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團結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
社會團結是指人與人、人與群體以及群體與群體之間的聯結關係,這種聯結關係既可以建立在共有感情體驗、共有道德情操和共有理想信念之上,也可以建立在因為生活需要、功能依賴而形成的相互依存關係之上。
根據社會結構的不同產生了兩種團結類型,即“機械團結”和“有機團結”。機械團結是一種建立在社會成員之間的同質性和相似性基礎上的一種社會結構。在這種社會之中,成員之間的感情基本維持在統一的範圍內,他們有著共同的道德原則和規範,在這些共同的道德原則和規範的控制下,社會基本秩序得以保持。社會成員所具有的共同信仰和感情成為他們的共同意識,如果一種行為觸犯了這種共同意識則被視為是犯罪,就將會受到權威主導的法律的製裁,而本質上這種法律製裁是以一種“以牙還牙,以眼還眼”的懲罰性製裁。隨著社會分工的出現,社會團結模式由機械團結過渡到有機團結。有機團結是一種建立在社會分工與個人異質性基礎上的社會結構。在這種社會裡,個體保有高度的獨立性和差異性,不僅僅是在社會分工層面每個人承擔的社會價值不同,不同的分工階層之間在道德、信仰甚至是規範等意識領域也存在分歧。但是個體按分工執行著某種專門職能,各司其職,社會分工和社會專業化造成了社會成員之間的不可超越的相互依賴感、團結感和自身與社會的聯繫感。
機械團結的一個本質特征就是以集體意識作為社會和群體聯繫的紐帶,它的根本特征就是社會成員在情感、意願和信仰上的高度同質性。所以,集體意識的本真的狀態應是存在於機械團結里的,同時也是在機械團結的社會中最為興盛的。機械團結之所以能夠存在是因為集體意識完全吸納了個人人格。每個個體內心的意識都包含兩種意識,一種是讓我們與群體完全共同,我們因此根本沒有了自己,而只是在社會中生存和活動。另外一種是把我們的個體性和人格特征展示出來。
有機團結是隨著社會分工的出現而出現的,它是建立在社會分工和個人異質性基礎上的一種社會聯繫。由於分工的出現和發展,導致個人之間的差異性不斷擴大,同時也使社會成員之間的相互依賴性越來越強。分工越細,個性越鮮明,每個人對社會和其他人的依賴性越深,因而社會整體的統一性也就越大。分工造成的個人差異性損害了社會的集體意識,這種集體意識作為社會秩序的基礎反過來又變得不那麼重要了,重要的是因為分工而產生的人們之間的相互依賴性。因此,分工越來越承擔了原先由共同的集體意識所承擔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