驚恐發作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
什麼是驚恐發作[1]
驚恐發作(panic attacks)是一種常見的發作性精神病,又稱為驚恐障礙或驚恐症,還可稱為急性焦慮症,其特征是無法預料的、頻繁的驚恐發作,表現為強烈的情緒活躍強烈瀕死感和或失控感反覆出現,以及心悸、出汗、震顫等嚴重的自主神經癥狀,而後出現預期性焦慮和恐怖迴避,患者同時出現處理情緒的能力降低,驚恐發作患者常有顯著心理障礙,出現精神疾病併發症和自殺行為的風險都很高”。
驚恐發作的病因[1]
1、生物學的變化。比如乳酸鹽的代謝異常,腎上腺素和五羥四氨神經受體功能失調,苯二氮卓類受體敏感性降低,神經內分泌功能失調,局部腦血流改變,血腦屏障滲透性降低等等。
2、遺傳因素。有研究提示遺傳易感性和生活應激的相互作用是成人驚恐發作的根本原因。包括一級親屬的同病率是15%,而一般人群的同病率僅有5%,還有就是單卵雙生子的同病率是5%,雙卵雙生子同病率有2.5%。
3、神經解剖功能紊亂。驚恐發作可能與腦乾特別是藍斑、邊緣葉、前額葉皮質損害有關。驚恐發作患者出現急性臨床發作時常伴有顯著的自主神經癥狀如心悸、多汗、顫抖等,這些癥狀可由作用於腦乾的藥物,如CO2、育亨賓、乳酸鈉等所促發,因而推測腦乾特別是藍斑)與急性驚恐發作關係密切。
驚恐發作的臨床表現[1]
1、驚恐發作的典型臨床表現
典型臨床表現是當患者正在進行如進食、看書開會、散步、做家務等日常活動時突然感到頭暈、頭痛、視物模糊、氣短、口乾、講話時語言含糊、全身肌肉震顫或顫動、難以集中思想、胸悶、胸痛、胸部緊壓感、呼吸困難、窒息感;心悸、心臟劇跳、感覺心臟要從口腔里跳出來、噁心、出汗、潮熱或寒戰、手足麻木、肌肉緊張;同時出現強烈的恐懼感,感覺即將失去理智、失去控制或即將發瘋、死去以致迫切想逃脫。這種緊張且不可自已的心情使患者極度難以忍受,因而到處奔走驚叫呼救,以期尋找別人幫助以防止崩潰、心臟病發作、精神異常或竭力想逃避某種特殊情境以期驚恐停止。患者發病突然,發作時意識清楚,歷時短,一般5-20分鐘,多於10分鐘內達到高峰,很少超過1小時,可自行緩解或以排尿、哈欠、入睡而停止發作,間期精神狀態正常,發作後患者能回憶發作的過程,自覺-切與正常無異,但常反覆發作。
2、預期焦慮
在驚恐發作反覆出現後,多數患者在間歇期常時時擔心再次發病,因而感到恐懼、焦慮、緊張不安,同時伴有一些自主神經活動興奮,此過程可持續1個月以上,稱為預期性焦慮。
3、求助和迴避行為
驚恐發作時強烈的恐懼感使患者感到極度難以忍受,故常常要求別人及時給予緊急幫助。而在發作間期,大多數患者由於擔心發病時得不到及時的幫助,因此主動迴避一些活動 ,如不願意到人多的熱鬧場所、不願意單獨出門、不願意乘車旅行等,或出門時要人陪伴,即繼發廣場恐懼症。驚恐發作有時會導致對某些情境產生廣場恐懼樣迴避,在這種情境中感到不能及時得到別人的幫助或者逃避很困難。由此驚恐發作可分為驚恐發作不伴廣場恐懼症和驚恐發作伴廣場恐懼症兩種類型。
驚恐發作的治療[1]
驚恐發作一旦出現,應該積極治療,治療時間越晚,預後越差。其目的在於及早控制驚恐發作,預防再次發作和引起廣場恐怖。
1、早期治療
在處理初次驚恐發作患者時,應向其說明由焦慮所導致的軀體癥狀看似可怕,其實無大的危害,主要採取解釋性及支持性心理治療,如仔細而耐心的傾聽他們述說,向他們解釋疾病的性質和特點,打消他們的顧慮,誠輕患者的心理負擔,勸說他們主動配合醫生治療。
2、藥物治療
治療驚恐發作的有效藥物包括三環抗抑鬱藥、苯二氮卓類、選擇性血清再攝取抑製劑(6SRIs) 和血清素、去甲腎上腺素再攝取抑製劑(6NRIs)等藥物。此外,SSRIs和SNRIs是治療驚恐發作的一線藥物,這類藥物比三環類抗抑鬱藥和苯二氮類有更好的耐受性,因為它們發生藥物依賴和過量所致副作用的風險較低。由於該病有反覆發作的特點,治療時期一般不應短於6個月,有的較重的病例需維持用藥3-5年才能得到充分緩解。
3、認知行為療法
藥物治療控制驚恐發作後常需配合認知行為療法,才能消除預期焦慮和恐怖性迴避。認知行為療法是由臨床心理醫師或精神科醫師進行的專業治療,其短期效果同藥物治療相當並有較低的複發率,常在藥物治療後實行。認知行為療法是一個通過逐漸學習接觸而造成行為長期變化、消除恐懼反應,從而使得驚恐發作患者的癥狀逐漸緩解的過程, 其方式包括暴露療法讓患者默想暴露在驚恐發作時的軀體感受,使患者對各種自主神經反應的恐懼消除、教患者註意調節呼吸頻率防止過度換氣、放鬆訓練、認知重建等。
4、預後
有的病例經上述積極治療可在數周內完全緩解,病程超過6個月者則容易進入慢性波動階段;繼發廣場恐怖者預後差,約7%患者有自殺未遂史,50%以上患者合併重型抑鬱症,致使本病自殺危險大大增加,而沒有伴發廣場恐怖的患者預後則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