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知範式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認知範式(Cognitive Paradigm)
目錄 |
認知範式被定義為與整體上的精神的運作,特別是與知識的獲取有關的一組理論原理和研究程式。認知範式是對行為範式的批判,考慮到戰後的歷史變化,而這種變化涉及通信領域以及因此在知識過程中計算輸入的變化。它也被稱為認知科學的組成部分,它包含一組理論,這些理論試圖研究與學習和人類行為相關的知識過程的心理表徵,以解決問題。它是在理性主義的框架內考慮到所有知識的來源。
自20世紀初以來,認知主義一直在發展,主要集中在教育和有意義的學習上。它是在認知科學領域內發現的,該領域基於人類思維與電腦處理形式之間的功能類比。這種類比是功能性的,但不是結構性的,因為它通過符號處理比較了同一類別的信息處理系統。這種方法包括語言學,資訊理論和電腦科學技能,以及戰後其他範式,例如社會文化範式。在心理學中,認知主義或也稱為認知心理學,研究與概念形成和問題解決有關的高等教育過程的複雜性。認知系統,無論是動畫的還是人造的,都由以下元素組成:受體,運動系統和認知過程。從這個意義上說,認知過程是那些解釋和識別接收者發送的信息,控製表演者行為,指導認知資源(例如行為和經驗記憶)分佈的過程。
心理學的認知範式
瑞士思想家讓·皮亞傑(Jean Piaget,1896-1980年)通過內部動機介紹了適應和吸收知識的概念。在他的心理遺傳學理論中,他聲稱孩子的遺傳解釋是理解智力及其邏輯操作的唯一方法,放棄了時空,感知,恆定和幾何幻覺的概念。反過來,皮亞傑在他的認知範式中定義了從童年到成年的人類知識建構發展的四個階段。
另一方面,美國心理學家傑羅姆·布魯納(Jerome Bruner(1915-2016))在他的教學理論中介紹了學習是根據信息的個體組織對信息進行積極處理的基礎。它定義了三種思維模式:激活,標誌性和象徵性。美國心理學家戴維·奧蘇貝爾(David Ausubel,1918-2008年)在他的重要學習理論中提出了通過教學來實現學習的概念。解決有意義的學習和機器學習的概念。有意義的學習使用個人中已有的信息來與每個學生自己的認知結構聯繫起來。另一方面,機械學習是一種補充或同時的方式,以重覆或記憶的方式結合新知識。認知行為療法(CBT)是一種治療形式,涵蓋了學習理論的原理和技術。強調認知過程在行為的發展,維持和改變中的重要性。這種類型的療法教會受試者面對困難,以便更好地控制自己的生活。
教育中的認知範式
在教育心理學或教育心理學中,認知範式評估學生學習和解決問題的認知能力。 為了定義學生的認知能力,為了創建最合適的學習和解決問題的策略,應評估以下幾點:基本學習過程(註意力,感知,編碼,記憶和信息檢索過程)知識庫(技能,能力,概念,先前知識)認知方式和歸因(學習方式)戰略知識(一般策略和認知知識(通過經驗和個人認知過程的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