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套財政轉移支付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
什麼是配套財政轉移支付[1]
配套財政轉移支付是指地方政府必須自己籌集到一定比例的資金,才能有資格接受中央政府的補助。
配套財政轉移支付的分類[1]
配套財政轉移支付又可以分為封頂的配套財政轉移支付和不封頂的配套財政轉移支付。
(1)不封頂的配套財政轉移支付
不封頂的配套財政轉移支付是指不規定地方政府可以得到補助的最高限額,只要有自有資金,就一直按自有資金投入的某個百分比從中央政府那裡獲取配套資金。在配套轉移支付中,補助額是變化的,它取決於轉移支付者的行為,特別是在不封頂情況下更是如此。根據定義,在這種配套形式下,中央政府為支持地方政府供應公共產品x,每支出1元貨幣,同時也要求地方政府必須支出一定數額。因此,實際上是等於對地方政府公共產品的一種從價補貼,它降低了地方政府提供公共產品的成本。
不封頂的配套財政轉移支付對地方政府的影響如圖所示,地方政府的初始情況不變。一筆不封頂的財政轉移支付使預算線向右轉到A2C1,社會福利最大化的點變為E3。在該點,地方居民消費的公共產品大幅度增加,而私人產品的消費卻有所下降。這說明,不封頂的配套財政轉移支付一方面增加了地方財政收入,增加了地方政府供應公共產品x的能力,即產生了收入效應;另一方面,它改變了x和y的價格比率,對兩種產品的消費產生了替代效應。
與無條件財政轉移支付相比,不封頂的配套財政轉移支付促使地方政府提供更多的公共產品,因為前者僅僅產生了收入效應。而且,若為了達到使地方政府供應OX3,的公共產品的政策目標,採取無條件財政轉移支付形式,政府將會支出一筆比前者更大得多的補助。如圖中,為了達到相同的政策目標,採取無條件財政轉移支付,中央政府支出的金額A2B2遠遠大於A2D,因此,中央政府將會付出更多的代價。
(2)封頂的配套財政轉移支付
封頂的配套財政轉移支付是指中央政府在進行補助時規定地方政府可以得到的最高補助的數量界限。比如說,地方政府的支出額在100萬元以下,按其支出額的50%提供轉移支付,如果地方支出額超過100萬元,則地方最多只能拿到50萬元的封頂補助金。
與不封頂的配套財政轉移支付相比,在封頂情況下,對地方政府產生的效應在於預算線的變化不同。如下圖所示,地方政府初始福利最大化點不變,若中央政府對地方政府供應公共產品x提供限額為BD的配套轉移支付,預算線為折線ACD,其中AC段反映的是中央政府配套轉移支付的情況,CD段中央政府不再提供轉移支付,實現社會福利最大化的點E2位於CD上。根據分析可以知道,它對地方政府的影響與等額無條件轉移支付沒有區別。但是,若中央政府提供的限額從BD增加至BF,則實現社會福利最大化的點E3位於AG上,它對地方政府的影響相當於不封頂配套轉移支付。因此,封頂的財政轉移支付對地方政府的影響取決於中央政府提供限額數量的大小。
總之,中央政府為促進地方政府提供某一特定的公共產品和服務,配套形式的財政轉移支付是達到預期政策目標的最佳形式。與無條件財政轉移支付相比,達到相同政策目標,中央政府採取有條件轉移支付所需支出的補助金較少,而且要求地方政府進行資金配套,可以提高地方政府的責任感和積極性。與非配套財政轉移支付相比,配套財政轉移支付更容易達到預期的政策目標,也不會造成地方居民福利損失。
圖一好像配錯了(不封頂的配套財政轉移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