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15个条目

自然生產力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什麼是自然生產力[1]

  自然生產力是客觀存在於生態自然界同時又與人類的生產活動密切相關,並直接間接影響生產活動的各種自然力量的總和,是自然界的自然力和生產力之總和。

自然生產力與自然生態[1]

  自然生產力就其實質而言是自然的生態生產力。它包括兩個層次:一是自然界的自然力,即生態自然界客觀存在的一切物質力量和因素;二是自然界的生產力,即生態自然界客觀存在的一切生產能力。前者又可以分為生活資料的自然力(如空氣、水源、陽光等)和生產資料的自然力(如火力、礦產等)兩個小層次。後者又可分為綠色植物的生產力和動物的生產力兩個小層次。它們又被稱為“第一性生產力” (原生生產力)和“第二性生產力” (次生生產力)。

  從自然生產力內部看,自然界的自然力是其基礎和要素,自然界的生產力是其主體和核心。一方面,太陽能、空氣、陽光、土地、礦產、水源等自然力不僅是生命和植物產生的必要前提和物質基礎,而且是它們發展的自然條件、生命源泉和要素。因此,它不僅是全部生命物質產生的物質基礎和要素,也是全部生命活動的重要內容和條件,因而也是全部自然生產能力的基礎和要素。另一方面,植物和動物並不是自然力的簡單相加,而是對它們的質的超越,是從非生命到生命的質變,是從自然界的自然力到自然界的生產力的飛躍。很顯然,要是沒有生命的誕生和進化,就沒有自然界的生產力,也就沒有生物的進化和人類的誕生。而自然界的生產力一旦登上歷史舞臺,全部生產力的飛躍發展就變得不可遏制。在自然界的生產力中,綠色植物的生產力是基礎和關鍵,動物的生產力是主體和動力。這是因為,第一,地球上一切生物的生存都依賴於綠色植物,綠色植物是唯一將無機物轉化為有機物、將太陽能轉化為化學能的生物。整個龐大的動物界(包括人類)都直接間接地依賴消費綠色植物而生存。第二,動物是生物界唯一具有主動性的生物,是生態系統中最活躍的力量,是生物生產力的主體和動力。具體說來,其一,動物具有植物無法比擬的主動性、適應性和創造性;其二,動物是全部生物中種類最多、層次最多、功能形態也最多的一大類, 自身形成一個多級層次並動態發展的上升序列;其三,動物的活動和生長不僅不斷豐富和發展著生態系統的基因庫和自然生產力資源,而且還刺激著植物的生產力,豐富著植物的品種,拓寬和提升著生態系統的範圍和層次;其四,動物進化發展還直接孕育了人類誕生的自然條件和生物前提。而這正是人類產生的最重要前提之一。缺少了這一點,生態系統的進化就不可能發展到更高的層次, 自然生產力就不可能進入到社會生產力,生產力自身的發展也就擺脫不了盲目性和自發性。

馬克思的自然生產力理論[2]

自然生產力的類型與特征

  馬克思的生產力概念可以分為三類:第一類,狹義的生產力概念,是指人類以勞動為媒介征服、控制、改造和利用自然,並通過與自然界的物質變換以創造使用價值的能力,等同於物質生產力。第二類,中義的生產力概念,即社會生產力,是指人類有意識地影響和控制人周圍的自然與人自身的自然,創造社會物質財富、精神財富和促進人類自身發展的能力總和,是物質生產力精神生產力人才生產力的有機統一。第三類,廣義的生產力概念,包括社會生產力和自然生產力,是指人英與自然以勞動為媒介雙向建構、協同發展的能力,是自然生態再生產能力和社會經濟再生產能力的統一。傳統的生產力概念基本上屬於第一類和第二類的界定,將物質生產力或社會生產力特殊等同於生產力一般,忽略了自然生產力。

  自然生產力屬於廣義生產力的範疇,是指客觀存在於自然界同時又與人類的生存和發展緊密相關,能夠直接或間接地影響生產活動的各種自然力量的總和,包括自然界的自然力、人的自然力和人化自然力。馬克思把人類外部的自然分成兩類:第一自然和第二自然。第一自然也稱初始自然,是指尚未進入人類實踐範圍內的自然,包括人類產生前的自然和存在於人類實踐之外的自然,如尚未被人類完全認識和利用的地力、水力、風力、太陽能等,它是自然生產力的基礎要素,表現為自然界的自然力。第二自然也稱人化自然,是指人類產生後進人人類實踐範圍內的自然,如被運用於人類生產活動中的土地、江河、瀑布、氣候、礦藏、森林、魚類等,它是自然生產力的主體和核心,表現為人化自然力。

  無論哪一類自然,都是自然生產力的物質載體,都可以表現或轉化為直接的、現實的生產力。馬克思更多地論述了人化自然力的存在意義,指出:“人在生產中,要經常依靠自然力的幫助” ,因為“種種商品體,是自然物質和勞動這兩種要素的結合” 。馬克思以農業生產為例指出:“農業勞動的生產率是和自然條件聯繫在一起的,並且由於自然條件的生產率不同,同量勞動會體現為較多或較少的產品或使用價值” ,所以“在農業中(採礦業中也一樣),問題不只是勞動的社會生產率,而且還有由勞動的自然條件決定的勞動的自然生產率” ,“自然界和勞動一樣也是使用價值的源泉。”在這裡,馬克思強調了自然對社會物質資料生產的作用,認為自然是使用價值生產的源泉,“產生的勞動生產率所起的作用顯然和勞動的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完全一樣。” 另外,馬克思還把人自身的自然看成是生產力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指出:“絕對剩餘價值的單純存在,無非以那樣一種自然的生產力為前提,以那樣一種自然產生的勞動生產率為前提。”

  馬克思認為自然生產力有兩個特征:其一,無償性。價值是凝結在商品中的無差別的人類勞動,而由於自然資源“它們不是人類勞動的產物”,因而“這些自然力本身沒有價值”。馬克思指出,“未開發的自然資源和自然力”同勞動力自身的生產力一樣是“無償的生產力”引,“可以作為要素,以或大或小的效能並人生產過程”的各種自然力是“不費分文的”。其二,潛在性。沒有開發的自然資源具備潛在生產力,在科學技術和大機器生產推動下可以轉化為現實生產力。馬克思指出,自然力作為勞動過程的因素,只有“藉助機器才能占有,並且只有機器的主人才能占有” “應用機器,不僅僅是使與單獨個人的勞動不同的社會勞動的生產力發揮作用,而且把單純的自然力—— 如水、風、蒸汽、電等—— 變成社會勞動的力量。”

自然生產力的作用

  自然生產力是生產力的基本構成部分,是社會生產力存在和發揮作用的前提和基礎。馬克思在分析農業資本有機構成時就曾指出,由於農業強依賴自然資源的特征,可能有這種情況:“在農業中,社會生產力的增長僅僅補償或甚至還補償不了自然力的減少,—— 這種補償總是只能起暫時的作用,—— 所以,儘管技術發展,產品還是不會便宜,只是產品的價格不致上漲的很高而已。” 也就是說,自然生產與社會生產、自然生產力與社會生產力不能互相替代,二者相互作用、彼此交織在一起,共同推動人類生產力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

  第一,自然生產力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前提條件。在茹毛飲血的原始社會,人類靠四肢或簡單的勞動工具直接從自然界獲取生活資料,維持自身的生存。隨著人類文明的演進和更替,人化自然逐漸取代初始自然,人造資本逐漸取代自然資本,自然成為人類間接的生活來源。人類通過勞動與自然進行物質、能量和信息變換,變潛在的自然力為現實的社會生產力,維持自身的生存和發展。馬克思指出,勞動“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間的過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動來引起、調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的過程” 而勞動過程是“製造使用價值的有目的的活動,是為了人類的需要而占有自然物,是人和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的一般條件,是人類生活的永恆的自然條件” 。無論人類如何發展,自然依然是人類的“衣食父母”、存在前提,因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自然是“人的無機的身體”,“一切生產力都歸結為自然界,馬克思指出:“勞動生產力是由多種情況決定的,其中包括:工人的平均熟練程度,科學的發展水平和它在工藝上應用的程度,生產過程的社會結合,生產資料的規模和效能,以及自然條件” ,而自然條件所蘊含的自然生產力無疑是人類生存的基礎因素和前提。

  第二,自然生產力是人類發展的保證。馬克思指出:“撇開社會生產的不同發展程度不說,勞動生產率是同自然條件相聯繫的。這些自然條件都可以歸結為人本身的自然(如人種等等)和人的周圍的自然。外界自然條件在經濟上可以分為兩大類:生活資料的自然富源,例如土壤的肥力,魚產豐富的水等等;勞動資料的自然富源,如奔騰的瀑布、可以航行的河流、森林、金屬、煤炭等等。” 可見,人類社會要發展不僅要依賴“生活資料的自然富源”,也要依賴“勞動資料的自然富源”。因此,人類在發展過程中,不僅要重視人口的再生產和物質生產資料再生產,也要註重自然的再生產。如果人類的生態足跡破壞了自然資源存量,削弱了自然的再生產能力,那麼最終自然再生產將滯後於人口再生產和物質資料再生產,自然生產力將阻礙和制約社會生產力的可持續發展。所以,馬克思說:“經濟的再生產過程,不管它的特殊的社會性質如何,在這個部門(農業)內,總是同一個自然的再生產過程交織在一起。後者的顯而易見的條件,會闡明前者的條件,並且會排除只是由流通幻影引起的思想混亂。”

  第三,自然生產力是人類文明進步的重要標誌。人類正從工業文明向生態文明邁進,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必須重新認識人類與自然之間的關係,尊重自然,愛護環境,重視自然生產力。只有如此,自然生產力才得以延續,社會生產力才得以發展,因為“只要有人存在,自然史和人類史就彼此相互制約。” 在人類史和自然史的發展過程中,“社會是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質的統一,是自然界的真正複活,是人的實現了的自然主義和自然界的實現了的人道主義。而實現“人——社會——自然”三位一體的生態文明社會只能是未來的共產主義社會,因為“這種共產主義,作為完成了的自然主義,等於人道主義,而作為完成了的人道主義,等於自然主義,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間、人和人之問的矛盾的真正解決,是存在和本質、對象化和自我確證、自由和必然、個體和類之間的鬥爭的真正解決。”也即在共產主義社會,共產主義、自然主義和人道主義實現了真正的統一,人與人、人與自然之問的異化真正消解,生態文明社會真正來臨。

參考文獻

  1. 1.0 1.1 李紅欽.論自然生產力.改革與戰略[J],2009,(7).
  2. 劉建偉.馬克思的“自然生產力”思想及其當代價值.當代經濟研究[J],2007,(12).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5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Gaoshan2013,y桑,寒曦,Lin.

評論(共0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自然生產力"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