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機整合理論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有機整合理論(Organismic Integration Theory,OIT)
目錄 |
有機整合理論是自我決定理論的一個重要子理論。該理論認為,面對一件與個體完全無關的事情,個體的行為開始於一種無動機狀態,個體可能做出行為也可能不做出行為,即使做出行為,其卷入程度幾乎為零,這種行為被命名為“去動機性”行為。在去動機性行為中,個體感覺不到勝任感,也不急於瞭解行為的後果。“去動機性”的另一個極端是內部動機。在內部動機驅動下,行為是高度自主的,個體能在行動中獲得極大的心理滿足。相對於去動機性行為和內部動機行為,人們在現實生活中還存在很多外部動機驅動的行為。因此,有機整合理論認為個體行為是一個由兩個極端構成的動機內化連續體。
有機整合理論進一步揭示,在動機內化連續體的一端,個體的行為受內部動機引導和調節,獎勵隨著行為的產生而同時得到滿足;在另一端,行為和獎勵互相分離,即個體在行為過程中無法體驗滿足感,其行為只有在目的達到之後才能得到獎勵。在兩個極端的中間,個體的行為是受到外部動機的引導和調節。研究者認為,根據個體在行動時候感受到的自主性的不同,存在四種不同整合程度的外部動機調節形式,即外在調節、內攝調節、認同調節和整合調節。
具體來說,外在調節是自主性最少、水平最低的調節形式,個體做出某種行為是為了得到外部的獎勵或避免懲罰。
內攝調節,指個體為了擺脫內心的焦慮或愧疚或者是為了證明自己有能力而採取行動,行為部分而非全部為個體所接受,其行為壓力來自個體的內部。如有人撿到東西主動歸還失主,是因為害怕受到良心的譴責;某些學生刻苦學習,並不是因為他們覺得學習很重要,而僅僅是為了向他人表明自己的能力。
認同調節,指個體由於認識到某種行為的重要價值,將它作為自我的一部分來接受,從而實施某種行為。如一個對英語不感興趣的學生由於意識到學習英語非常重要,就會非常努力地去學習英語。整合調節,是一種完全內化的外部動機作用形式,主體不僅認同某種行為的重要價值,並把它納入了自我信念的一部分,從而自主地實施某種行為。只有在這種情況下,個體的行為才是自我決定的。
有機整合理論突破以往將動機區分為內在與外在的二分方法,創造性地根據自我決定的程度將外部動機劃分為外部調節,內射調節,認同調節和整合調節四種類型,並引入內化概念,提出四種外部動機處於內化程度不同的連續體上,整合動機內化程度最高,因為具有更多的自我決定而被稱為自主性動機,其作用效果相當於內部動機。有機整合理論的提出為通過外在環境因素干預個體的外在動機提供了思路,即干預外部動機的內化調節。它彌補了社會評價理論無法解釋人類的更多行為往往並不是由於內部激勵而產生的問題,回答了外部動機如何轉化為內部動機,或者外部激勵產生與內部激勵相似的理想效果。
有機整合理論對大學生核心價值觀教育的啟示[1]
大學生核心價值觀教育的目標是促成核心價值觀的內化,即讓大學生在各種干預力量的影響下,把外在的價值規範轉化為主體內部信念的一部分,內化的價值能夠促使他們自主地作出價值行為。問題在於教育者要先瞭解並把握大學生核心價值觀內化的實現機制,才能實施有針對性的教育引導,有效地促成這種轉化。而有機整合理論關於個體外部動機內化的研究為我們提供了一種新的視角:從外部動機內化的角度探究價值觀的內化機制及實現路徑。
(一)以大學生現有的價值內化層次為教育的生長點
根據有機整合理論,大學生核心價值的內化會出現幾種不同程度的整合,對行為起到不同層次的調節作用。教育者首先要清楚當前大學生核心價值觀內化的群體特征,他們普遍處於哪個內化層次,不同的年級、不同的專業、不同的家庭背景會有怎樣的差異,並深入探究是什麼因素導致了這種差異,起決定性作用的是哪些因素。最後有針對性地制定和實施教育方案。
1.核心價值觀的外在調節。指的是大學生為了得到某種獎勵或為了避免某種懲罰而做出價值行為,其價值行為受到行為結果的直接影響。該價值觀所引導的行為的心理卷入程度非常低,其穩定性和持續性也是有限的。對於處於這一層次的大學生來說,外部的獎勵或懲罰的增強會進一步地強化這一機制,因此,教育者要創設適當的教育情境,弱化外部的強化機制,引導大學生價值澄清,著力於讓學生理解並領會一些核心價值觀與自我發展的關係。
2.核心價值觀的內攝調節。當大學生對一些核心價值觀有一定理解,但還沒有完全消化吸收時,他們的價值行為主要是為了避免內心的焦慮和內疚感或為了證明自己的能力而做出的,這種行為並非真正自主。對於處於這一層次的大學生來說,教育的關鍵要創設寬鬆和諧的教育氛圍,為大學生提供有力的心理支持,降低他們內心焦慮感的同時,引導他們理解價值的本質,並適時給予一定的外部強化,鞏固其價值認可。
3.核心價值觀的認同調節。內心已認可某些核心價值規範的重要性,但這種認可大多來自重要他人的影響,這種情形下的價值行為往往缺乏堅持性和深刻性。對於這一部分的大學生來說,問題的關鍵是如何讓那些已得到他們認可的外部價值規範成為他們內部信念的一部分。教育一方面要充分調動學生既有的生活經驗,讓學生在對自我經驗的理解、發現過程中,增強獨立的價值判斷能力和選擇能力;另一方面,教育者要儘可能多地創設價值實踐情境,讓大學生在實踐生活中將對核心價值觀的認識轉化為個人的價值信念。
4.核心價值觀的整合調節。這個時候,核心價值觀已成為大學生內部信念的一部分,具有較好的穩定性。處於這個階段的大學生,已真正從對核心價值觀的“認識”走向了“認同”,做出的價值行為完全是自我選擇和自我決定的,由於已實現真正的價值認同,現實生活中他們也能超越學校中接受的理論指導與社會體驗的經驗價值之間的矛盾。這也正是核心價值觀教育的目標所在。
(二)以滿足大學生的發展性需要為教育的著力點
根據有機整合理論,行為主體的勝任感、歸屬感和自主感的滿足會極大地促進價值內化的進程,這也就意味著核心價值觀的教育要突出真實性、生活性,註重關註學生的實際需求,指導學生的現實生活。用貼近生活的,甚至是學生身邊的各種人、物、事件來引導學生的價值澄清,引導大學生自主選擇、重構價值。
1.關註大學生的勝任需求,做到價值引導目標的現實化。根據有機整合理論,任何不能勝任的價值觀,其內化就失去了立足點。況且核心價值觀的產生本身就有很強的社會性,與學生的社會生活密切聯繫。因此,價值引導目標要立足於學生現實的價值理解能力和踐行能力,否則即便學生掌握了大量的價值認識,也不會自然而然地催生價值行為。其次,價值內化的實現必須靠人在實踐活動中身體力行所認可的價值觀才可以達到,否則就是虛幻的、空洞的、口頭的。因此,學生在獲得一定的價值觀念後,教育者要促成他們通過自己經驗的或實踐的檢驗,從而真正接受這些知識,並把價值重要性認識內化為自身的一部分,表現出自主的價值行為。最後,要重視學生的勝任體驗,把學生踐行價值觀方面任何一個微小的進步作為教育目標達成的象徵,併為此而歡欣鼓舞,從而逐步促成核心價值觀的真正內化。
2.關註學生的歸屬需求,做到價值引導過程的情感化。有機整合理論強調,行為主體歸屬感需求的滿足是實現其外部動機整合調節的重要決定因素之一,因此,價值觀教育要促使個體形成一種穩定的價值觀,不僅要強調價值引導過程的理性訴求,還應重視價值引導過程的情感訴求。大學階段,學生開始逐漸步入社會,更加明確地意識到自身在社會生活中的重要性,對他人關於自己的評價和看法非常敏感,渴望得到社會及重要他人的認可,並開始關註和調整自己個性中的優點和缺點。教育者應合理把握學生的這種強烈需求,在教育過程中著力於創設一種接受氛圍,讓價值引導過程實現情感參與和滲透,讓受教育者在情感體驗中表達自我,引導其鑒別和追求自己的價值目標,主動探索並做出正確選擇。
3.關註學生的自主需求,做到價值引導方式的自然化。根據有機整合理論,自主是整合調節的核心和本質,尊重大學生的自主需求並予以合理的滿足,將有效促進大學生核心價值的內化進程。因此,核心價值觀教育要避免強制性的價值灌輸,強調教育雙方雙向互動的自然成長過程,通過活動和交往協調各種矛盾;強調尊重大學生對價值的自主選擇、重構和創造,促成大學生價值自主性的樹立;強調和諧教育情境的創設,在開放和寬容中加強價值的篩選和濾導;強調價值構建過程的長期反覆性,持續反覆地引導大學生自主體認和價值踐行。
- ↑ 毛成.《有機整合理論對促進大學生核心價值觀內化的啟示》.中國高等教育.2009年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