的认可。因此,每个人都具有人格面具,我们总是把真实的自我隐藏起来,展现给别人的则是更容易与别人相处的一面。每个人都必须在人格面具(即迎合社会的要求)和真实的内心之间保持平衡,才能够获得心理上的和谐。

  第二是“阴影”

  阴影,是每个人的内心中不为人知的甚至是阴暗的一面。它由两个部分组成,一部分与我们的个体潜意识相连,包括我们违背道德的那些体验,另一部分则与集体潜意识相连,包括人类心灵内部所有的阴暗方面。

  第三“是阿尼玛”和“阿尼姆斯”

  我们常说,男人身上有女人的一面,而女人身上也有男人的一面。阿尼玛就是指男性身上的女性倾向,阿尼姆则是指女性身上的男性倾向。它们起源于男女双方在世代交往中对异性的体验和态度。在生活中每一个男人都会努力构建自己的性别特征,使自己成为一个受人尊重的男人形象,这种构建就是通过克服他内心中的女性的那一面完成的。对于女人来说,则要使自己成为一个受欢迎的女人。不能达到这一目标者,就可能会失去社会对我自己性别角色的认同,在与别人相处时会找不到出发点。

  第四是“完美的自我”

  我们总是在追求一个和谐、融洽、自我满意的自我,这就是“完美的自我”。我们的意识、个体潜意识和集体潜意识之间总会存在各种冲突,它们冲突的结果,就是要达成一个令冲突各方面满意的“完美自我”完美的自我是我们努力达到的目标。它是一种和谐的力量,具有超越功能,能使人格的各个部分的融洽和统一。 不同的文化可能具有不同的心理特征。

集体潜意识与个人潜意识

  潜意识心理活动实际可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就是弗洛伊德所说的潜意识,它是与个人生活经验相联系的不被人所意识到的心理活动,如遗忘等。这种潜意识可以称为个体潜意识;在人类的潜意识中还有一部分是超越了个人后天生活经验的不依赖于个人经验而存在的带有超越个体乃至民族、种族的具有全人类的普通性与集体性的心理活动 , 这就是集体潜意识。集体潜意识在人的一生中几乎从未被意识到,但它却会深刻地影响个人乃至社会的各种行为。[2]

  集体潜意识反映了人类在以往的历史演化进程中进程中的集体经验,是"一种不可计数的千百年来人类祖先经验的成绩,一种每以实际仅仅增加极小极少变化和差异的史前社会生活经验的回声"。不仅全部人类历史的各个片断能在集体潜意识中找到,而且进化为人类的灵长类动物或动物祖先的踪迹也能在集体潜意识中发现。既然集体潜意识产生于全人类具有的、或一直都具有的共同经验,那么集体潜意识的内容对于一切人类在本质上都是相同的。

  “个人潜意识”是人格结构的第二层,作用要比意识大。它包括一切被遗忘的记忆知觉和被压抑的经验,以及梦和幻想等。荣格认为个人无意识的内容是情结。情结往往具有情绪色彩,是一组一组被压抑的心理内容聚集在一起而形成的无意识丛,如恋父情结、批评情结、权力情结等。

  个体无意识是一个容器,蕴含和容纳着所有与意识的个体化机能不相一致的心灵活动和种种曾经一时是意识经验,不过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受到压抑或遭到忽视的内容,如令人痛苦的思想、悬而未决的问题、人际间冲突和道德焦虑等等。还有一些经验,它们与人们不甚相干或显得无足轻重,由于本身强度太弱,当人们经历它们时达不到意识层,或者不能留驻在意识之中,因而都被贮藏在个体无意识里。所有这些构成了个人无意识的内容,当需要时,这些内容通常会很容易地到达意识层面。

  个体潜意识和集体潜意识的区别在于:个体潜意识是个体因为社会道德等因素而被压抑到潜意识中遗忘的部分,而集体潜意识则是是我们一直都未曾意识到的东西。集体潜意识不是需要征服的内容,而是健全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他认为,因此想要保持健全人格,不是去压抑或否认它,而是应当顺其自然,使之与意识实现整合。

集体潜意识与社会潜意识[3]

  在荣格的理论中,集体潜意识位于人格结构的最底层,它包括人作为独立个体进化过程以来所有的经验和活动方式存在于人脑中的痕迹。

  关于社会潜意识,弗洛姆认为意识和潜意识二者的划分并不绝对,他与个体的内在状态和所处的社会文化有关,某些内容在一个人身上可能表现为潜意识状态,在另一个人身上却表现为意识状态,在某种社会文化中表现为意识状态,而在另一种社会文化中又可能表现为潜意识。社会潜意识也是潜意识的内容,它与意识也是相互关联并相互影响。

  三种潜意识虽然存在区别,但是荣格和弗洛姆对潜意识的概念的扩展中都表现出了相同的潜意识的内涵。主要表现为:三者都认为心理学除了研究意识,也应该关注意识之外的内容和经验对人的心理产生的重大影响。而且对潜意识内容的研究和论述,也是对西方社会的一种无声的批判。这一点可以从弗洛伊德创建精神分析学派的社会文化背景中可以看出。当时后维多利亚时代社会存在各种禁忌和所谓的道德束缚,这些正是压抑人各种冲动和欲望的根本。

  作为精神分析学派延伸出的分析学派,荣格的集体潜意识理论认为人的意识和潜意识共存的,但是社会的某些因素阻碍了人所追求的达到某种完满状态的倾向性。

  社会文化学派的代表人物弗洛姆在对精神分析理论批判的基础上提出社会潜意识这个概念。“任何一个社会中的不合理之处都必然会导致该社会成员对自己许多感觉和观察意识的压抑。而个人因为害怕脱离所处的社会,所以压抑对这种感觉和观察意识的认识。换句话说,一个社会的不合理之处,导致人性和社会之间的矛盾。

集体潜意识与文化[2]

  二者之间相互促进

  1.集体潜意识对文化的促进

  集体潜意识通过过渡到文化从而促进了文化的发展,集体潜意识向文化升华的第一步具体表现为一个民族,一种文化的原始图腾与崇拜。荣格通过对世界范围内许多民族文化的研究,提出对于集体潜意识来说一个重要的概念—原型。只是对于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人来说,由于生活环境的不同,在原型的具体表现上会有所不同。集体潜意识的原型,即可以说是图腾崇拜,开始作为一种宗教来影响着人类的行为。从而间接地使得某种人具有某种行为方式,某种思考方式,某种精神。系统的总结这些东西,也就构成了这个群体的文化。而荣格也说过,宗教意识化了集体潜意识。所以说,由集体潜意识—原始图腾—宗教是集体潜意识—文化的第一步。这些都是在人类的早期,集体潜意识是通过这样的方式奠定文化产生基础并促进去发展。

  2.文化对集体潜意识的促进

  文化通过长时间的积淀进入集体潜意识,从而促进集体潜意识的不断发展。对于同一地域或同一种族的群体来说,这些行为模式价值观念经过了成百上千年的积淀,已经慢慢的融入这个群体之中,变成这个群体的一部分——集体潜意识。在这个过程中,群体首先对这些模式和价值观念加于高度的抽像和概括。并对这些抽象之后的东西加以认可,这也就完成了文化纳入集体潜意识的过程。不同的历史,不同的时代,具有不同的文化,这就使得集体潜意识有了不竭的源泉;不同地域,不同种群的不同文化,也就造成了集体潜意识之间的有所差别。随着现代社会联系的日趋紧密,各种文化的一致性也越来越高。

  二者之间相互制约

  1.集体潜意识对文化的制约

  集体潜意识通过一种隐性的影响制约着个体对于一种文化的接受,从而间接的制约着整个文化的发展。当代社会是一个文化逐渐融合的社会,这种融合促进了人类文化的发展。而对于一个封闭的文化来说,他是不具有发展前景的,这对于这个集体本身文化的丰富和整个人类文化的发展都是有害的。在这个过程中,集体潜意识发挥着制约作用。具体来说,任何一个集体都有他自身的“社会过滤器” ,只有符合它的文化才能通过。这个社会过滤器在很大程度上就是集体潜意识,对外来文化能否接受,接受什么,都受到它的制约和影响。特别是集体潜意识中强调社会性的部分,更作为集体的定式和传统对其他集体的文化加于排斥。

  2.文化对集体潜意识的制约

  集体潜意识在一定程度上来说,是一种群体文化在经历了千百年甚至更长时间的内化。我们此刻的集体潜意识的一部分就可能是古人文化在经历千百年的内化。虽然我们不能具体说出他的形态和内容。但他确实影响着我们的行为。在这一基础上,我们就不难理解文化对集体潜意识内容的制约了。一种丰富的文化经过积淀和内化在未来形成的集体潜意识必然丰富,在这样的文化的影响下,未来集体潜意识的禁忌,原型也必然丰富。

参考文献

  1. 孟维杰. 形态共鸣视域下集体潜意识新维度与方法论价值[J]. 自然辩证法通讯, 2018, 40(10):119-125.
  2. 2.0 2.1 佟玉英, 宋洪飞, 张微. 论集体潜意识与文化的关系[J]. 才智, 2010(34):197-197.
  3. 李元薇. 关于潜意识、集体潜意识、社会潜意识的比较[J]. 科技展望, 2015, 000(005):243-243.

相关条目

本条目对我有帮助106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认为本条目还有待完善,需要补充新内容或修改错误内容,请编辑条目投诉举报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Tracy,Llyn.

评论(共0条)

提示:评论内容为网友针对条目"集体潜意识"展开的讨论,与本站观点立场无关。

发表评论请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有关规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