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获取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开放获取(Open Access,简称OA),即开放存取
目录 |
开放获取是国际学术界、出版界、图书情报界为了推动科研成果利用互联网自由传播而采取的行动。
开放获取正是为实现对信息平等、公开地获取而产生的一种学术出版与交流模式。它打破了商业出版商对信息的垄断,建立了一种新的学术与信息交流机制。尽管发展的时间不长,但显示出强劲的发展势头。
开放获取的产生背景[1]
在科学期刊出版的早期,就孕育着开故获取的思想。1665年,科技期刊《伦敦皇家哲学会刊》问世以来,科研人员发表论文就一直不需要支付任何费用,而是将期刊论文交换为另外一种无形的利益,比如标志着他们比其他科研人员更早地研究同一问题的发表时间证明、学术声望、引文率以及提升他们的职业影响力。300多年来,作者们发表的成果都是以印本的形式进行传播,其成本通过期刊的订购费来提供。
- 开放获取针对的是两个方面
但近些年来,随着学术出版的商业化,期刊的价格不断上涨,商业出版商对信息的垄断,知识和信息的交流变得越来越困难,现有的学术交流系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不满,其结果是引发全球对这一问题的关注,从而产生了开放获取。开放获取针对的是存在的两个方面的问题:
一个是所谓的“期刊危机”。期刊价格的猛涨阻碍了对学术研究成果的利用,给图书馆和科学研究带来了严重的期刊危机。这导致了一种恶性循环:期刊导致价格更高,高价导致更多地期刊。期刊的这种价格危机将图书馆置于无法向科研人员提供对信息的利用这样一种危险的境地;
另一个是“获取危机”。商业出版商对期刊文献利用上所实施的种种限制,除了实行高价政策外,一些出版商规定论文的版权归出版者所有,作者发表论文的前提是转让版权给出版者,用户必须在购买了许可后,在经历了需要注册用户名、密码、提供P地址、限定并发用户数、限制下载量等重重障碍后,才能获取对文章的利用。
- 开放获取的演进
开放获取的演进经历了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从最初的联机但不免费(也许还很贵),到联机不免费,但可花费得起,到联机免费,但只限于引文、文摘或目次,面不是全文;从最初的预印本本身是联机免费的但后印本不免费,到预印本(在期刊网站上)提交或接受时联机免费,但后印本只在印本出版一段时间后才联机免费﹔有的期刊的专号是联机免费的,但普通刊期并不免费﹔有的期刊可以免费联机检索,但并不能免费联机阅读,后来能免费联机阅读,但不允许免费扫描或打印,或其他的利用限于“合理使用”。即使能免费阅读、打印等,但限于一次一篇文章,因而不能免费或有效地滚动。后来又发展到可以免费联机地阅读文本,但不包括图表、多媒体附录、数据库等;
对最新的一期联机免费,但对过期并不联机免费,或只是过期联机免费,当期并不免费。后来虽然对所有的期号联机免费,但只有在付费可以获取期刊若干个月以后,或者在一定的时间以后;只对注册用户免费,即使注册是免费的;对某些读者免费(如支付了会费的会员,在某一机构工作的人员,在某个国家居住的人),而不是对所有的因特网用户。联机免费的只是作者选择并预付了费用的文章,由此产生了真正的开放获取。
开放存取是不同于传统学术传播的一种全新机制,其核心特征是在尊重作者权益的前提下,利用互联网为用户免费提供学术信息和研究成果的全文服务。
首先,开放存取是基于互联网的学术传播机制。互联网是开放存取赖以生存的媒介形态,这是因为互联网的发展导致了学术传播成本的下降,从而为学术信息的开放存取提供了可能。但是,媒介形态本身并不是区别开放存取与传统学术期刊出版的标志,目前很多出版者都提供了网络版的数据库和电子期刊,但在营销策略上仍然采用了传统的基于订阅的传播模式。
其次,开放存取是免费提供全文的信息服务方式。在开放存取模式下,科研人员不需要通过付费(包括个人订阅或者团体订阅)就能访问学术信息的全文。换言之,只要具备链接互联网的物理条件,科研人员就可以方便地获取学术信息的全文。从这个角度来看,只是开放文献的基本书目信息并不是开放存取的表现形式。
事实上,传统出版机构往往允许用户免费浏览其文摘,这种做法只是他们推广和销售全文服务的一种常用的营销战略而已 。其次,开放存取充分尊重作者的权益,并不违背知识产权的精神 。基于开放存取传播的作品不一定都是“公共领域作品”,它并没有要求作者放弃对作品的全部权利,作者可以基于不同法律文本和授权协议(比如创作共用协议)对作品版权进行取舍。
- ↑ 刘辉. 开放获取期刊的现状与评价分析[J]. 图书馆建设, 2006, 000(004):44-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