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驗證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自我驗證( self verification)
目錄 |
自我驗證是由Swann提出的,沿襲了自我一致性(self consistency) 的理論主張,提出為了使自己的預測力和控制度得以最大化,並使人際交往開展得更為和諧順利,人們會努力去證實自己原有的自我概念,避免獲得與自我概念不一致的反饋。[1]
根據自我驗證理論,人們為了獲得對外界的控制感和預測感,會不斷尋求或引發與其自我概念相一致的反饋,從而保持並強化他們原有的自我概念。在個體,自我概念形成的過程中,個體會整合來自於外部的信息。
自我驗證的原因[2]
個體自我驗證的根本原因,是其具有增強對現實的預測和控制的動機。自我驗證增強人們的預測感和控制感表現在兩個方面:
第一,認知方面,自我驗證有助於形成穩定的自我概念,增強信心,有助於更好地認識世界;
第二,實用方面,自我驗證驅動個體尋求與自我概念相一致的外部評價,從而強化自認的身份角色,使社會交往也變得可預測和可把握。
舉例來說,當員工感知到組織中同事或者領導對其的排斥行為,將會對自已的能力或價值產生懷疑,尤其是如果這一對自身的反饋信息與員工的自我概念相一致,員工會更加懷疑自己的能力或價值,進行自我否定,貶低自己在組織中的價值和意義,降低其組織自尊水平。
自我驗證的應用[3]
自我驗證理論的應用領域很廣,它在社會心理學、心理治療、教育心理學等領域中都有相應的應用研究。
在社會心理學中的應用研究中, Swann等人做了很多有關這方面的研究。主要是研究自我驗證對夫妻關係、異性關係、同性關係或同伴關係等各種人際關係的影響,如Peter和Burkel在實驗中發現,當伴侶對他們的看法和他們的自我觀相一致時,夫妻雙方表現出更多的積極情感和相互信任。2002年,Swann研究發現,那些很確信自己的自我觀或認為自己的自我觀是重要的大學生更喜歡能驗證他們自我觀的室友。Swann 研究了自我驗證在團隊合作中的作用,研究結果表明,團體成員的自我概念在團體中能得到驗證的程度,影響著團體異質性和團隊績效的關係,如果成員的自我概念能得到其他成員高程度的驗證時,團體的異質性有提高有創造性任務的成績,反之則團體一致性會減低團隊成績。
Swann還在2003年對一些MBA學生小團體進行了長期研究,發現當其他成員把個體看出是獨立的個體並且對個體的自我觀提供驗證時,團體表現出最大的創造性。Swann在以往研究的基礎上,提出假設,認為如果群體成員的自我觀得到驗證時,成員會覺得自己被理解,並有利於成員認同群體和跟其他成員分享那些有可能受禁止但卻有創造性的思想。
在心理治療中,有研究者研究了自我驗證對抑鬱症的治療和恢復的影響和自我驗證動機對心理治療過程中改變自我的作用。如Andrews早在1989年就已經對抑鬱症的治療提出了一個完整的自我驗證模型。Swann和 Thomasl等人也研究了抑鬱者,發現由於自我驗證動機的作用,使得抑鬱者會不自覺地尋求消極的反饋,這同時也引發了他人對抑鬱者的排斥,從而也加重了抑鬱癥狀。這些研究結果對抑鬱症和改變自我的心理治療都有大的啟發作用。
在發展和教育心理中,例如Hay等人研究了未成年學生的學術自我概念,發現在一學科的低成績會減低另一學科的自我概念,因此也支持了自我驗證這一理論假設。最近有人還研究了自我驗證對消費者品牌選擇的影響,總之,自我驗證理論的應用前景很廣,隨著其理論研究的進一步深入和完善,自我驗證理論將會廣泛地用於我們的實際生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