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鳥旅游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觀鳥旅游(birding watching)
目錄 |
觀鳥旅游,美國學者用birding watching,是指藉助望遠鏡等光學工具,觀察自然狀態下的野生鳥類的活動。旅游者們藉助於車、船等交通工具,在高山、大河、森林、草原,湖泊、沼澤,尋找鳥的蹤跡,觀察鳥的活動,錄下鳥的嗚叫,攝下鳥的姿態,鑒定鳥的種類,陶冶精神情操,獲得美的感受。正如塞克斯哥路(Sekercioslu)所言“觀鳥旅游對目的地環境影響的負作用最小,但卻能帶來可觀的經濟效益。”發展觀鳥旅游符合現代旅游業發展的潮流。[1]
觀鳥旅游及其發展現狀[2]
野外觀鳥活動最早興起於科學與經濟較發達的英國和北歐,距今已有100多年的歷史。受達爾文精神的影響,由上層社會人士推崇,野外觀鳥活動逐漸在歐美國家普及,現已發展成為一種世界性的時尚休閑旅游活動,每年有幾千萬人次進行觀鳥或觀鳥旅游。隨著亞洲經濟的發展,日本、泰國、新加坡、馬來西亞及中國港、台等地區觀鳥之風方興未艾。
中國幅員遼闊,地形地貌氣候複雜多樣,動物異常豐富,鳥類多達1300餘種,占世界鳥種的13%,其中包含有大量罕見的珍稀品種,豐富的鳥類資源對國外觀鳥旅游者有著巨大的吸引力。中國大陸的民間觀鳥活動始於2O世紀9O年代,最初由北京、廣州、上海等大城市的少數熱愛大自然、熱愛鳥類的精英分子發起,從艱難起步到初具規模,已經走過了近十個年頭。2l世紀初,野外觀鳥進入快速發展期,觀鳥人群迅速增長,觀鳥活動此起彼伏,各地觀鳥組織也應運而生。到2005年底,中國已經成立2O餘家觀鳥組織,連續在湖南嶽陽東洞庭湖舉辦了三屆全國觀鳥大賽,在河南信陽董寨舉辦三屆全國鳥類生態攝影節,並參與長江中下游冬季水鳥調查,組織全國沿海水鳥同步調查等等,在國內外影響日益擴大。
民間觀鳥引領著中國的觀鳥旅游,為開展觀鳥旅游事業的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在一些大城市及沿海發達地區,民間觀鳥之風漸入“人鳥相觀、天人共契”之佳境。湖南的洞庭湖、江西的婺源、河南的董寨、河北的北戴河、寧夏的沙湖、青海的青海湖、黑龍江的扎龍等地,藉著良好的觀鳥旅游資源,紛紛打出觀鳥旅游這一特色品牌,吸引一些國外觀鳥旅游團體在鳥類遷徙和繁殖期定時定點地來觀鳥旅游。可以說相對於中國觀鳥旅游這一巨大市場,目前觀鳥活動規模還不大,作為一種旅游產業還只是剛剛起步,觀鳥旅游理論研究還有著大量空白。
發展觀鳥旅游的途徑[2]
1.加強宣傳教育,培育觀鳥旅游市場
目前,觀鳥旅游開展不多,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動機會由單一向複雜發展,人們重返大自然的願望越來越強烈。如果把觀鳥與其他項目的旅游結合起來,把人們的興趣逐步向這方面引導,此項活動將會被越來越多的人所認識和接受,這就需要利用各種宣傳媒體和手段向社會宣傳,進行廣泛的環境保護教育。
觀鳥旅游活動實際上也起到了在國內培育觀鳥旅游市場的重要作用。觀鳥者在觀鳥基礎知識培訓、資料積累、人員數量及專業素質等方面有著不可替代的優勢。就目前來看,中國的旅游開發商尚未直接介入觀鳥旅游產品的規模性開發,旅游部門應當對這一寶貴的資源給予高度重視,主動與國內觀鳥組織聯繫合作,發揮自身在旅游宣傳和運作方面的巨大優勢,擴大影響。
觀鳥有助於人們直接關註自然、深入自然,是環境教育的最好方式之一,也是生物多樣性教育的最好切人點。觀鳥活動起步要求不高,通過社會各方的努力,完全可以在中小學得到逐步推廣,把觀鳥活動引入環境保護教育j。大學也是吸收和傳播觀鳥旅游知識信息的重要園地,可以利用每年一度的愛鳥周活動,積極向大眾進行科普宣傳和環境教育,並通過庭院觀鳥方式來推動大學校園觀鳥活動的開展,提升大學生的環保意識。
2.強化法制觀念,嚴格規範觀鳥旅游
觀鳥旅游是特殊的專項旅游,應與大眾旅游相區分。在一些生態旅游開展得比較好、發展得比較快、三大效益比較明顯的國家和地區的實踐證明瞭健全相關法制的重要性。如美國國家生態旅游發展規劃>》、日本生態旅游指導方針>》、英國國家公園保護法等都促進了這些國家的生態旅游的發展l。這些成功的實踐是值得中國借鑒的。目前中國還沒有一部有關生態旅游的專門法律法規,生態旅游依據的是其他非專門性法規,執行的是傳統旅游中的相關規定,在發展生態旅游中,決策和規劃設計存在隨意性,開發奉行經濟效益至上,極不利於觀鳥旅游、生態旅游的可持續發展,因此,必須制定生態旅游行為規範和標準,建立生態旅游的監控和評估系統,建立強有力的生態旅游法制體系,嚴格規範觀鳥旅游的發展。
3.統籌規劃佈局,合理有序開發
觀鳥旅游地的開發規劃是一項系統工程,涉及社會、經濟、資源和環境等方方面面,要以科學發展觀來統領生態旅游規劃,認真調查和評估觀鳥生態旅游資源,充分考慮國內外市場的中遠期開發,恰當地選擇開發的模式,加強觀鳥生態旅游環境承載力的研究和觀鳥線路的策劃。對於一些重要的鳥類保護地,要有限度的開發。如香港米埔自然保護區。是國際重要鳥區,同時也承擔了向公眾開放進行環境教育的任務,保護區限定每年接待人數,來訪者需提前三個月預約等措施,以避免游客過多,對棲息的鳥類產生干擾,這些措施都取得了很好的保護效果。
在開發規劃中,一定要處理好發展觀鳥旅游與保護鳥類及鳥類棲息地之間的辯證關係。在中國鳥況好的地方,多半是開發力度小、自然環境遭受破壞較少、經濟也相對落後、人們生活相對貧困的地區,如雲貴川高原、青藏高原等,有很多地方是人煙罕至的原生態自然保護區。觀鳥旅游若一哄而上,大興土木,對鳥類的棲息地將造成不可逆轉的破壞。因此,必須科學規劃,嚴格將人工設施控制在合理範圍內,把對鳥類棲息地的不利影響減少到最小程度,實現觀鳥旅游可持續發展,達到人與自然和諧。如東洞庭湖的君山本是觀鳥的好場所,但現有的住宿容量太小,難以解決每年全國觀鳥大賽住宿需求增長的問題,如果在君山上大興土木,建造更多的賓館,必定會對鳥類的棲息地會產生不良影響,後來在保護區外不遠的君山鎮建造較大的賓館,較好地解決了這個問題。
發展觀鳥旅游還應該與發展當地的經濟聯繫起來,因為它具有保護自然環境和改善當地人民生活的雙重責任,應當為地域經濟做出貢獻。一些貧困地區的居民,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盜木毀林,偷獵動物,對自然環境產生很大的破壞作用,有些保護區與地方經濟利益嚴重衝突,自然保護工作難以正常開展。開發觀鳥旅游只有活躍地方經濟,讓當地的百姓成為直接或間接的獲利者,才會使他們主動關註並配合保護區的自然環境保護工作,保護好他們的財源。例如,江西鄱陽、湖南磯山是國際重要鳥區,保護區協助當地百姓改造舊房從事農家樂項目,既增加了游客的接待能力,避免了大興土木,又能減少漁業人口,對保護越冬水鳥的食源有重要的意義。
4.加強專業培訓,建立高素質旅游管理及導游隊伍
觀鳥旅游與其他生態旅游一樣是新生事物,在中國各層次學歷教育以及普及性大眾教育中,生態旅游教育幾乎還是空白,從客觀上造成生態旅游管理和接待人員的生態保護意識先天不足,素質和技能不適應,這就迫切需要進行相關的專業教育與培訓。通過考核,選拔一批高素質人才進入管理層,依托高校建立旅游管理人員培訓基地,對他們進行相關政策法規、生態旅游、環保管理等方面的專門培訓,以達到從事生態旅游管理的資質要求,增強生態旅游管理的科學性和有效性。一方面可以吸納部分農、林、生物、地理等專業的大學畢業生和一些質素高的年輕觀鳥者擔任兼職鳥導,另一方面應當實施生態導游員的資格認證制度,引入生態導游人員高等教育培訓體制,對生態導游人員進行生態旅游等方面的教育和培訓。從而通過他們把豐富而又系統的觀鳥知識、生態知識、生態理念傳遞給旅游者,真正體現觀鳥旅游所特有的高水平、高層次的特征,達到促進觀鳥旅游發展,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