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裝結構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服裝結構(Clothing Structure)
目錄 |
什麼是服裝結構[1]
服裝結構是指服裝各部位的組合關係,包括服裝的整體與局部的組合關係,服裝各部位外部輪廓線之間的組合關係,服裝各部位內部的結構線以及各層服裝材料之間的組合關係。服裝結構由服裝的造型和功能所決定。
服裝結構的作用[2]
(一)設計思維轉化為實物的環節
完整的服裝設計的內容,是由款型設計、結構設計和工藝設計三部分組成的。款型設計是一項將構思、想象轉化為可視化造型藝術的過程,屬於形象思維中的視覺藝術內容。服裝款型設計要求解決款式造型、質地面料、色彩紋樣圖案及點綴裝飾、配附件等,繪製服裝效果圖並輔以文字說明。服裝結構設計是根據款型設計要求和服裝效果圖,在分析和瞭解穿著對象的特點以及掌握款型、面料、色彩服用特性的基礎上,通過立體與平面等方法做出服裝結構製圖、制定服裝規格、完成服裝樣板推檔等技術設計。
結構設計是將設計思維轉化為實物的必要環節。通過結構設計,將設計效果圖分解展開成平面的服裝裁片結構圖,為裁剪製作服裝做準備。在結構設計的過程中,既要實現造型設計的意圖,又要彌補造型設計的某些不足,它既是款式造型設計的延續和發展,又具有再創作和檢驗款型設計效果等作用。
(二)確保設計可行的重要保障
服裝整體結構設計是在全面考慮服裝設計與服裝工藝等因素後進行的綜合設計。它與服裝造型設計、服裝工藝設計有著密切的聯繫,是將平面設計圖轉化為現實作品的一個必要的手段。服裝造型設計是否合理,穿著是否舒適合體,通過結構設計可以進行驗證和修正。
結構設計首先要考慮款式在結構上是否符合邏輯。由於“原型設計”乃至“立體裁剪”等等不同方式的基礎是人體,因此,不管何種造型,或變型、或移位、或誇張、或添加,一定要在可行的前提下保證穿著的合體與舒適,然後才能增添美感。現代服裝造型中,尤其是一部分運用誇張手段的創意系列服裝,主要依賴於結構設計的支持。結構設計在把造型設計的意圖轉變成現實的過程中,還要彌補造型設計的不足,進而為工藝設計提供合理的方案,為部件的吻合和各層材料的形態配伍提供必要的參考。服裝整體結構設計必須考慮款式造型要素、人體要素、工藝要素、服裝面料要素,這是確保設計可行的重要保障。
(三)拓展設計思維的技術手段
現代的服裝設計在註重款式外觀設計之餘越來越重視結構設計的重要性。市面上出售的服裝,但凡比較有設計賣點、價格比較昂貴的商品,基本上在結構設計方面都比較用心。優秀的結構設計可以拓展設計思維,使原本優秀的設計錦上添花,突出和展示設計的精華所在。
結構設計首先要考慮到外觀設計的意圖,並以設計意圖為原則進行。要註重服裝各個點、線、面之間的關係,而且巧妙地與人體結構結合。如上衣省道可隱藏在藝術性分割線中。要避免服裝造型設計與結構設計分離的現象。一些服裝款式雖視覺效果優美,但結構不合理,穿上以後不符合人體,無疑成為設計的敗筆;或是只考慮結構方式的可行性而忽略造型,在設計上分割凌亂、比例失調,服裝失去了整體美感。所以造型設計和結構設計是相輔相成的。
服裝結構的分類[2]
一、衣領結構
衣領緊靠人的面部,在服裝中占據最醒目的位置,它將人的視線引向穿著者的面部和肩部,襯托出人的臉頰和脖頸,並且美化肩部,構成服裝的視覺中心之一。衣領兼有裝飾性與實用性的功能,其造型的成功設計,對錶現現代服裝造型設計的藝術風格起到重要的作用。衣領造型是否優美得體直接影響到人的臉型、體形的視覺感受。追求衣領造型與服裝款式造型風格的一致性,能使服裝顯現統一高雅的格調。因此,在現代服裝設計中,領型設計始終處於重要的地位。
為瞭如實地反映領型設計效果,使領型既能符合生理上舒適合體的穿著需求,又能符合心理上裝飾美化的穿著需求。瞭解衣領分類特點、構成原理等內容顯得尤為重要。
(一)衣領的分類
領型的分法很多,從結構上可以把領型大致分為以下幾種類型:無領類、立領、翻折領三類。這三類領型各自又包括了許多具體的造型。
1.無領
無領身部分,只有領窩部位,並且以領窩部位的形狀為衣領造型線。根據構造有前開口型和套頭型兩種。無領式領型並非是一種簡單除去上領的形式,而是突出領圍線的設計,追求領圍線與體型完美結合、修飾美化頸部和臉部的設計。這類領型的變化也較多,常見的形式有:方領、圓領、“一”字領、“V”字領等。
2.立領
是指呈豎立狀的領型,包括領座和翻領兩部分,這兩部分是依靠縫合而相連的衣領。立領可分單立領和翻立領兩種,其中單立領的衣領只有領座部分,翻立領的衣領包括領座和翻領兩部分立領具有簡潔實用的特點,深受人們歡迎而成為流行至今的傳統領型。
3.翻折領
包括領座和翻領兩部分,但兩部分是用同一塊面料相連在一起。根據翻折後在前衣身呈現的線的形態,可分為直線狀、圓弧線狀、部分圓弧部分直線狀等三種翻折領。
(二)衣領構成要素
1.領窩部分
領窩是衣領結構中最基本的部位,起到安裝領身或獨自擔當衣領造型的作用。
2.領座部分
領座是可單獨成為領身部位,或與翻領縫合、連接在一起,形成新的領身。
3.翻領部分
翻領是必須與領座縫合或連裁成一體的領身部分。
4.駁頭部分
駁頭是與領身相連,且向外翻折的衣身門襟的一部分。
二、衣身結構
衣身結構是服裝的主體部分,起著修飾美化和保護軀體等重要作用。衣身結構設計不僅涉及衣身的合體性與適穿性,而且直接涉及與領、袖等部件的吻合關係。
衣身結構是根據服裝用途、穿著對象以及款式造型、面料質地性能等所採用的技術內容的具體表現。因此,在掌握衣身結構時,首先要瞭解衣身的分類特點和衣身基本結構的構成特點。
(一)衣身的分類
衣身的分類較多,按衣身的外形特點劃分,有合體服裝與松身服裝。
1.合體服裝
合體服裝是指按體形製作的服裝。這類服裝的放鬆量較小。但應指出,合體並非如實地裹緊或暴露體形,而是在掩蓋和修飾體形缺陷的前提下,有選擇地反映體形之美的部分。
2.松身服裝
松身服裝是指不完全合體的服裝。這類服裝的放鬆量較大,而且是以追求誇張造型來美化修飾體形,從而表達設計風格。
(二)衣身結構的構成特點
衣身基本結構是由領口、肩部、袖窿、腰部和衣身框架組成的,它們不僅涉及服裝內在的合體性、舒適性,而且還涉及服裝外表的平衡協調感。
1.領口部位
領口與衣領、前後衣片相連,是平衡領口周圍舒適合體的主要部位。在衣身結構中,前橫開領過小將會導致前衣片門襟重疊;反之,前橫開領過大則會出現前衣片門襟“豁開”現象。這都屬於不平衡的典型例子。
2.肩部結構
肩部處於衣身結構的上部,它由肩寬、肩斜和肩斜線組成。由於肩斜線與前、後衣片相連,兩端分別與領、袖相接,所以屬於上衣轉力點的敏感區域。如果肩斜線過低,肩部的著力點下移至肩端點,那麼穿著時會使人覺得肩端受壓,具有沉重感。肩斜線過低時,在領肩部周圍會出現橫裂形不平狀。反之,肩斜線放高,肩線著力點上移,則具有舒適感和易活動的特點。但是肩斜線過於高而平,也會在肩部產生下垂性皺紋,影響服裝的合體、美觀和平衡。
3.袖窿部位
袖窿是涉及衣袖和前胸、後背平衡、合體的主要部位。袖窿在人體中的對應部位是腋窩。
瞭解袖窿不僅是要掌握腋窩的靜態狀況,而且要掌握由人體活動特點和穿著層次變化規律直接影響到的服裝袖窿深和窿門寬部位的合體、平衡內容。
4.腰部變化
腰部變化主要反映在直腰與收腰款式和連腰與斷腰結構中,這樣,如何解決胸圍和腰圍差則成為主要內容。
三、裙子結構
裙子是女裝中的重要種類,註重款式的多樣性與美觀性。其結構設計是將人體的下肢看成一個整體,其特點是無襠縫、呈筒狀結構,相比褲子結構,其結構製圖方法較簡單。
裙裝的款式豐富多樣、造型美觀,流行元素的變化主要是長度變化和造型的不同。掌握基礎裙類的結構製圖,是掌握裙子結構製圖方法的基礎。
(一)裙的基本造型
裙的基本幾何造型指的是裙片的基本幾何形態,從外部輪廓來分,有H形(矩形)、A形、v形、O型四大類,其中,A形裙和V形裙是由矩形裙派生出來的,它們是一切裙外形的基礎。裙子無論怎麼變化都與這四種基本類型相關。只有通過分析裙子效果圖,得到裙子造型的基本特征,才能選擇出適當有效的紙樣設計方法。
1.H形(矩形)裙
此類裙型最容易識別,它在眾多的裙子造型當中是一種特殊狀態,因為它正好處於貼身的極限,如西裝套裙、一步裙、窄擺裙等都屬於此類。
2.A形裙
A形裙是現代最流行的一種裙的造型。特點是,裙擺邊常比臀圍和腰圍處寬裕得多。此造型淡化了臀部的寬度,使腰部顯得更纖細,很好地強化了女性纖巧柔美的身材。其風格有飄逸感,輕鬆休閑,是現代女性最常選擇的裙子造型。
3.V形裙
此類裙型通過誇張臀圍來烘托穿著者的細腰,是一種極具時髦性的裙型。風格上,能充分展現體形美。
4.O型裙
這類裙型腰部收緊然後向下逐漸增大,在下擺部分又向內收,形成中間外擴的造型。給人可愛、活潑的感覺。
(二)其他分類
裙子還可以根據長度、立體輪廓、用途、裁剪、縫製方法等分出更多的類別。總的分為直裙、斜裙和節裙,直裙就是裙的基本型,如H形、A形等;斜裙也稱喇叭裙;節裙也稱塔裙。按裙子長短,可分為超短裙、短裙、中裙、長裙等。按裙子內部結構,可分為緊身裙、多節裙、多片裙、明襇裙、暗襇裙、活褶裙、百褶裙、小喇叭裙等。按腰部形態,可分為低腰裙、無腰裙、裝腰裙、連腰裙、高腰裙。
(三)裙子長短和裙擺大小的確定
裙子長短和裙擺大小是裙子風格的兩個重要因素。
1.裙長
拖地長裙:裙長拖地,出現在社交場合。
長裙:裙長至小腿1/2處以下,不拖地,能掩飾腿部缺陷。
中長裙:裙長至小腿中部左右,較適合中、老年人穿著,表現出成熟、穩重的感覺。
齊膝裙:裙長至膝蓋處,適合各種年齡層穿著,能展現年輕人的活潑一面,且便於活動。
短裙:裙長至膝蓋以上10cm處,適合年輕人穿著。多用於職業套裝和時裝上。
超短裙:又叫迷你裙,長度在膝蓋以上約20cm處,用於青少年時裝或運動裝。
2.裙擺
裙擺部位的變化相當豐富,且變化很大,是裙子廓形變化的重要因素。從服裝機能上來看,裙擺設計的大小跟人體下肢的運動範圍有關。裙擺設計時要考慮到人的行走、跑步、上下臺階、站立、坐下等下肢部一系列動作,如下擺圍過小的造型,就要考慮開衩等功能性設計。
四、褲子結構
褲裝是人體下裝的主要品類,其種類繁多,款式變化大。
(一)褲裝種類
1.按長度分類
超短褲:長度在大腿根部左右,褲長<0.4h一15cm的褲裝。
短褲:長度在大腿中部左右,褲長為(0.4h一15cm)~(0.4h+5cm)的褲裝。
中褲:長度在膝蓋上下,又叫五分褲,褲長為(0.4h+5cm)~0.5h的褲裝。
中長褲:長度在小腿上下,又叫七分褲,褲長為0.5h~(0.5h+10cm)的褲裝。
長褲:長度在腳踝骨以下,褲長為(0.5h+10cm)~(0.6h+2cm)的褲裝。
2.按腰部形態分類
裝腰褲:褲身與腰頭分開裁剪再縫合。
連腰褲:褲身與腰頭相連在一起裁剪。
低腰褲:褲腰在腰線以下。
高腰褲:褲腰在腰線以上,腰寬3—18cm。
3.按臀圍寬鬆量分類
貼體褲:臀部貼體,臀圍放鬆量為0~6cm。
較貼體褲:臀部較貼體,臀圍放鬆量為6~12cm。
較寬鬆褲:臀部較寬鬆,臀圍放鬆量圍為12~18cm1。
寬鬆褲:臀部寬鬆,臀圍放鬆量為18cm以上。
(二)褲裝結構原理
褲與裙都屬於下裝的結構範疇,它們都起著包裹人體臀部、腹部和下肢部的作用。但褲與裙不同的是,褲子將人的兩腿分別包裹起來,這形成了與裙子的最大區別,具有輕快和極好的活動機能。相對來說,褲子的結構比裙子複雜一些。
1.上襠部位
上襠部位是指腰節到臀股溝之間的部位,它覆蓋人體的腹部、兩側髖骨部及臀部等,是褲子結構設計的重點。
上襠長:在褲子基本型中,上襠尺寸包含了腰頭寬的一半,所以當確定了腰頭結構後,應在褲子前、後褲片的腰部平行處去掉腰頭寬的1/2,目的是保證腰頭置於腰線中央,這種處理方法適合於任何褲腰頭的設計。
臀圍放鬆量:人體的凈體尺寸與放鬆量是構成成衣規格的兩個主要因素。凈體尺寸是固定值,放鬆量是變數,它是決定服裝成衣規格的關鍵。
前、後腰線:裙子和褲子的前腰線結構基本是相同的,而後腰線卻明顯不同,褲子由於後翹的影響使後腰線呈斜線狀,主要原因是褲子襠部產生的牽製作用。
前、後襠弧線:褲子襠彎的形成是和人體臀、腹部與下肢連接處所形成的結構特征分不開的。由於腹凸靠上且不很明顯,所以前襠弧線彎度小而平緩;而臀凸靠下且明顯突起,所以後襠弧線彎度大而深。大小襠弧線可以互借,其前提是滿足合體與活動的需要。
後翹與後襠斜線:後翹是指後腰線在後襠縫處的抬高量,是為了滿足人體蹲、屈等活動的需要。後翹實際上增加了後襠斜線的長度,大小一般在2.5cm左右為宜。後襠斜線的傾斜度是由臀圍和腰圍的差數決定的,確切來說是由臀部凸起程度決定的。臀凸大,其斜度就大,臀凸小,其斜度就小,即後襠斜線的傾斜度是可以調整的。
2.下襠部位
下襠部位是指臀股溝到褲口之間的部位,它覆蓋著人體的下肢部,是褲子結構的另一組成部分。
下襠長:可直接測量,由臀股溝至褲口處,也可以用褲長減去上襠長。筒形褲的基本褲長在踝骨點,喇叭褲的基本褲長蓋過腳面。
膝圍線:膝圍線的位置設置在人體的髕骨附近,考慮褲子造型的美觀性,即有修長之感,一般取在髕骨略向上些。膝圍線可根據褲子廓型選擇位置,如喇叭褲可上下浮動,直至與上襠線重合。
膝圍寬與褲口寬:兩者的寬度變化導致了褲子的廓型變化。如膝圍寬大於褲口寬2cm為筒型褲:膝圍寬大於褲口寬2cm以上為錐型褲;膝圍寬等於或小於褲口寬為喇叭形褲。
燙跡線:燙跡線對褲子造型至關重要,是產品質量的重要依據。燙跡線必須與布料的經紗平行。前褲片部分以燙跡線為對稱軸,即燙跡線兩側面積相等。後褲片下襠部分在襠寬處略大於側縫,男性l~1.5cm,女性1~2.5cm。
下襠部位是指臀股溝到褲口之間的部位,它覆蓋著人體的下肢部,是褲子結構的另一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