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5,825个条目

群體心理學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群體心理學(Group Psychology)

目錄

群體心理學概述

  群體心理學是研究結成群體的人們的心理現象、心理活動的社會心理學分支。

  人不能離群獨居。一個現實的人,總是要生活在一定的社會環境中,依從於經濟和政治地位、種族或民族、社區、年齡、性別、職業、血緣、興趣、信仰等諸多方面因素的影響,總要與別的人形成一定的社會關係,參加一定的群體生活。而且,一個人通常不只屬於一個群體,一般都同時是若幹群體的成員。社會群體生活是人們的基本生活方式,這樣,人們在社會生活中的群體心理,就成為社會心理學研究的主要組成部分。

  社會心理學研究群體問題已有很長的歷史。早期社會心理學偏重於研究民族、群眾這樣一些大型群體問題。拉察魯斯和斯坦塔爾是民族心理學的直接創建者,1859年,他們創辦了《民族心理學和語言學》雜誌,發表了他們的文章“民族心理學序言”,認為社會心理學的任務是從心理方面認識民族精神的本質,揭示民族精神活動的規律。馮特發展了民族心理學思想,提出民族心理學應當採用不同於作為實驗科學的生理心理學的方法,即通過分析文化產品——語言、神話、風俗習慣、藝術等來研究民族心理問題,並於1900年出版了10捲集的《民族心理學》。

  關於群眾心理學,塔爾德於1890年出版了《模仿律》,認為只有藉助於模仿的思想,才能解釋人的社會行為。1891年,西格爾出版了《犯罪的群眾》;1895年,勒邦發表了《群眾心理學》。他們認為,群眾是衝動的,無理性的,缺乏責任感的、愚蠢的,個體一旦參加到群眾之中,由於匿名、感染、暗示等因素的作用,就會喪失理性和責任感,表現出衝動的。凶殘的反社會行為。

  1908年,麥獨孤發表《社會心理學導論》,提出社會行為本能理論,以人天生有結群本能來解釋人們的結成群體問題。這些早期學者提出的有些思想,如模仿、個性消失、群眾極端化等觀點,直到現在,還在社會心理學中具有一定影響。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實驗方法進入社會心理學,致使社會心理學中的群體研究轉而側重於小型群體問題,群體心理學幾乎成了小群體心理學。圍繞小群體問題的研究大致可以歸納為幾個方面:社會促進和社會抑制、順從、群體凝聚力及其測量、群體領導問題;群體思維群體決策、群體極端化等。

  社會測量學是由莫雷諾所倡導的,著重測量群體成員之間在情感方面的人際關係,以及個人對群體其他成員的肯定評價或否定評價水平。

  小群體研究中的社會學派,代表人是梅奧。他在霍桑實驗的基礎上,提出人際相互關係理論。這一研究方向主要是分析小群體中的兩類群體結構——正式結構和非正式結構,揭示這兩類群體結構在群體管理中的相互關係的意義。

  群體動力學派,代表人是勒溫。他把場論應用於小群體研究,認為群體所具有的某些特征並不是它的各個部分之和。群體不是人們的簡單集合,而是一個動力整體,是一個系統,其中某一部分的變化也會導致其他部分的狀態發生變化。因此,不能藉助於分析群體中的個體情況來達到對整個群體的分析。此外,也還有些小群體研究是在精神分析、相互作用論的觀點指導下進行的。

群體心理學中的有關群體的研究

  群體心理學是研究結成群體的人們的心理現象、心理活動的社會心理學分支。人不能離群獨居。一個現實的人,總是要生活在一定的社會環境中,依從於經濟和政治地位、種族或民族、社區、年齡、性別、職業、血緣、興趣、信仰等諸多方面因素的影響,總要與別的人形成一定的社會關係,參加一定的群體生活。而且,一個人通常不只屬於一個群體,一般都同時是若幹群體的成員。社會群體生活是人們的基本生活方式,這樣,人們在社會生活中的群體心理,就成為社會心理學研究的主要組成部分。

  早期群體心理學研究

  社會心理學研究群體問題已有很長的歷史。早期社會心理學偏重於研究民族、群眾這樣一些大型群體問題。M.拉察魯斯和H.斯坦塔爾是民族心理學的直接創建者。1859年,他們創辦了《民族心理學和語言學》雜誌,發表了他們的文章"民族心理學序言",認為社會心理學的任務是從心理方面認識民族精神的本質,揭示民族精神活動的規律。W.馮特發展了民族心理學思想,提出民族心理學應當採用不同於作為實驗科學的生理心理學的方法,即通過分析文化產品——語言、神話、風俗習慣、藝術等來研究民族心理問題,並於1900年出版了10捲集的《民族心理學》。關於群眾心理學,G.塔爾德於1890年出版了《模仿律》,認為只有藉助於模仿的思想,才能解釋人的社會行為。1891年,S.西格爾出版了《犯罪的群眾》。1895年,G.勒邦發表了《群眾心理學》。他認為,群眾是衝動的,無理性的,缺乏責任感的、愚蠢的,個體一旦參加到群眾之中,由於匿名、感染、暗示等因素的作用,就會喪失理性和責任感,表現出衝動的、凶殘的反社會行為。1908年,W.麥獨孤發表《社會心理學導論》,提出社會行為本能理論,以人天生有結群本能來解釋人們的結成群體問題。這些早期學者提出的有些思想,如模仿、個性消失、群眾極端化等觀點,直到現在,還在社會心理學中具有一定影響。

  小型群體問題研究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實驗方法進入社會心理學,致使社會心理學中的群體研究轉而側重於小型群體問題,群體心理學幾乎成了小群體心理學。圍繞小群體問題的研究大致可以歸納為幾個方面:社會促進和社會抑制、順從、群體凝聚力及其測量、群體領導問題;群體思維、群體決策、群體極端化等。

  有關小群體問題的研究,大都遵循3個方向進行:①社會測量學派。社會測量學是由J.L.莫雷諾所倡導的,著重測量群體成員之間在情感方面的人際關係,以及個人對群體其他成員的肯定評價或否定評價水平。②小群體研究中的社會學派。代表人是E.梅奧。他在霍桑實驗的基礎上,提出人際相互關係理論。這一研究方向主要是分析小群體中的兩類群體結構——正式結構和非正式結構,揭示這兩類群體結構在群體管理中的相互關係的意義。③群體動力學派。代表人是K.勒溫。他把場論應用於小群體研究,認為群體所具有的某些特征並不是它的各個部分之和。群體不是人們的簡單集合,而是一個動力整體,是一個系統,其中某一部分的變化也會導致其他部分的狀態發生變化。因此,不能藉助於分析群體中的個體情況來達到對整個群體的分析。此外,也還有些小群體研究是在精神分析、相互作用論的觀點指導下進行的。

  蘇聯群體心理學研究

  自60年代初以來,蘇聯社會心理學迅速發展。蘇聯社會心理學比較重視群體心理學研究。這是由於,在社會主義社會中,比較強調群體生活,註重集體主義精神。從而,群體問題就成了社會主義國家社會心理學中一個具有獨特性的問題。蘇聯社會心理學強調要以歷史唯物主義的原理為指導,把這一總的要求具體化於群體心理學研究中,就表現為這樣一些觀點:

  ①應當研究實際生活中的現實的群體,而不是去研究人為的、冒充的實驗室群體。

  ②應當在現實社會關係的背景上去分析群體問題,而不能孤立進行研究。

  ③要從活動原則出發分析群體問題,如群體從事共同活動,它是共同活動的主體,群眾中的心理、關係依從於群體共同活動的進展情況。

  ④要從發展的角度分析群體,把它劃分為不同的發展水平:鬆散群體,聯合或合作群體,集體,反社會的團夥等。

  以A.B.彼得羅夫斯基為代表的人際關係活動中介理論是有代表性的蘇聯群體心理學理論。這一理論的基本出發點是:群體共同活動的目的、價值、內容是群體內部的過程、相互作用、人際關係的基礎,後者以前者為中介。正是通過共同活動,群體才得以形成、發展、並產生大量的人際關係現象。彼得羅夫斯基從這種理論觀點出發,來說明有關群體的各種問題,如群體的類型、集體、團結性(凝聚力)等。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35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Dan,Zfj3000,KAER,Mis铭.

評論(共0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群體心理學"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