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倫理學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新聞倫理學(journalistic ethics)
目錄 |
新聞倫理學是運用倫理學的原理與方法研究新聞職業道德的交叉邊緣學科。研究內容的核心是新聞職業道德現象、本質、發展變化規律及其社會作用。具體來說,涉及新聞職業道德的起源、形成和發展的歷史及其規律;新聞職業道德的原則與規範;新聞職業道德與新聞媒體行為;新聞工作者的道德義務與道德責任;新聞傳播行為的道德選擇與道德評價;新聞職業道德與法律法規;新聞工作者的道德自律與他律;新聞工作者的道德品質與道德修養等等。
在數百年的歷史發展中,新聞業和任何一個行業一樣,衍生出屬於自身的完整的行業規範和行業道德。美國第一所新聞學院密蘇里大學新聞學院創始人沃爾特·威廉姆斯(Walter Williams)於1911年親手制定出《報人守則》,此守則影響極大,為世界報業協會所採用。二戰以後,世界上大多數國家先後制定了《記者信條》一類的新聞道德準則,國際新聞記者聯合會於1954年通過《記者行為原則宣言》,聯合國亦頒佈有《國際新聞道德信條》。從上述守則和信條看,其核心內容並無大別,主要是關於新聞事業工作獨立性、新聞報道客觀性、記者個人堅毅、自由品格等的陳述。作為一個合格的記者,恪守新聞職業道德的倫理學律令,忠實地履行自己的職責,應該是沒有任何疑義的。
新聞倫理研究始於最早實行新聞自由的美國。由於美國在《憲法第一修正案》中規定國會不得制定剝奪言論自由或新聞出版自由,美國新聞界在行使新聞自由權利時,幾乎不受任何限制,由此也導致了媒體濫用新聞自由的現象。有鑒於此,新聞業和社會各界人士強烈意識到,新聞從業人員在新聞實踐中,必須負有社會責任感和進行自我約束。於是,新聞倫理觀念開始在美國發展,新聞倫理研究得以蓬勃發展。早在1924年,美國就出版了納爾遜·安特寧·克勞福德著的第一本新聞倫理學專著:《新聞倫理學》。據說這也是世界上第一本新聞倫理學專著。到90年代,美國已出版了幾十本探討與新聞倫理相關各種問題的著作。
與此同時,歐洲國家的也開始對新聞倫理展開了思索。針對新聞界濫用新聞自由,導致新聞倫理惡化的問題,歐洲許多國家創立了國家報業評議會制度。1953年,這一制度首先在英國實行。英國報業評議制度由於體制完善、收效甚大而成為歐洲其它許多國家效仿的楷模,這些國家先後成立了報業評議會或類似的監督機構。
科學地界定一門學科的研究對象,對一門學科的建構關係甚大。新聞倫理學的研究對象究竟應該如何界定,在還是一個有爭議的問題。基本上有兩種意見:一種意見認為,新聞倫理學的研究對象是新聞工作者的職業道德。持這種意見的代表是兩部新聞學辭典對“新聞倫理學”的表述。
1984年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由餘家巨集等編寫的《新聞學簡明詞典》:新聞倫理學是“研究新聞工作者的職業道德產生與形成規範的科學”;1993年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由甘惜分主編的《新聞學大辭典》:新聞倫理學是“研究新聞工作者的職業道德和行為規範形成及其規律的學科。”另一種意見認為,新聞倫理學的研究對象除新聞工作者的職業道德外,還應該包括新聞媒體的道德功能。持這種意見的代表,是中國新聞學院周鴻書教授在1995年出版的《新聞倫理學綱要》一書中所作的闡釋。作者認為兩部辭典的表述,把新聞倫理學研究的範圍劃定的過窄,忽略了新聞媒介的社會道德功能。作者的見解是:“新聞倫理學是以新聞道德現象為研究對象,並視其為研究的唯一客體。它是闡明新聞道德的起源、發展及其社會作用,揭示新聞道德的本質及其發展規律的學說;是用一般倫理學的原理、原則解決新聞實踐活動中人與人的道德關係、行為規範,以及新聞媒介的社會道德功能的一門科學;還是研究新聞從業人員道德品質和道德修養的一門學問。”上述兩種意見的著眼點不完全相同,前一種意見的著眼點是一個,即新聞工作者的職業道德;後一種意見的著眼點是兩個,新聞工作者的職業道德和新聞媒介的社會道德功能。
周鴻書的著作出版後,華中理工大學新聞系副教授周秦頤在《新聞倫理學研究對象和研究範圍辨析》一文中,贊同前一種意見,對後一種意見則表示了不同的看法。作者認為,儘管新聞傳媒的道德功能與新聞職業道德有著緊密聯繫,但由於二者還存在著重大的區別,所以新聞傳媒的道德功能不能成為新聞倫理學的研究對象。為什麼?作者這樣論述道:“新聞職業道德是對人--新聞工作者的道德要求的反映,而新聞傳媒的道德功能,是對產品--新聞傳媒的道德作用的要求。前者研究新聞工作者在新聞實踐活動中的種種道德現象,無疑應是新聞倫理學研究的對象。後者研究新聞傳媒在社會道德建設中有什麼作用以及怎樣發揮作用,如同研究新聞傳媒在社會政治、經濟、文化、法制等方面的建設中有什麼作用以及怎樣發揮作用一樣,是新聞傳播規律研究的重要內容,而新聞傳播規律,正是新聞學的研究對象。”作者進一步論述道:“新聞傳媒在促進或危害社會道德建設方面的經驗與教訓,是歷史新聞學的研究對象;當前我國新聞傳媒在社會道德建設中的地位、作用、任務,是理論新聞學的研究對象;新聞傳媒如何在採、寫、編、評等業務活動中實現促進社會道德建設的功能,是應用新聞學研究的對象。總之,新聞傳媒的道德功能,屬於新聞學的研究對象,而不宜劃為新聞倫理學的研究範圍。”討論針鋒相對,頗有意義。
一門學科的研究對象,不是取決於我們的主觀願望,而是由這門學科所要解決的特殊矛盾的任務規定的。所以,要界定一門學科的研究對象,就要弄清這門學科所要解決的特殊矛盾是什麼,方能準確地把握該學科的研究對象。基於這樣的認識,我們基本贊同周泰頤文章的見解,新聞倫理學研究的對象應限制在新聞工作者的職業道德範圍之內,我們認為這也就是這門學科所要解決的特殊矛盾。其實,這個範圍要研究的內容並不狹窄,它包括:(1)新聞職業道德的起源、形成和發展的歷史及其規律;(2)新聞職業道德的原則與規範;(3)新聞職業道德與市場經濟;(4)新聞職業道德與新聞媒體行為;(5)新聞工作者的道德義務與道德責任;(6)新聞傳播行為的道德選擇與道德評價;(7)新聞職業道德誤區;(8)新聞職業道德與法律法規;(9)新聞工作者的道德自律與他律;(10)新聞工作者的道德品質與道德修養;(11)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新聞倫理道德思想;(12)中外新聞倫理道德的比較和互動;(13)網路新聞道德,等等。當然在研究過程中,較多地關註新聞媒體的社會道德功能,並把這種關註和新聞工作者的職業道德聯繫起來考察,也是完全應該的。
(一)雙重特點
任何邊緣性學科都具有嫁接雙方的特點,就像夫婦生的孩子一樣,有父母雙方的基因,新聞倫理學也不例外。新聞倫理學既有倫理學的特點,又有新聞學的特點,但它又不是簡單的重覆,它是一門新學科,它是倫理學的一般原理原則通過新聞學的具體體現。
(二)任務不同
同新聞領域的其他邊緣性學科如新聞心理學、新聞美學、新聞語言學、新聞統計學等相比,新聞倫理學所擔負的任務不同。新聞心理學、新聞美學、新聞語言學、新聞統計學這些邊緣性科學,其任務側重在解決編、採、寫等業務中某一方面的問題,而新聞倫理學所要解決的是新聞工作者的職業道德問題,帶有根本性質,有關新聞工作的全局,正如美國新聞學者約翰·赫爾頓在他那本《美國新聞道德問題種種》(1987年中國新聞出版社出版)中所說:“在新聞領域里,沒有哪個問題比本書所探討的問題更重要,更難以捉摸,更帶有普遍性。事實上,如果新聞工作一旦喪失道德價值,它即刻便會變成一種對社會無用的東西,就會失去任何存在的理由。”
(三)學科不同
各門學科都有一些和自己關係密切的學科,新聞倫理學除了與新聞學、倫理學的關係最為密切外,還和哲學、政治學、歷史學、傳播學、法學等學科的關係密切,其中尤其是法學。道德和法律是規範和制約人們行為的兩件寶。有的事雖不犯法,但違背道德,為道德所不容;有的事既違背法律,又要受到道德譴責。所以新聞倫理學要闡明德與法的關係,要向新聞工作者提出既有道德觀念又有法律意識的要求。
(四)年輕的學科
自公元前三世紀古希臘哲學家亞裡斯多德在雅典學園講授道德品性的學問,最早提出倫理學(ETHIKA)這一名詞概念起,倫理學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倫理學因其古老而顯得比較成熟。但新聞學卻比較年輕,從世界範圍來看,新聞學研究始於17世紀末的德國,直到20世紀這門學問才有較大的發展。就中國的情況來看,從1918年北京大學成立"新聞學研究會"算起,新聞學作為一門學科的歷史,至今還不足100年。一門古老學科和一門年輕學科嫁接成的新聞倫理學則更顯年輕。正因為年輕,它可能帶有某些不夠成熟的缺陷。但這是一門方興未艾的學科,它必將從不夠成熟走向成熟。
第一方面,學習和研究新聞倫理學,是提高廣大新聞工作者自身的職業道德素質,加強新聞隊伍職業道德建設的需要。新聞隊伍的職業道德建設如何,關係著新聞媒體是否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是否堅持以社會效益為第一的原則,是否堅持新聞報道客觀、真實、公正的原則,是否負起社會道德責任,一句話,意義重大。至於新聞從業人員是否清正廉潔,則是關係到新聞媒體的形象問題。形象如何,是一個大問題。加強新聞隊伍的職業道德建設,說到底,就是要把新聞隊伍建設成紀律嚴、作風正、業務精的隊伍,就是要把新聞媒體的形象建設好。學習和研究新聞倫理學,就是解決新聞隊伍形象問題的一個重要舉措。通過學習和研究,認識新聞道德的內涵和規律,系統地掌握一門學科知識,讓我們的廣大新聞從業人員都知道什麼叫新聞職業道德,為什麼要加強新聞隊伍的職業道德建設,怎樣加強新聞隊伍的職業道德建設,這對提高廣大新聞從業人員的職業道德素質和修養,會大有益處。從長遠來看,廣大新聞工作者的職業道德水準提高了,在新世紀擔負更多更重要艱巨的任務,才有保證。
第二方面,學習和研究新聞倫理學,又是大學新聞院系學生為走上新聞工作崗位作好倫理道德準備的需要。在校新聞院系的學生,是我們新聞隊伍的後備人才,任重道遠,新聞工作單位對他們寄予厚望。過去,我們的大學一直比較重視政治思想理論課,但政治思想理論課不能代替新聞倫理課。因此,有條件的,可開這門課程;沒有條件的,也應積極創造條件開這門課程。
第三方面,學習和研究新聞倫理學,還是加速新聞倫理學這門學科建設和發展的需要。新聞倫理學的形成和創立,只是一個新的起點,但客觀需要和研究工作滯後的矛盾依然存在,今後還有大量的研究工作要做。老學科有一個不斷超越自己的問題,何況剛破土而出的新學科呢?只有不斷超越自己,又不斷追趕世界先進水平,才能不斷推進學科向前發展。在這方面,從事新聞研究的專門人員,負有更多的責任。
(一)學習方法
學習方法,要著重強調兩點:一要註意全面的系統的學習。二要聯繫實際學習。抓主要矛盾,同時也不忽視次要矛盾。
(二)研究方法
一,充分占有材料。要瞭解中外新聞倫理學研究的歷史和現狀,對已有的研究成果和研究工作將怎樣發展,做到心中有數;
二,掌握最新信息。要密切關註我國新聞界職業道德建設的新情況、新問題、新舉措;
三,選題力求新穎;
四,專題研究入手。研究工作可採取由點到面,逐步拓展研究領域的辦法;
五,系統深入調查。在調查中,可運用解剖麻雀、抽樣調查等方法。有些問題要註意量化。
於19世紀中葉的中國近代新聞事業,對報刊新聞倫理的影響重大,當時許多新聞學者紛紛發表對此問題的見解,闡述比較詳細、全面的是新聞界前輩邵飄萍。他在《實際應用新聞學》一書中,繼承了中國士大夫典型的理想人格和道德品質,例如俠義、勇敢、誠實、勤勉、忍耐等,並把它們融匯到新聞倫理的論述中;同時,書中提出的“超階級”、“獨立人格”等,又與西方新聞倫理觀念一脈相承。從此,新聞倫理的觀念正式進入中國新聞從業人員的視野。
近年來,以克·比·克裡斯蒂安著的《媒體倫理學》為代表的新聞論理學著作搶灘中國,隨著國外傳媒倫理學的引入和拓展,新聞倫理學我國全面興起, 作為一門新興學科,發展勢頭迅猛。1984年,餘家巨集等人編寫《新聞學簡明字典》時,第一次對“新聞倫理學”作出闡釋。此後,甘惜分主編的《新聞學大詞典》以及馮健主編的《中國新聞實用大辭典》,都收入了“新聞倫理學”這一詞條。也出現了一批該領域的研究學者,並且相關著作相繼問世。比如:
1995年,新華出版社出版了中國新聞學院周鴻書教授撰寫的《新聞倫理學論綱》
1997年,復旦大學出版社出版了陳桂蘭主編的教材《新聞職業道德教程》
2001年,新華出版社出版了黃瑚撰寫的《新聞倫理學》、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出版了藍鴻文主編的《新聞倫理學簡明教程》、湖北教育出版社出版了陳超南所著的《彩色的天平——傳媒倫理新探》。
此外,還有一些和新聞倫理相關的著作相繼問世,比如楊啟的《記者的道德自律》,嚴耕、陸俊 孫偉平的《網路倫理》和戴元光所著的《傳播道德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