穩態經濟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
穩態經濟由赫爾曼·E·戴利明確界定為:人口與財富維持穩定狀態,並且人類的累計生命和物質資本存量持久利用最大化的經濟。
針對服從資本的邏輯造成的經濟病態增長,生態經濟思想家和學者們認為,不從人與人的關係出發,僅停留在人與自然的矛盾的層次上去治理生態危機,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手段只能是膚淺的、暫時性的。必須從建立人與人、人與自然和諧社會制度入手解決生態危機,為此他們提出了“經濟縮減、社會公正、減少消費、人口穩定的穩態經濟模式”。
肯尼思·E·博爾丁的《即將到來的宇宙飛船地球經濟學》——提出了“衡量經濟成功的基本標準根本不是生產和消費,而是自然、廣度、質量和資本存量的複雜性”的著名論斷,赫爾曼·E·戴利的《走向穩態經濟》——提出了一個基於倫理學、物理學、生物學和經濟學的人類手段—目的序列,從而強調了人類為何必須從屬於環境約束的綜合解釋,以及艾倫·尼斯的物質平衡模型——從微觀經濟學角度對環境有限性問題進行的解釋。這些學者從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方法反駁了主流經濟學追求無限增長的錯誤傾向和人們頭腦中固有的技術萬能理念,強調人類必須也只能追求的終極模式——穩態經濟。
赫爾曼·E·戴利是生態經濟學的里程碑式人物,他一直在探索建立一種全新的經濟學,用以詮釋自然財富、共同體價值以及道德的必要性。他提出資源的絕對稀缺,認為人類經濟不可能持續增長,否則將走向毀滅。這遭到了主流經濟學家們的一致抨擊。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索羅稱其是被釋放的“資源稀缺幽靈”和杞人憂天者,經濟學界也給戴利釘上了“奧德賽式”人物的標簽。但是也有許多學者認為戴利是對傳統經濟學發起“哥白尼式革命”的最卓越的倡導者,憑藉這種範式的轉變,他被世界有關雜誌列為“可以改變人類生活的當代100位有遠見的思想家之一”。
從約翰·斯圖亞特·穆勒第一次完整地表述穩態經濟起,它就代表了希望。穆勒這樣說:“我不能……像舊學派的政治經濟學家對停滯流露的厭惡那樣,看待財富和資本的定態(stationary state),我傾向於認為,總體上它比我們現在的狀況好得多……幾乎沒有必要指出,資本和人口的停滯狀態並不意味著人類發展的停滯,在這種情況下,智力教育、道義和社會進步各方面的目標仍然不比從前少:如果人的精力不是完全消耗在如何出人頭地的技巧上,那麼生活藝術的改進同樣有存在的餘地,並且有更大的可能性來實現這種改進。”穆勒的這番話為穩態經濟處理人類資源稀缺和經濟增長的關係勾畫了圖景。反思人類發展的歷程,真正令人失望之處在於:人是經濟增長的奴隸,當衡量和內在化人類活動造成不良後果而面臨很大的政治和社會障礙時,我們不能採取減少人類活動水平這一最簡單的辦法,來使這些不良後果重新降低到可以解決的程度。
古典經濟學家遵循約翰·斯圖亞特·穆勒的傳統,使用“定態”(stationary state)一詞來描述經濟中人口與資本存量都停止增長的那種狀態。新古典經濟學家們卻已將這個詞語重新定義,用以指人們偏好與技術水平不變,而人口與資本存量可以增長的經濟狀態。這使該詞產生了學派上的定義分歧。為了避免詞義混亂,戴利採用了物理科學中的穩態(steady state)一詞來形容先前古典經濟家們定義的“定態”,這種定義既從生物物理原理的第一角度來闡明現實,又十分貼近地將物理學家所理解的穩態與古典經濟學家們所理解的穩態加以闡釋。
具體來說,穩態經濟需要滿足三點要求:
(1)持衡的人口數量。這個人口數量是一個符合持久發展的常數,穩態經濟提出使用可轉讓的出生證,將生育作為一項稀缺資源來進行分配,以此維持低水平上的出生率和死亡率。
(2)持衡的人造資本數量,這需要生產率等於折舊率。穩態經濟隱含減少物質財富的增長,使用耐用性更好的商品,來增加非物質財富和時間密集型活動,同時通過政府主導,通過稅收和轉移支付手段,來增加窮人財富,以調節貧富差距。
(3)人口數量和物質資本的持衡水平足以保證人們的較好的生活可延續;穩態經濟需要物質系統與人口系統的二者平衡,只有保持兩個系統都保持較低的流量時,實現穩態才具備可能。
歸納起來,穩態經濟的基本主張是控制三個基本量,即存量達到滿足,流量最小化,服務最大化。穩態經濟所指的存量是為未來提供產品與服務的資本,是能夠滿足人類需求、具有所有權關係的一切有形物體的集合,它包括人造資本存量與自然資本存量。人造資本指物質資本和人口數量的總和;自然資本指包括太陽能、土地、礦石和化石燃料、水、活的生物體以及生態系統各部分相互作用提供的服務。穩態經濟強調存量要達到滿足,滿足意味著一定的人造資本來要滿足當代人的生活水準,但是又要保留必要的自然資本維持可持續發展的水平。
存量通過流量來消耗。為確保存量的充足,流量應該最小化。概括來講,流量是指從全球生態系統進入經濟系統、再以廢棄物形式反饋給全球生態系統的原材料流和能量流。存量既定的前提下,流量要求最小化,因為存量/流量=維持效率,流量越小,維持效率越高,這樣整個生態系統的壽命越長。提高流量效率是存量既定的必然要求。
服務產生於人造資本和自然資本,是一種精神層面的福利。存量既定前提下,服務要求最大化,這樣人們得到的福利就越大,這種福利是由經濟福利和非經濟福利共同組成的。服務/存量=配置效率,存量既定,服務越大,配置效率越高,整個生態系統運行效率越高。
戴利從生態學規律出發來構建穩態經濟的體系,即所有事物都與其他事物相聯繫。戴利的穩態經濟學說是物理學、技術、經濟學、哲學相互交織的體系,其中經濟系統被看作是這個大生態系統之中的一部分,這個體系確認了這樣一條原則:經濟只是一種生存的工具與手段,而不是終極目標。具體來講,物理學作為基礎環節,利用根本手段通過技術途徑生產人造資本;在經濟學環節,人造資本作為中間手段,為人類提供健康舒適的生活,達到中間目的;而在倫理學環節,舒適、健康又指向終極目的,也就是哲學、宗教意義上的道德與公正,以及人生價值的自我實現。根本手段具有絕對稀缺性,這種不可改變的物理事實如同鐵砧,絲毫沒有商量的餘地,增長置於其上,關註後代和財富分配不公如同道德的鐵錘,共同砸碎了對增長的期望。
穩態經濟的缺陷[1]
赫爾曼·E·戴利的穩態經濟理論為經濟的良性發展勾畫了美好的藍圖,也表達了人類渴望逃脫深陷於其 中的經濟陷阱 的強烈 願望 。然 而此理論 的實 際運用也存在諸多缺陷。
首先 ,實現穩態經濟要對人 口數量進行限制,這在實際操作中有很大困難。不同國家由於國情原因有不同人口政策,在歐洲尤其是北歐國家人 口數量 出現零增長,甚至負增長,為了鼓勵生育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相關的獎勵政策。而在我國政府為了控制人口過快增長已經實行計劃生育政策三十餘年。戰爭的爆發、瘟疫的傳播 、自然災害的發生,這都使得對人 口數量的限制有著很大變數。
其次,對人工產品數量的限制也很難實現。在資本主義國家,資本家追逐剩餘價值的本性決定他們生產的商品超過勞動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導致經濟危機周 期性爆 發 。現實 發展 中我 國的物質財富 以及經濟實力都無 法與西方發達 國家相提並論 ,政府的首要任務就是加速經濟增長,豐富人工產品數量來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
第三,關於收入分配不公平的限制 ,南北國家經濟差距懸殊 ,已成 為一個 世界性 的難題 。而在我 國由於分配製度的不合理造成的貧富差距也在逐漸擴大。所有這些現實都為穩態經濟的實現提出了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