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15个条目

職業搜尋理論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職業搜尋理論概述

  職業搜尋理論是1970年由菲爾普斯E.S.Phelps)等經濟學家提出的一種理論流派。認為在信息不充分條件下,工作搜尋者通過搜尋活動來逐漸瞭解工資分佈,通過比較工作搜尋的邊際成本和可能獲得的邊際收益來決定是否繼續搜尋。職業搜尋理論的出現統一了人們對摩擦性失業結構性失業的認識,為自然失業率奠定了微觀基礎。

職業搜尋理論的假設

  1)勞動力市場的信息是不完全的;

  2)工資有差別,搜尋時間與高薪成正比;

  3)失業是找高薪工作的一種投資

  4)失業是有成本的。

職業搜尋理論的觀點

  該理論認為:

  (1)勞動力市場信息是不完全的,同時每個企業給勞動者的報酬不同,勞動者為了獲得報酬滿意的工作,必須在勞動力市場搜尋。

  (2)為尋找工作而採取的失業時間越長,勞動者就越能找到滿意的工作,獲得的工作報酬就越高,但是隨著他在勞動力市場尋找職業時間的延長,未來尋找到的工作崗位報酬的提高幅度遞減。

  (3)勞動者為獲取有關報酬和工作崗位的信息需要花費成本。隨著搜尋時間的延長,職業搜尋成本也隨之增加,並且,職業搜尋時間的邊際成本遞增。

  (4)根據成本—收益分析法,當職業搜尋收益大於搜尋成本時,進行職業搜尋就是有利的,而最優的職業搜尋時間為多久,則取決於職業搜尋時間的邊際收益等於邊際時間成本。當邊際收益大於邊際成本時,勞動者應該繼續搜尋,直到二者相等時才應該停止搜尋。在職業搜尋時間到達最優點之前的這一段時期,勞動者處於失業狀態就是理性的選擇。

相關條目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8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Cabbage,Dan,连晓雾,苏青荇.

評論(共0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職業搜尋理論"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