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放獲取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開放獲取(Open Access,簡稱OA),即開放存取
目錄 |
開放獲取是國際學術界、出版界、圖書情報界為了推動科研成果利用互聯網自由傳播而採取的行動。
開放獲取正是為實現對信息平等、公開地獲取而產生的一種學術出版與交流模式。它打破了商業出版商對信息的壟斷,建立了一種新的學術與信息交流機制。儘管發展的時間不長,但顯示出強勁的發展勢頭。
開放獲取的產生背景[1]
在科學期刊出版的早期,就孕育著開故獲取的思想。1665年,科技期刊《倫敦皇家哲學會刊》問世以來,科研人員發表論文就一直不需要支付任何費用,而是將期刊論文交換為另外一種無形的利益,比如標志著他們比其他科研人員更早地研究同一問題的發表時間證明、學術聲望、引文率以及提升他們的職業影響力。300多年來,作者們發表的成果都是以印本的形式進行傳播,其成本通過期刊的訂購費來提供。
- 開放獲取針對的是兩個方面
但近些年來,隨著學術出版的商業化,期刊的價格不斷上漲,商業出版商對信息的壟斷,知識和信息的交流變得越來越困難,現有的學術交流系統越來越引起人們的不滿,其結果是引發全球對這一問題的關註,從而產生了開放獲取。開放獲取針對的是存在的兩個方面的問題:
一個是所謂的“期刊危機”。期刊價格的猛漲阻礙了對學術研究成果的利用,給圖書館和科學研究帶來了嚴重的期刊危機。這導致了一種惡性迴圈:期刊導致價格更高,高價導致更多地期刊。期刊的這種價格危機將圖書館置於無法向科研人員提供對信息的利用這樣一種危險的境地;
另一個是“獲取危機”。商業出版商對期刊文獻利用上所實施的種種限制,除了實行高價政策外,一些出版商規定論文的版權歸出版者所有,作者發表論文的前提是轉讓版權給出版者,用戶必須在購買了許可後,在經歷了需要註冊用戶名、密碼、提供P地址、限定併發用戶數、限制下載量等重重障礙後,才能獲取對文章的利用。
- 開放獲取的演進
開放獲取的演進經歷了一個漫長而複雜的過程:從最初的聯機但不免費(也許還很貴),到聯機不免費,但可花費得起,到聯機免費,但只限於引文、文摘或目次,面不是全文;從最初的預印本本身是聯機免費的但後印本不免費,到預印本(在期刊網站上)提交或接受時聯機免費,但後印本只在印本出版一段時間後才聯機免費﹔有的期刊的專號是聯機免費的,但普通刊期並不免費﹔有的期刊可以免費聯機檢索,但並不能免費聯機閱讀,後來能免費聯機閱讀,但不允許免費掃描或列印,或其他的利用限於“合理使用”。即使能免費閱讀、列印等,但限於一次一篇文章,因而不能免費或有效地滾動。後來又發展到可以免費聯機地閱讀文本,但不包括圖表、多媒體附錄、資料庫等;
對最新的一期聯機免費,但對過期並不聯機免費,或只是過期聯機免費,當期並不免費。後來雖然對所有的期號聯機免費,但只有在付費可以獲取期刊若幹個月以後,或者在一定的時間以後;只對註冊用戶免費,即使註冊是免費的;對某些讀者免費(如支付了會費的會員,在某一機構工作的人員,在某個國家居住的人),而不是對所有的網際網路用戶。聯機免費的只是作者選擇並預付了費用的文章,由此產生了真正的開放獲取。
開放存取是不同於傳統學術傳播的一種全新機制,其核心特征是在尊重作者權益的前提下,利用互聯網為用戶免費提供學術信息和研究成果的全文服務。
首先,開放存取是基於互聯網的學術傳播機制。互聯網是開放存取賴以生存的媒介形態,這是因為互聯網的發展導致了學術傳播成本的下降,從而為學術信息的開放存取提供了可能。但是,媒介形態本身並不是區別開放存取與傳統學術期刊出版的標誌,目前很多出版者都提供了網路版的資料庫和電子期刊,但在營銷策略上仍然採用了傳統的基於訂閱的傳播模式。
其次,開放存取是免費提供全文的信息服務方式。在開放存取模式下,科研人員不需要通過付費(包括個人訂閱或者團體訂閱)就能訪問學術信息的全文。換言之,只要具備鏈接互聯網的物理條件,科研人員就可以方便地獲取學術信息的全文。從這個角度來看,只是開放文獻的基本書目信息並不是開放存取的表現形式。
事實上,傳統出版機構往往允許用戶免費瀏覽其文摘,這種做法只是他們推廣和銷售全文服務的一種常用的營銷戰略而已 。其次,開放存取充分尊重作者的權益,並不違背知識產權的精神 。基於開放存取傳播的作品不一定都是“公共領域作品”,它並沒有要求作者放棄對作品的全部權利,作者可以基於不同法律文本和授權協議(比如創作共用協議)對作品版權進行取捨。
- ↑ 劉輝. 開放獲取期刊的現狀與評價分析[J]. 圖書館建設, 2006, 000(004):44-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