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11个条目

系統創新思維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系統思維創新(Systematic Inventive Thinking )

目錄

什麼是系統思維創新

  系統創新思維是一個起源於90年代中期以色列的思維理論,該理論源自根里奇·阿奇舒勒(Genrich Altshuller)的TRIZ工程學,系統創新思維是針對創造力、創新和問題解決的實用方法,成為了著名的創新方法理論。系統創新思維方法的核心:創新問題解決理論(TIPS),是由自根里奇·阿奇舒勒的TRIZ工程學演變而來,即創新解決方案的模式是大同小異的。這一理論更關註創新解決方案的共同點而非不同點,這就是系統創新思維方法的關鍵,SIT理論是系統創新思維理論的縮寫。

系統思維創新的來源

  1.概述-創造力辯論

  系統思維創新主要處理兩方面的創造力:新概念的創造能力以及問題解決。 在19世紀70年代,認知心理學的學者建立了一套測試創造力的定量評判標準:具有創造力的人被定義為某個具有大量想法的人。

  短時間能產生大量想法的速率被認為是衡量創造力的指標。這一理論假設,一定量的想法的積累最終會產生高質量的想法,並基於此產生了一系列方法。其中為人所知的方法有:大腦風暴,類比法,隨機刺激和橫向思維

  最近的研究展示出一些不同的理論。這些研究證明問題解決者所面對的主要困難並不是去產生大量的想法,而是產生最原始的想法。之前的量變到質變理論不再具有可信性。結果發現,大量想法的產生並不一定能產生原始或者更進一步的想法,反而一些常規的想法會阻礙創造想法的產生。這些發現逐漸形成了一個新的理論,認為原始而有趣的想法產生於有組織的思考和有結構的處理,而不是隨意的思考。 組織性思考的其中一個特點是“低刺激”,支配大量想法。在這一理論里,原始性替代量變成為主導標準。

  組織性或結構性的想法產生理論成為系統思維創新理論的起點。

  2.TIRZ的延續

  系統思維創新是根里奇·阿奇舒勒的研究理論的延續。這位俄羅斯工程師分析了20多萬種專利,發現了40多個創新原則並形成了其獨特的理論,稱為TRIZ。 根里奇·阿奇舒勒的主要發現是創新解決方案包括消除問題的矛盾。為了獲益,矛盾是一個狀態里必須被改變的參數。但是改變一個參數必然會惡化另一個參數。一般的工程師在設計處理這種情況時會尋找“最合適“來妥協,這是對不同的可用輸入參數的具體配置,負面最小化和利用最大化之間的一個交換

  根里奇·阿奇舒勒發現工程矛盾可以通過參與參數的類型而索引(最初有39種一般參數被定義)。

  檢查大量的創新可以對每一個矛盾指定一套關於如何找到問題的解決方案的跡象或策略。三種不同的跡象被用到:原則,標準和物理影響。

  一共有40種原則, 每一種可以幫助定義高水準的解決問題的策略。 一共有70種標準,這是基於已解決方案集合之上的詳細想法。一共有大約400多種物理影響,涵蓋了物理,化學和幾何領域,根據各種影響所帶功能的索引。

  在19世紀70年代,根里奇·阿奇舒勒的學生Ginadi Filkovsky移民到以色列,並加入了特拉維夫大學,他開始教授TRIZ工程學,並將其融入到以色列和國際高科技組織的需要中來,大量重要學者參與到研究中。

  兩個博士生Jacob Goldenberg和Roni Horowitz,加入了Filkovsky,開始研究發展和簡化這個方法論。他們的研究工作是如今我們所見到的系統思維創新方法的基礎。TRIZ 和系統思維創新的假設是一致的-一個人可以在某一領域研究已存在的創新想法,併在這些想法中識別共有的邏輯形式,將這些形式轉化成一套思維工具,最後再運用思維工具產生新的創新想法。儘管擁有很多共同點, 系統思維創新 與TRIZ最大的不同點則在與實際運用上。

  3.從TRIZ到系統思維創新

  從TRIZ工程學到系統思維創新創新思維方法的演變,其動力來自於渴望創造更容易學習的方法論(即通過更少的規則和工具而實現),渴望在實際中更廣泛的運用(即通過減少工程特定工具而實現),渴望在實際創新構架中保持問題解決者更緊密(即封閉世界環境原則)。

  TRIZ也偏好使用現有的資源來解決問題,但系統思維創新理論中,這一原則(使用現有資源)在方法中隨處可見。在理想最終結果原則中也可以發現TRIZ(最好的系統即沒有系統——阿奇舒勒)。TRIZ 和系統思維創新 在這點上最大的不同是,在系統思維創新中封閉世界環境是最重要的原則。尤其當這一模板運用到問題解決中。

  使用系統思維創新 方法解決問題的第一步是定義問題世界。一旦作出定義,問題解決者知道所有解決問題的建築磚塊就在其眼前,以問題解決的簡化只需要重新構建現有目標。這加強了方法的力量和關註點。同時也將每一個實際的問題轉化成謎題。

系統創新思維的五個策略

  1.減法策略

  系統創新思維認為,創新其實恰恰源於對思想的制約,而非放任。限定一個框架,然後在框架內尋找答案,比等著蘋果砸中腦袋更靠譜。運用減法策略的方法是:第一,列出產品的組成部分;第二,刪除其中的一種成分,最好是基礎成分;第三,想象這樣做的結果;第四,明確這種產品的優勢和市場定位

  2.除法策略

  這是系統創新思維的底層邏輯,“用套路打破固有思維框架”之上的第二種套路,就是把產品分解成多個部分,再把這些部分重新組合,產生新的形式,根據“形式為先,功能次之”的邏輯,接著分析這種新形式帶來的好處,倒推出功能。用除法策略生產靈感的套路,有五步:第一步,列出產品的組成部分;第二步,用功能型除法,物理型除法,或者保留型除法,分解產品;第三步,重新組合產品;第四步,明確產品的優勢和市場定位;第五步,解決可行性問題。

  3.乘法策略

  乘法策略的核心,是分解完組件後,複製其中一個組件。用乘法策略生產靈感的套路也有五步:第一步,列出產品的組成部分;第二步,選擇其中一樣進行複製;第三步,重新組合產品;第四步,明確產品的優勢和市場定位;第五步,解決可行性問題。其實,乘法策略,和減法策略、除法策略,基本套路是一樣的。在第一步把產品分解成組件之後,第二步用這些組件生產靈感的方向略有不同。減法是刪除,除法是重組,乘法是複製。

  4.任務統籌策略

  任務統籌策略,就是給框架內的某樣元素,分配一個新任務,並因此創造出一個新產品(或者新服務)。任務統籌策略有三種用法:第一,賦予內部元素新任務;第二,賦予外部元素新任務;第三,讓內部元素髮揮外部元素的功能。

  5.屬性依存策略

  給屬性加上一根進度條。

系統思維創新的模板方法

  系統思維創新方法在適用到發展新產品時,通過識別以及運用一定完整定義的主題,這些主題是由對產品趨勢,模式或模板的歷史分析得出的。這些模板可以幫助理解和預測新產品的出現。新產品創意傳統上都會包括幫助產生大量想法的方法。產生大量想法的回報遠遠大於所付出的成本,這個概念可以追溯到這個領域的早期研究。

  事實上這個過程很容易變得複雜以及非正式,參與產生新主意的人就會去尋找更有效的方法,因為他們從一個一個創新概念任務中不斷進化。 另一些從識別創新模式中獲得成功,這些模式是不同內容共用的,而且可以運用到一定的產品類型,或者甚至可以運用到其它產品類型。一些吸收運用認知策略的個體會希望勝過其他將每一個任務視為新的和與之前的創新想法無關的人。

  但是,即使被證明有效,這些模式也很有可能很特殊,或者很難用語言定義。因此,他們就缺少持續性和普遍性。系統思維創新創新方法建立特定理論上,這些理論認為模式是可識別,客觀證實,廣泛運用以及可被學習的,而且這些模式或模式可被用作可使用的工具來梳理概念化過程,使得個人變得更效率更集中。

  通常產生新產品的過程是以定義的市場需求開始的。其執行建立於直覺或市場研究、討論小組等方法。在定義需求後,發展新產品開始強調這些需求。這個過程被稱作功能決定形式,新產品的形式來自其滿足的功能。這個過程有一些缺點:

  1. 大部分客戶在思考不存在的需求或產品時會有困難。尤其當思考不重要的需求。舉例來說:多少顧客會想到類同播放器的隨身聽?有多少顧客會想到使用網路溝通來代替電話功能?

  2. 找到這些真正思考新需求和新產品的客戶,需要大量昂貴的調研。即使你能夠成功的找到這些人,他們願意免費分享想法的可能性也很小。

  3. 如果這些需求很清楚,而且容易被定義,很有可能你的競爭對手也已經定義,並且已經著手關註這些需求了。

  為了客服這些問題,系統思維創新方法建議從產品本身開始研究產品的發展。 在分析產品中運用系統思維工具可以幫助開發新產品或定義新需求。這些方法的優點是:

  1. 這個過程只需要很少的時間,可以在室內執行。

  2. 這個方法的運用需要很多新的想法和一個對很多潛在需求的定義。

  3. 新產品是基於舊產品的,並不需要在產品上做大的改變。

  系統思維創新創新方法中一個重要元素是個性化系統和環境變數。在定義這些變數後,參與者被要求檢查這些變數之間的相關性,同時檢測操作新產品潛在使用中一種或多種產品變數的影響,這種改變如何影響產品,環境和想要使用這類產品人之間的相關性。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7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essilco.

評論(共0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系統創新思維"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