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型城市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帶型城市(linear city)
目錄[隱藏] |
帶型城市指的是一種主張城市平面佈局呈狹長帶狀發展的規劃理論。“帶形城市”的規劃原則是以交通幹線作為城市佈局的主脊骨骼;城市的生活用地和生產用地,平行地沿著交通幹線佈置;大部分居民日常上下班都橫向地來往於相應的居住區和工業區之間。
帶型城市是十九世紀四大城市設計(田園城市,1903;工業城市,1904;帶形城市,1882;方格形城市,1811)理念之一。
交通幹線一般為汽車道路或鐵路,也可以輔以河道。城市繼續發展,可以沿著交通幹線(縱向)不斷延伸出去。帶形城市由於橫向寬度有一定限度,因此居民同鄉村自然界非常接近。縱向延綿地發展,也有利於市政設施的建設。帶形城市也較易於防止由於城市規模擴大而過分集中,導致城市環境惡化。 最理想的方案是沿著道路兩邊進行建設,城市寬度500米,城市長度無限制。
較有系統的帶形城市構想,最早是西班牙工程師A.索里亞·伊·馬塔在1882年提出的。他認為有軌運輸系統最為經濟、便利和迅速,因此城市應沿著交通線綿延地建設。這樣的帶形城市可將原有的城鎮聯繫起來,組成城市的網路,不僅使城市居民便於接觸自然,也能把文明設施帶到鄉村。
帶型城市空間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對帶型城市空間的成因、特點、演變以及發展中遇到的有關於產業、用地佈局相關問題方面,而對如何從空間形態上界定帶型城市的研究較少,由此造成了研究中案例只是少數幾個典型的城市或者僅限於國外的城市。在1980s,趙大壯、方仁林等學者通過借鑒國外案例,總結了帶型城市的特點,提出可以通過帶型城市模式來解決大城市擁擠問題。進入21世紀後,楊輝、徐有鋼、柴宗剛和張小娟等人,以西北地區的帶型城市為主要對象,分析了我國帶型城市與地形之間的關係,總結了城市空間特點與發展過程,提出了帶型城市未來發展可能採取的策略。其中,張小娟提出帶型城市是建成區主體平面形狀長短軸之比大於4:1的城市,明確地對帶型城市的狹長帶狀進行了描述。在對空間的研究中,由於我國帶型城市與地形關係緊密,大多發育於河谷之中,楊永春教授對“河谷型,,城市的空間做了一系列的研究,涵蓋了城市空間的發展演化、城市自身的特征以及城市的分佈分類,得出了該類城市在未來發展時應註意的空間問題和應採取的用地佈局措施。由於其從地形角度對城市進行分析,也很少涉及到帶型的形態界定。 在帶型城市交通特征研究方面,涉及的交通問題很多,但多以定性分析為主,通過一些直觀明顯的差異來推斷帶型城市的交通問題,較少定量研究,從而導致研究結論缺乏說服力和實用價值。滕麗、楊永春、廣曉平、錢勇生、王海龍和孫有信等人,基於帶型或河谷型城市的特點,分析了帶型城市的道路交通、過境交通、過河交通問題,得出一些結論,如:帶型城市與同規模平原型城市相比交通問題出現早且嚴重;帶型城市主幹路的規格和指標應該比一般城市略高一些;帶型城市主幹路、次幹路的比例比一般城市小。陸化普、文國瑋、李海濤、於星濤、葉茂和倪捷等人,基於帶型城市特殊的空間形態以及交通上的軸帶特征,依據TOD思想研究了帶型城市公共交通的問題。可以說,對於帶型城市交通的研究,開始註意到帶型城市與團狀城市的差異,併進行了簡單的測算,得出了一些結論。但基於道路交通特征的量化分析過少,系統性較差,導致研究成果之間存在一定矛盾,提出的建議較為籠統,缺乏適用的具體指標。
- 帶形連綿
特點:沿交通主軸帶形連綿發展,強調城市發展的均質性和均好性,中心性較弱,城市要素間距大。
案例:丹下健三東京規劃(1960)
- 帶形組團
特點:沿交通主軸帶形組團發展,強調等級多中心性,組團保持一定間距, 強化城市組團間交通聯繫。
案例:柯倫“愛爾康"理論和朗科恩城市規劃;深圳市城市總體規劃(1985/1996)
- 人為規劃
特點:城市形態發展選擇主體以人為規劃意志為主,多見於新城規劃,但形態易受衝擊,保持不易
案例:馬塔馬德里周圍帶形城市方案(1892)
- 綜合決定
特點:形態發展選擇主體由人為規劃、自然選擇、經濟發展等綜合因素決定,形態較穩定
案例:深圳市城市總體規劃(1985/1996)
索里亞於1882年在西班牙馬德裡外圍建設了一個4.8km長的“帶型城市”。後於19世紀90年代又在馬德里周圍規划了一個未建成的馬蹄狀的“帶型城市”共58KM。
1892年,索里亞為了實現他的理想,在馬德里郊區設計一條有軌交通線路,把兩個原有的鎮連接起來,構成一個弧狀的帶形城市,離馬德里市中心約5公裡。1901 年鐵路建成,1909年改為電車。經過多年經營,到1912年約有居民4000人。雖然索里亞規劃建設的帶形城市,實質上只是一個城郊的居住區,後來由於土地使用等原因,這座帶形城市向橫向發展,面貌失真。但是,帶形城市理論影響卻深遠。
蘇聯在20年代建設斯大林格勒時,採用了帶形城市規劃方案。城市的主要用地佈置於鐵路兩側,靠近鐵路的是工業區。工業區的另一側是綠地,然後是生活居住用地。生活居住用地外側則為農業地帶。帶形城市理論可以同其他佈局結構形式結合應用,取長補短。幾十年來,世界各國不少城市汲取帶形城市的優點,在城市規劃中部分地或加以修正地運用。
帶型城市理論對以後城市分散主義有一定的影響。20世紀40年代,現代派建築師西爾貝賽默等人提出的帶型工業城市理論也是這個理論的發展。
帶形城市的優點:該理論主要是針對當時城市出現的交通擁擠,環境惡化,無限蔓延等問題所提出的眾多解決方案中的一例,在一定時期和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緩解矛盾的作用。
- 生態性
- 均質性
- 可持續性
- 多中心性
- 可變性
帶形城市的缺點:縱向延伸導致市政設施的開支加大;公共服務設施系統的拉長和分散,導致建設耗資大和低效使用;佈局形態容易呆板;忽視了商業經濟和市場利益等方面的因素;居民心裡缺少中心感,城市內聚力薄弱等。
- 分散髮展忽視了商業經濟和市場利益;
- 居民心裡缺少中心感,城市內聚力薄弱;
- 形態骨架難於構建且耗資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