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分層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社會分層(social stratification)
目錄[隱藏] |
社會分層是指社會成員、社會群體因社會資源占有不同而產生的層化或差異現象,尤其指建立在法律、法規基礎上的制度化的社會差異體系。
社會學家發現社會存在著不平等,人與人之間、集團與集團之間,也像地層構造那樣分成高低有序的若幹等級層次,因而借用地質學上的概念來分析社會結構,形成了“社會分層”這一社會學範疇。
社會分層是以一定的標準區分出來的社會集團及其成員在社會體系中的地位層次結構、社會等級秩序現象,體現著社會不平等。
在社會學里,這個詞最初是從地質學中引入的。地質學中稱為stratify,指的是地質的沉積成層現象。後來,這個詞被引入社會學,用意在於:採用地質中的分層現象來比喻人類社會各社會群體之間的層化現象。如果從學術上給社會分層下定義的話,社會分層是指社會成員、社會群體因社會資源占有不同而產生的層化或差異現象,尤其指建立在法律、法規基礎上的制度化的社會差異體系。
這裡之所以採用“社會資源”概念,是因為造成地位差異的因素是多方面的,社會資源是對人有價值的資源的總稱,它包括:政治資源、經濟資源、文化資源等等。當然,在社會資源中最核心的還是包括財產、收入在內的經濟資源。既然社會資源是多元的,那麼,造成的層化現象也是多種多樣的。比如,因經濟資源不同而形成富裕層與貧困層,因教育資源不同而分成高學歷群體和低學歷群體等等。
在目前的西方社會學研究中,社會分層與階級、階層經常混同使用,以分層研究取代階級、階層分析。而當前中國社會學研究中,社會分層概念與階級、階層概念並用。社會分層的意義較為寬泛,並涵蓋階級、階層。一種具有一定代表性的意見認為,分層內容具體包括階級、階層、層界。
(一) 功能主義的分層觀
功能主義認為社會不平等是一種長期存在的普遍現象,滿足了社會的某種基本需要,即在社會所進行的全部活動中,有些活動需要具備特殊品質與才能,對從事這些活動的人給予較高的報酬,既可以刺激他們積極向上的奮鬥心,又有利於整個社會的發展。
A、 在任何社會中,總會有一些位置比其它位置更重要,這些更重要的位置需要有專門技能的人來填充。
B、 在任何社會中,只有有限的一部分人具有通過特殊訓練而能填充這些重要位置的天賦。
C、 把天賦轉化為才能,人們需要接受訓練,併為此做出這樣那樣的犧牲。
D、 通過為占據這些關鍵職位的人提供更多實質性的刺激(財富、權力、聲望),來保證最優秀、最有能力的人為從事這類具有挑戰性的職業做出必要的犧牲,所有的社會成員都會因此而獲益。
(二)衝突論的分層觀
與功能主義者強調社會成員的共同利益不同,衝突論者關註的是人們之間的利益分歧,社會是一個人們爭奪財富、聲望和權力的競技場,優勢群體通過採用強制力量來攫取利益。社會不平等並不是社會運行所必不可少的,而是擁有權力和權威的強大對弱小群體進行剝削的結果,社會分層對擁有權力主宰、剝削他人的個體及群體有益,而非如功能主義者所宣稱的有益全社會。
不平等指數指用最高收入者和最低收入者的比例之和表示社會不平等程度。即將最高收入者占總人口的比例與最低收入者占總人口的比例相加,兩者之和代表不平等程度。在實際調查中,若難以確定最高和最低收入者的界限,則一般把貧困線以下的社會成員視為最低收 入者,把收入超過平均水平2倍以上的社會成員視為最高收入者。
不平等指數反映社會貧富兩極人口的分佈狀況。如果指數高,意味著貧富分化程度高;反之,則表明社會中間階層占大多數,社會分化程度低。
五等分法指把總人口分為五等份,考察每一部分在社會總收入中所占比例。這種方法最早由F.W.佩什提出的,他以人均收入的高低為標准將人口分為五等份,然後測量每等價人口占總收入的比例。
基尼繫數是由義大利經濟學家C.基尼提出。他根據洛倫茨曲線設置測量分配不平等程度的指標。其公式為:g=a/(a+b)其中,g代表基尼繫數;a:實際由入分配線與絕對平均線之間的面積;b:實際收入分配線與絕對不平均線之間的面積。
基尼繫數較準確反映了財產、收入等分配不平等的程度,被廣泛應用於社會分層的研究中。
恩格爾繫數指食物支出額與全部生活消費支出額的比率。它最早由德國統計學家恩格爾提出。其目的是測量社會成員的總體生活水平狀況。一般把恩格爾繫數在58%以上視為赤貧;51-58%的視 為溫飽水平;41-50%的視為小康水平;31-40%的視為富裕;30%以下的視為極富裕。
社會經濟地位量表用來測量社會地位的綜合狀況。它以經濟收入地位、社會教育地位和職業地位的綜合值為指標,反映社會成員社會地位的高低。每個地位分五個等級,把各個地位的所得值加起來,總分即為指標值。這樣,可根據社會成員的總分值劃分不同的社會地位等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