耐受性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耐受性(Tolerance)
目錄 |
什麼是耐受性[1]
耐受性是指原來能夠產生一定藥理現象的藥物和劑量,經過多次應用後,不能再產生這種藥理現象,或是有了量的區別。
容易引起耐受性的藥物[2]
1.苯二氦卓類藥物。此類藥物屬於鎮靜催眠藥,包括地西泮、勞拉西泮、氯硝西泮、艾司唑侖、阿普唑侖、三唑侖、咪達唑侖等。此類藥物引起耐受性的機制尚未明瞭。臨床研究發現,人們若長期服用同一劑量的此類藥物進行治療,可出現血藥濃度下降的現象。
2.藥酶誘導劑。藥酶誘導劑是指能誘導藥酶活性增加或加速藥酶合成的藥物。保泰松、苯妥英鈉、苯巴比妥、卡馬西平、眠爾通、導眠能等藥物可使肝藥酶活性增加。肝藥酶活性增加後,藥物在體內的代謝會加快,可使血藥濃度和藥效降低。
3.胰島素。糖尿病患者體內可產生胰島素受體的抗體,此抗體可妨礙胰島素與胰島素受體的結合,使人體對胰島素的敏感性下降,導致人體出現對胰島素的耐受性。
4.硝酸酯類藥物。人們若連續應用硝酸酯類藥物2周左右可出現耐受性。對於人們服用硝酸酯類藥物產生耐受性的原因,目前尚存在不同的觀點。一種觀點認為,長期服用硝酸酯類藥物可以增加交感神經的活性,使水、鈉瀦留、血容量和心髒的負擔加重,從而削弱該類藥物對心絞痛等疾病的治療作用。
5.阿片類藥物。阿片類藥物包括嗎啡、可待因、丁丙諾啡、哌替啶、芬太尼、美沙酮等。長期服用阿片類藥物易產生耐受性,需要適時增加劑量才能達到原來的療效。
臨床上,要避免藥物耐受性的出現,關鍵要做到合理用藥,要在醫生的指導下根據病情需要使用藥物。患者若需長期服藥,則應從小劑量開始,然後逐漸加量。若已經產生了耐受性,患者可以通過增加藥物的劑量、更換藥品等方法繼續治療,也可以根據病情,暫停使用某些藥品或等機體恢復了對這些藥物的敏感性後再使用這些藥物。此外,還可以通過改變某些藥物給藥的時間來避免耐藥性的發生。例如,硝酸酯類藥物可以採用間歇給藥的方法用藥,即患者在服用硝酸酯類藥物時,每天可使自己的體內至少有6~8小時的時間處於沒有此類藥物或含有低濃度此類藥物的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