競爭型決策法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
競爭型決策是有關競爭對手之間的決策方法。決策者在競爭場合下作出的決策,或者說競爭的各方為了自己獲勝採取的對付對方的策略,一般稱為對策,研究它的理論和方法,稱為對策論。由於對策論研究的對象與政治、經濟、國防等有密切的聯繫,而且處理問題的方法又有明顯的特色,所以受到廣泛的應用。
在我國,關於對策的研究很早就出現了,其非常典型的例子,就是所謂“田忌賽馬”中對策思想的成功應用。戰國時期,齊王要與田忌賽馬,並約定:雙方各出三匹馬,上、中、下馬各一匹;每次參賽一馬;每馬參賽一次;共賽三次。當時的情況是:三種不同等級的馬,齊王的馬都比田忌的馬強一些,田忌處於劣勢。但田忌採取了用下馬對齊王上馬,用中馬對齊王下馬,用上馬對齊王中馬的策略,結果田忌以二勝一負而獲勝。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可以看到一些競爭現象,如下棋、打撲克、體育競賽以及賭博等等。在競爭過程中,各方都設法選擇最佳決策,發揮自己的優勢,盡最大可能爭取較好的結果。在政治方面,國際上有關政府間或國內不同的政治力量間的各種對峙和談判,軍事上各國之間或國內各集團之間的戰爭,從一個大的戰役到一次小小的戰鬥,等等,都是典型的對抗競爭現象。在經濟領域內,各種貿易談判,各企業爭奪國際或國內市場等,都是競爭現象。競爭現象還可以引伸到人與自然或物質的關係上。如在農業生產中,人們為了獲得農業豐收,必然要研究合理種植、施肥、田間管理及災害防治等措施,形成了人與自然的競爭。
對策論作為一門理論,是從研究賭博問題開始的,最早稱為博奕論,後來不斷擴展到軍事、社會和經濟領域,逐漸形成一門獨立的決策理論。特別是最近幾十年來,人們註重用對策論方法研究社會經濟行為和生態系統,取得了不少成果。1944年,由馮·紐曼(Ven Neumann)和摩根斯特(O.Morgen-stern)合著的《對策論與經濟行為》一書,第一次以系統、公理化的形式描述了對策理論,使對策論的研究進入一個新的時期。
在一個有兩方或者多方參加的競爭過程中,每個參與競爭者都有可供自己選擇的多種決策方案,每種決策方案導致不同的競爭結果以及相應的收益或損失。競爭各方的決策原則是:所選擇的決策方案使自己的收益最大,或使自己的損失最小。競爭型決策過程就是競爭各方來確定最佳決策方案的過程。
(1)局中人。在競爭系統中,參與競爭的雙方或多方稱為局中人。局中人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組織。如,棋局中的對奕雙方,戰爭中敵我雙方的司令員,市場中參與競爭的各方,等等。有時也把利益完全一致,互相配合行動的多個參加者看成一個局中人,如在四人組成的橋牌游戲中,“東”和“西”、“南”和“北”都只能各算做一個局中人。在僅有兩個局中人的對策系統中,往往稱一方為決策者,稱另一方為對手。
(2)策略。決策者為了戰勝對手所選擇的一套行動方案稱為策略。所有可供決策者選擇的策略的全體稱為策略集。因為策略可由一套有序的行動方案組成,在此一整套有序的行動方案中,每一行動方案就稱為一步。策略可以由有限步組成,稱為有限策略;也可以由無限步組成,稱為無限策略。
(3)局勢。從每一個局中人的策略集中各取一個策略,組成的策略組合稱為局勢。
(4)支付。局勢導致的結果是決策者的成功與失敗,對它的定量表述在一般經濟問題中就是收益或損失,稱為支付函數或支付。
(5)零和對策與非零和對策。如果在任一局勢中,全體局中人的得失總和為零時,如在兩人決策系統的任一局勢中,決策者的贏得等於對方的損失,決策者的損失等於對手的贏得時,這個對策就稱為零和對策。否則,稱為非零和對策。
對策分為靜態與動態兩大類;靜態對策分結盟與不結盟兩種;不結盟對策又以局中人是兩個或多個,策略集是有限或無限,得失總數之和是否為零,分成種種類型的對策模型。此外還有隨機對策、微分對策等等。
(1)靜態對策,包括:
- 結盟對策。其中包括聯合對策、合作對策。
- 不結盟對策。其中包括:有限對策、無限對策。
有限對策主要有:兩人有限零和對策、兩人有限非零和對策、三人有限零和對策、三人有限非零和對策。無限對策。主要有:兩人無限零和對策、兩人無限非零和對策、三人無限零和對策、三人無限非零和對策。
(2)動態對策。包括:
可以用,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