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本效率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成本效率(Cost Efficiency;CE)
目錄 |
成本效率是指按“成本—效益”的觀點來測定成本開支效果的一項質量指標.這項指標通常可用一定期間內的成本開支額對營業收入的比率、或成本開支額對平均資金占用額的比率、或成本開支額對利潤的比率來反映。
首先,成本效率是一個投入產出相對效率的概念,這幾乎是所有應用這一概念所包含的意義;另一個重要的含義,成本效率不僅是個相對效率,而是指產出一定的企業單位以最小成本進行生產的效率。
成本效率是用來衡量在市場環境相同、產出相同的情況下,一個決策單元的真實成本接近處於有效邊界或最佳運營單元成本的程度。假設一個決策單元的真實成本為C, 處於有效成本邊界單元的最小成本為,則這一決策單元的成本效率為/C。這意味著在產出相同情況下,決策單元節省的成本為(1-CE)×100%。我們不難看出,CE的取值範圍為(0,1]。
成本效率的研究[1]
國外關於成本前沿的研究,在模型設定上主要利用數據包絡分析(DEA)來獲得隨機前沿的成本函數,如Evans和Heckman, Charnes等對美國AT&T分離時的成本研究。估計的領域主要涉及電信、能源、航空、高速公路和銀行業等部門。
國內的相關研究主要體現在利用隨機前沿的生產模型( 而非成本模型) 。如Yanrui wu對我國省市層面1981年~1995年的面板數據通過生產率分解研究我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問題; 姚洋、姚洋和章奇、塗正革和肖耿運用對數形式的時變(time-varying)生產函數對我國工業企業的全要素生產率的分解和效率分析等,在巨集觀層面上,運用生產函數分解我國工業全要素。這幾年運用前沿技術在微觀層面對我國企業公司成本效率估計也有相應的研究,如趙永亮採取我國上市公司製造業企業兩個年度(2001和2004)的橫截面數據,對DEA分析下隨機前沿的成本函數進行估計,主要分析的企業績效包括成本效率(CE)、技術效率(TE)、配置效率(AE)和規模經濟(SCE);塗正革根據於國家統計局大中型工業企業1995~2002年的年度統計數據,8年共177086個觀察樣本,進行DEA分析得到隨機前沿成本的估計,得到的成本效率、技術效率、配置效率和規模效率變化。在對成本變化分析時在借鑒Malmqusit指數理論思想,把成本增長率分解為對成本增長貢獻可以直接累加的五大因素:技術效率和配置效率變化的效應、技術變化的效應、要素價格效應和生產規模效應,並且把技術進步、技術效率和配置效率效應表示成本降低率。
- ↑ 梁祖晨,張楊,嚴立鋒.論成本效率的概念[J].商場現代化,2008(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