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57个条目

網路人際傳播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網路人際傳播(The Network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目錄

什麼是網路人際傳播[1]

  網路人際傳播是指人與人之間藉助電腦互聯網進行的非面對面的傳遞信息、交流情感的傳播活動, 它以文字和網路符號為主要表達方式。

網路人際傳播的類型[1]

  網路人際傳播大致分為3個方面:

  其一是通過電子郵件或電子公告牌實現的非同步傳播;

  其二是通過“聊天室”, 線上交談實現的同步傳播;

  其三是通過電腦和電子資料庫對各種信息的使用、恢復及存儲活動。

網路人際傳播與傳統人際傳播的比較[2]

  • 網路中的人際傳播與傳統人際傳播相比,既有其優勢,也會導致不可避免的負面影響。它的優勢主要體現在:

  (1)在傳播地位上,傳者的多元化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受者的被動特征.二者角色的互換經常成為現實,因而交流出現了“控制權的潛在平等”。在傳統的人際傳播中,由於受時空和傳者數目的限制,人際交往依賴於傳者的強勢地位和受者的慣性輸入,傳者一味地說教渲染,受者忙不迭地吸納接收,缺少互動式的對話現場。而在網路人際傳播中,傳播的參與者都享有發起傳播活動(發送訊息)、控制傳播內容和終止傳播(停止傳遞訊息或拒絕作出反應)的能力。同時,我們也看到在網路中,互動式對話是普遍認可的方式。在某種程度上,由於傳者人數的增多.時空限制的減少,我們所希望的自由平等的人際交流在網路人際傳播中得到了很好的體現。

  (2)在傳播環境上,具體的情境作用和整體的社會因素影響均大大降低。傳統的人際傳播大多是“在特定的時間和地點,一定的物質和時問背景中進行的”,我們在什麼時間、什麼地點.同誰在一起等情況可能限制我們談話的內容和方式,對於某些事物來說,有適宜談論它們的時間和地點,同樣也有不宜的。”這裡的時間、地點和參與者就構成了傳播情境。傳播情境對於解讀信息往往具有重要的作用,譬如不熟悉的環境常常使人保持警惕或感到拘束,而與別人交談時保持的距離也會影響雙方的內心狀態。但在網路人際傳播中,具體的時間、地點等場景制約作用基本消失,這使得參與者的言語行為更加自由。此外,傳播雙方在文化背景、風俗習慣、社會地位、教育程度等社會因素上的差異影響也將減少。同時,人們還可以暫時逃避現實社會人際交往中諸多倫理規範的約束。

  (3)在傳播手段上,網路人際傳播能夠更加有效地利用數字化、多渠道的傳播路徑,使得傳播速度和反饋能力迅速提高。傳統人際面對面談話和耳對耳通話的情況大大改觀,電子郵遞系統和視傳信號傳遞系統(如互動電視)已使遠隔千里的個人之間可以進行經過中介(通過電子或光纖傳輸)的人際交談。而且,面對面傳播中的反饋與接受要同時進行,與此形成對照的是,網路人際傳播形態中的反饋不受時間的束縛— —訊息的交流可以迅捷到只要幾秒鐘,也可以遲緩至幾天、幾周。

  (4)在傳播效果上,網路人際傳播打破了傳統人際傳播中地理空間、身份地位的隔閡與界線,展示了一種立體網路化的人際對話模式,體現了傳統人際交流很難達到的擴大化、深層次效應。首先.它減少了在傳統人際傳播中由於交往動機的不確定而產生的不信任,人們更容易對某一觀點或現象產生共鳴,不同社會背景、不同心態的人往往可以聯結在一起。其次,它使得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深度得到擴展。在非面對面的交流中,人們的種種顧慮容易消除,自我揭露的勇氣往往提高,因而表露的量和深度比現實生活中更大、更深,更可以做到無時問限制。總之,網路人際傳播中的即時反饋、充分交流.使得人際之間的交換需求得到了更好的滿足。

  • 正如操作傳播新技術有不當性一樣,我們同樣也發現浸淫在互聯網環境中的網路人際傳播也有一定的缺失,對人際交流也可能產生負面影響。

  (1)傳播符號中非語言符號的缺失。例如在用QQ或其它軟體進行交流時,人們最常使用的是文本符號。往往會忽視現實中的非語言線索,比如面部表情、目光接觸、肢体語言、語音語調、兩人間距、環境作用等,而將對話置於所謂的“社會真空”(Social Vacuum)中。而非語言符號對語言信息有重要的補償、替代、強調和重覆作用,因此,網路人際傳播的直接性受到削弱,同時也由於網路交流對文本操作能力的要求(如打字能力),使得傳播對象受到限制。

  (2)傳播身份上的缺失。我們認可在網路中忽略身份對於傳播的便利性,但匿名性卻也預設了虛假的存在。例如在網路中,虛擬社區的交往便難以判斷其真實性,難以規範化管理。在網路人際傳播中,人可以變得更為坦白,也可以進行刻意的偽裝。真誠和欺騙這兩大潛在因素可能始終存在。於是。傳統的誠信制約機制無法有效實施,最終可能造成普遍的網路社會的信任危機。

  (3)傳播功能中情感滿足的缺失。網路的出現在很大程度上彌補了人們在現實生活中人際交流的不足,但網路人際傳播中這種缺乏親身與人接觸、與自然接觸的交流,有可能使人面對龐大而神秘的媒介機器而無法滿足其真實的對話欲望,這樣就將進一步加劇現代人的孤立心理。所謂的“容器人”便是在這樣一種情感需求缺失下的產物。個人有可能獨坐一室“聯絡全世界”,卻仍然感到“我們的生活疏離淡漠”。

  (4)傳播內容優質化的缺失。在網路相對開放的傳播領域內,對傳者素質要求降低而其傳播主動性又得到鼓勵,因而各種信息與內容競相出現,一些暴力、色情、迷信等傳播內容成為污穢社會的出口,尤其對缺乏辨別力的青少年產生了極為不良的影響。在網路人際傳播中,人們的匿名性往往成為低俗內容的傳播屏障,可以逃避傳播責任而不顧倫理規範。因此在傳播內容上出現了良莠不齊的現象。

參考文獻

  1. 1.0 1.1 薛可,餘朝陽主編.第九章 人際傳播的發展趨勢.人際傳播學[M].同濟大學出版社,2007
  2. 史曉燕.論網路人際傳播[J].軟體導刊-教育技術,2009(7)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4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y桑,Tracy,Mis铭.

評論(共0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網路人際傳播"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官方社群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