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禮服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
什麼是婚禮服[1]
婚禮服是指結婚時穿的禮儀性服裝。其濃重的裝飾性遠過於實用性,一般為白色。
婚禮服的分類[2]
結婚嫁娶是人一生中的重大事情,為了顯示其特殊意義,表達婚者及其親朋好友的歡快與祝福的心聲,人們往往要舉辦隆重熱烈的儀式以示慶賀。在整個婚禮的儀式中,婚禮服是其中必不可少的著裝內容,涉及了新娘、新郎、伴娘、伴郎及伴童的穿著種類。而新娘穿的結婚禮服為所有婚服中最具豪華漂亮的衣裝形式和婚禮亮點,通過其優雅的面料、式樣及精緻的做工,反映出婚者熾熱純真的戀情和對未來美好生活的憧憬,體現了婚禮儀式的規模程度。婚禮服根據款式的風格,可分為西式婚禮服與中式婚禮服。
1.西式婚禮服
西式婚禮服源於歐洲的服飾習慣,在多數西方國家中,人們結婚時要到教堂接受神父或牧師的祈禱與祝福,新娘要穿上白色的婚禮服表示真誠與純潔,並配以帽子、頭飾、披紗和手捧花,來襯托婚禮服的華美。伴娘則穿著用來陪襯並與新娘婚禮服相配的相關禮服。伴童作為天使的象徵則穿著女式白色短款迷你裙。
西式婚禮服在造型、色彩、面料上也都有一些約定俗成的規定。造型上多為x型合體長裙,上身前片設有公主線,後片打省,裙腰做多褶處理,裙樣可有層疊的形式。衣裙的領、腰及下擺可根據設計需要添置類似花結、花邊的裝飾,為顯示婚禮服的造型,裙內要用尼龍網、絹網、尼龍布、薄紗等材料做裙撐。色彩上通常為白色,象徵著真誠與純潔。面料一般採用塔夫綢、縐緞、絲綢、紗、薄紗等。配飾則為自披頭(白婚紗)、白手套、白緞高跟鞋等,其中白披頭可用刺繡、白紗絲緞和串珠來製作。
2.中式婚禮服
中式新娘婚禮服以傳統的短襖長裙或旗袍為主,造型多為修身的適體型,帶有中式立領、襻扣的樣式,具有濃郁的中國傳統特色。修身的裁剪結合了西式禮服的特色,能夠表現出女性嫵媚的身材曲線,既具有現代的時尚氣息,又具有東方特有的含典雅的氣質特點。色彩多以紅色為主,象徵喜慶、吉祥和幸福。紋樣上多採用龍鳳、牡丹等傳統吉祥圖案,表現了婚禮服的華美隆重、婚者對未來生活的憧憬和美好祝願。面料多採用絲綢、織錦緞或薄紗等。常用刺繡、手繪、釘綴珠飾亮片等裝飾手法,來表現或富麗華貴或清雅優美的風格。男士通常穿不完全相同於長袍馬褂的中式制服類禮服。像伴娘、伴童的穿著也相應搭配中式的禮服。
中國婚禮服的發展[3]
古往今來,我國的婚禮服有著不同的色彩、樣式與寓意,中國各朝各代不斷演變的婚禮服,正是當時最時尚服裝的表現。俗話說“三墮不同俗,十里不同天”,56個民族的人們共同生活在幅員遼闊的中國大地上,無論是婚俗風習還是民族服飾,都不盡相同。歷代時期各地域各民族的風俗各不同,就帶來了婚禮服飾的獨特風采。在過去中國傳統上,那些艷美華麗的婚服帶著濃厚的民俗色彩,既受巨集觀方面如民俗文化的影響,微觀方面也表現出品質的差異。在形式上服從於慣制,具有一定規範性,色彩鮮明華麗,款式高雅,內涵又寓意吉祥喜慶,具有強烈的時代感和民族性。
從婚禮發展的歷史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婚禮服的制式主要有三種:其一為“爵弁玄端——純衣縹禧”,其二為“梁冠禮服——釵錮禮衣”,其三為“九品官服——鳳冠霞帔”。
遠在周代,我國就已經建立了十分完善的冠服制度,要求在不同的場合穿戴不同的服飾,以適應不同的禮儀規定。據記載,當時的服飾主要有:祭禮服、朝會服、從戎服、弔喪服、婚禮服等。周代禮服與後世不同,當時人們崇尚端正莊重,婚服的色彩遵循“玄繅制度”。新郎的服飾為爵弁,玄端禮服,緇他鑣裳,白絹單衣,築色的輯,赤色舄,或履。新娘在婚禮上,穿玄色純衣繅櫓禮服,拜見公婆時則穿宵衣,發飾有綴、笄、次。新娘頭戴“次”,以“疆”束髮,有一尺二長的笄。
秦漢時皇太後、太後、公卿夫人等的婚禮服形式採用深衣制。深衣形制是上衣下裳相連接,這種制式在當時男女服中用得極為普遍。禪衣內有中衣、深衣,其形無大區別,只是袖形有變化,都屬於單層布帛衣裳。漢代曾採用十二種色彩的絲綢設計出適合不同身份的人的婚禮袍服。
唐制婚禮服融合了先前的莊重神聖和後世的熱烈喜慶,男服緋紅,女服青綠。釵鈿禮服是晚唐時期宮廷命婦的禮服,身穿大袖衫長裙,披帛,在花釵大袖襦裙或連裳的基礎上發展而來。層數繁多,穿時層層壓疊著,然後再在外面套上寬大的廣袖上衣,常作為唐代通用的歸嫁禮服。唐以後,這種繁複的婚禮服有所簡化,成為一般意義上的花釵大袖衫。
宋代尚簡,婚服雖然已經不是隆重繁複的釵鈿禮衣,但依然是花釵大袖禮服。
明代時,男子娶妻當時俗稱“小登科”,可以穿青綠色的九品幞頭官服,新嫁娘則需鳳冠霞帔。隨著婚禮服的不斷發展,到後來社會上無論品官士庶,其子弟結婚時新婦必用鳳冠霞帔,以表示其為妻而非妾也。頭戴鳳冠,臉遮紅蓋頭,上身內穿紅絹衫,外套花紅袍,頸套項圈天官鎖,胸掛照妖鏡,肩披霞帔,再挎個子孫袋,手臂纏“定手銀”;下身著紅裙、紅褲、紅緞繡花鞋。這是一個典型的、傳統的新娘造型。
在我國古代科舉制度影響下還出現“假服”,即當時貴族子孫婚娶可以使用冕服或弁服,官員女兒出嫁可以穿用與母親的身份等級相符的命婦服,平民結婚也可穿用絳紅色公服。“假服”發展到清代,新娘通常穿紅地繡花的襖裙或旗袍,外面“借穿”誥命夫人專用的背心式霞帔,頭上簪紅花,拜堂時蒙大紅色蓋頭;新郎通常穿青色長袍,外罩黑中透紅的紺色馬褂,戴暖帽並插赤金色花飾(稱金花),拜堂時身援紅帛(稱披紅)。
婚禮服弼20世紀20年代就是長衫馬褂馬旗的組合;30年代是西裝與旗袍的組合;40年代是西裝與婚紗禮服的組合;50年代是人民裝與毛線衣的組合;60年代是黑色燕尾服與有領的白紗禮服的組合;70年代是軍便裝與兩用衫加襯衫領翻在外的組合;80年代是西裝與白婚紗禮服的組合;90年代是西裝與千姿百態時裝化的婚紗禮服、夜禮服的組合;到了新世紀,出現了各種現代裝、古代裝、日本和服等東西方文化多種風情的婚典裝的組合,事實上婚禮服已演變成立體服飾,包括頭花、頭紗、頭飾、首飾、胸花、掛件、手套、手捧花等。從百年婚紗禮服看,儘管婚禮進行瞳不變,但時代在變、服飾在變、流行在變、情趣在變,使婚紗禮服變得格外經典、神秘、神聖而浪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