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36个条目

智慧校園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重定向自智慧学校)

目錄

什麼是智慧校園

  智慧校園是指通過利用雲計算、虛擬化和物聯網等新技術來改變黨校學員、工作人員和校園資源相互交互的方式,將學校的教學、科研、管理與校園資源和應用系統進行整合,以提高應用交互的明確性、靈活性和響應速度,從而實現智慧化服務和管理的校園模式。

智慧校園的特征[1]

  1)環境全面感知。智慧校園中的全面感知包括兩個方面,一是感測器可以隨時隨地感知、捕獲和傳遞有關人、設備、資源的信息;二是對學習者個體特征(學習偏好、認知特征、註意狀態、學習風格等)和學習情景(學習時間、學習空間、學習伙伴、學習活動等)的感知、捕獲和傳遞。

  2)網路無縫互通。基於網路和通信技術,特別是移動互聯網技術,智慧校園支持所有軟體系統和硬體設備的連接,信息感知後可迅速、實時的傳遞,這是所有用戶按照全新的方式協作學習、協同工作的基礎。

  3)海量數據支撐。依據數據挖掘和建模技術,智慧校園可以在“海量”校園數據的基礎上構建模型,建立預測方法,對新到的信息進行趨勢分析、展望和預測;同時智慧校園可綜合各方面的數據、信息、規則等內容,通過智能推理,做出快速反應、主動應對,更多地體現智能、聰慧的特點。

  4)開放學習環境。教育的核心理念是創新能力的培養,校園面臨要從“封閉”走向“開放”的訴求。智慧校園支持拓展資源環境,讓學生衝破教科書的限制;支持拓展時間環境,讓學習從課上拓展到課下;支持拓展空間環境,讓有效學習在真實情境和虛擬情境能得以發生。

  5)師生個性服務。智慧校園環境及其功能均以個性服務為理念,各種關鍵技術的應用均以有效解決師生在校園生活、學習、工作中的諸多實際需求為目的,併成為現實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因此,智慧校園是指一種以面向師生個性化服務為理念,能全面感知物理環境,識別學習者個體特征和學習情景,提供無縫互通的網路通信,有效支持教學過程分析、評價和智能決策的開放教育教學環境和便利舒適的生活環境。

智慧校園的技術支持[1]

  支撐智慧校園的若幹關鍵技術技術發展是智慧校園建設的基礎,在多種技術的支持下才能真正實現個性化服務的理念。

  1.學習情景識別與環境感知技術

  學習情景識別是個性化學習資源推送、學習伙伴聯接以及學習活動建議的前提,是智慧校園建設中的關鍵技術。學習情景識別的目標是根據可獲取的情景信息識別學習情景類型,診斷學習者問題和預測學習者需求,以使得學習者能夠獲得個性化的學習資源,找到能夠相互協作的學習伙伴、接受有效的學習活動建議。學習情景識別涉及學習者特征分析、感測器技術和自動推理等方面的綜合應用,是一個跨領域的研究方向。

  環境感知技術是“智慧校園”的基礎技術,有助於實現對校園各種物理設備的實時動態監控與控制RFID二維碼、視頻監控等感知技術與設備在學校中有很多應用之處。目前,其已經在校園安保、節能、科研教學等方面得以應用。例如,將RFID技術整合到校園一卡通、圖書、儀器設備、電梯、燈具等物品上,可以實現樓宇出口人員管理、教室與會議的智能考勤、圖書自助借還與自動盤點、貴重設備防盜及定位、實驗室開放控制,以及照明、空調與通風系統控制等節能控制,但尚未形成系統化體系與應用。

  2.校園移動互聯技術

  無處不在的寬頻無線網路使得高清晰度的網路教學資源傳輸成為可能,也讓異地的視頻連接不再受帶寬資源的限制,讓學習者有“身臨其境”的感覺。3G技術和各種無線接入的普及,讓無線網路的覆蓋不再僅僅限於教室和圖書館,學習者通過網路進行學習,將不再受任何地域限制。為廣大師生提供無處不在、穩定、安全、易於管理的無線網路環境,是構建智慧校園的基本條件。校園無線網路一般情況都具有規模大的特點(地域範圍大、用戶多、數據通信量大),網路覆蓋的要求也很高(應能實現室內、室外、禮堂、宿舍、圖書館、公共場所等之間的無縫漫游),負載均衡尤為重要,經常會出現局部地區通信擁塞的現象。傳統做法不能很好解決這些問題,構建無線Mesh網路,無線接入點(AP)的增加或調整變得更容易、配置更靈活、安裝和使用成本更低,尤其是對於那些需要經常移動接入點的區域,無線Mesh技術的多跳結構和配置靈活將非常有利於網路拓撲結構的調整和升級。(陳永堅等,2010)此外,互聯網、移動網和廣電網的三網合一也為實現學校無線網路全覆蓋提供了更加廣闊的空間。基於高清視頻通信技術,開展校內實時同步視頻通訊,已成為當下數字校園發展的熱點。伴隨著移動技術的飛速發展,視頻通訊技術也隨之給人們帶來了更多便利。眾多知名視頻通訊企業已開始嘗試,並推出了基於移動終端的移動視頻會議解決方案。此外,很多商業通訊系統能夠達到1:1真人大小,圖像清晰,使與會者能達到同一會場的效果。

  3.社會網路技術

  社會網路是由某些特定群體(人、企業和組織)間的社會關係構成的相對穩定的關係網(Barry&Berkowitz,1988)。社會網路的形成和分析涉及理念、技術、結構、關係等諸多方面,一般認為社會網路技術主要是在20世紀90年代中後期開始的利用搜索引擎的社會網路的構建與分析、Web社區的社會網路分析等,其中基於Web的社會網路分析技術對智慧校園的建設具有重要意義。當前的互聯網發展強調從以數據為中心的傳統Web轉變為以用戶為中心的Web2.0,其關鍵特征是基於社會性軟體(即時通訊博客微博、社會問答、社會標簽、線上社會網路等)為用戶提供多樣化服務。因而影響服務質量的關鍵在於對用戶興趣、關係及群體的分析。社會網路分析可以看作是網路知識發現或網路挖掘的一個分支,涉及數據挖掘、機器學習、信息抽取與檢索等不同領域。(陳可佳,2011)社會網路分析應用廣泛,對其的學習與研究也越來越重要,而線上社會網路集成了社會網路信息技術的特點,是人類社會的虛擬化表示及延伸,具有自組織性,通過對社會網路特征的分析,確定社會網路中的用戶群體或個人的中心性程度,對關鍵小團體特征進行分析,以及確定用戶位置、角色等情況,有助於掌握師生在虛擬網路中的活動狀況,為其更好地提供服務,實施必要的管理措施。

  4.學習分析技術

  學習分析技術源自早期的課堂教學效果分析,目前線上交互文本分析和早期的課堂教學效果分析有一種走向融合的趨勢,學習分析技術便是這種融合的一個產物。學習分析是對學習者以及學習情境的數據進行測量、收集、分析和報告,以便更好地理解和優化學習以及學習發生的情景,從而提高學習效率和效果。學習分析技術可作為教師教學決策、優化教學的有效支持工具,也可為學生的自我導向學習、學習危機預警和自我評估提供有效數據支持,還可為教育研究者的個性化學習設計和增進研究效益提供數據參考。針對學習者個人信息、學習者情景信息等內容進行建模,通過對交互文本、視音頻和系統日誌等能夠反映學習過程信息的數據,利用參與度分析法、社會網路分析法內容分析法等自動化的交互文本分析技術,來獲取學習者學習的參與度、學習者的社會網路、學習者關註的學習內容、學生和教師的課堂行為信息、學習情況和學習資源的利用情況等內容,是學習分析技術實現學習分析的核心。文本挖掘技術可從學習資源庫和學習者信息中挖掘學習者關註的各種信息,如文本的主題、文本作者對某一事物的觀點傾向、作者在某一主題的專業程度等。這些信息一方面可以幫助學習者根據這些信息檢索學習資源,另一方面可以幫助學習者瞭解學習資源庫在某一側面的總體概況和趨勢。

  5.數字資源的組織和共用技術

  學習資源的組織及共用一直以來都是數字校園的建設重點之一。按照班杜拉的社會學習理論,觀察他人的行為和結果是習得知識、技能的重要來源,真實的榜樣能對觀察者起到示範作用。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產生的生成性資源,可以作為其他學習者的學習觀察對象,這也是一種重要的學習資源。為了便於檢索和共用,傳統的學習資源常常使用靜態的辭彙表來描述元數據,但這種描述方法無法滿足泛在學習環境下靈活多變、極具個性化的學習需求。因此,吸收借鑒語義網路和本體技術的相關研究成果,提供更為靈活和智能化的元數據描述方式成為一種趨勢。藉助語義Web和本體技術來組織學習資源,能夠靈活、精確地表達資源的屬性,便於學習者對資源的檢索、歸類,可以極大地提高檢索的查全率和準確度,更容易被自動化的數據挖掘工具發現和集成,有助於實現泛在學習環境下分散式資源靈活的共用、聯結和重用,同時具備良好的擴展性,並且能作為智能的資源檢索和推送的基礎,大大增強學習系統的適應性和針對用戶的個性化服務能力。(餘勝泉等,2011)

相關條目

參考文獻

  1. 1.0 1.1 黃榮懷,張進寶,胡永斌,楊俊鋒.智慧校園:數字校園發展的必然趨勢.開放教育研究,2012年8月第18捲第4期.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19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評論(共0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智慧校園"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官方社群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