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17个条目

带型城市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带型城市(linear city)

目录

什么是带型城市

  带型城市指的是一种主张城市平面布局呈狭长带状发展的规划理论。“带形城市”的规划原则是以交通干线作为城市布局的主脊骨骼;城市的生活用地和生产用地,平行地沿着交通干线布置;大部分居民日常上下班都横向地来往于相应的居住区和工业区之间。

  带型城市是十九世纪四大城市设计田园城市,1903;工业城市,1904;带形城市,1882;方格形城市,1811)理念之一。

带型城市的解读

  交通干线一般为汽车道路或铁路,也可以辅以河道。城市继续发展,可以沿着交通干线(纵向)不断延伸出去。带形城市由于横向宽度有一定限度,因此居民同乡村自然界非常接近。纵向延绵地发展,也有利于市政设施的建设。带形城市也较易于防止由于城市规模扩大而过分集中,导致城市环境恶化。 最理想的方案是沿着道路两边进行建设,城市宽度500米,城市长度无限制。

  较有系统的带形城市构想,最早是西班牙工程师A.索里亚·伊·马塔在1882年提出的。他认为有轨运输系统最为经济、便利和迅速,因此城市应沿着交通线绵延地建设。这样的带形城市可将原有的城镇联系起来,组成城市的网络,不仅使城市居民便于接触自然,也能把文明设施带到乡村。

研究现状

  带型城市空间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带型城市空间的成因、特点、演变以及发展中遇到的有关于产业、用地布局相关问题方面,而对如何从空间形态上界定带型城市的研究较少,由此造成了研究中案例只是少数几个典型的城市或者仅限于国外的城市。在1980s,赵大壮、方仁林等学者通过借鉴国外案例,总结了带型城市的特点,提出可以通过带型城市模式来解决大城市拥挤问题。进入21世纪后,杨辉、徐有钢、柴宗刚和张小娟等人,以西北地区的带型城市为主要对象,分析了我国带型城市与地形之间的关系,总结了城市空间特点与发展过程,提出了带型城市未来发展可能采取的策略。其中,张小娟提出带型城市是建成区主体平面形状长短轴之比大于4:1的城市,明确地对带型城市的狭长带状进行了描述。在对空间的研究中,由于我国带型城市与地形关系紧密,大多发育于河谷之中,杨永春教授对“河谷型,,城市的空间做了一系列的研究,涵盖了城市空间的发展演化、城市自身的特征以及城市的分布分类,得出了该类城市在未来发展时应注意的空间问题和应采取的用地布局措施。由于其从地形角度对城市进行分析,也很少涉及到带型的形态界定。  在带型城市交通特征研究方面,涉及的交通问题很多,但多以定性分析为主,通过一些直观明显的差异来推断带型城市的交通问题,较少定量研究,从而导致研究结论缺乏说服力和实用价值。滕丽、杨永春、广晓平、钱勇生、王海龙和孙有信等人,基于带型或河谷型城市的特点,分析了带型城市的道路交通、过境交通、过河交通问题,得出一些结论,如:带型城市与同规模平原型城市相比交通问题出现早且严重;带型城市主干路的规格和指标应该比一般城市略高一些;带型城市主干路、次干路的比例比一般城市小。陆化普、文国玮、李海涛、于星涛、叶茂和倪捷等人,基于带型城市特殊的空间形态以及交通上的轴带特征,依据TOD思想研究了带型城市公共交通的问题。可以说,对于带型城市交通的研究,开始注意到带型城市与团状城市的差异,并进行了简单的测算,得出了一些结论。但基于道路交通特征的量化分析过少,系统性较差,导致研究成果之间存在一定矛盾,提出的建议较为笼统,缺乏适用的具体指标。

按形态特征划分

  带形连绵

  特点:沿交通主轴带形连绵发展,强调城市发展的均质性和均好性,中心性较弱,城市要素间距大。

  案例:丹下健三东京规划(1960)

  带形组团

  特点:沿交通主轴带形组团发展,强调等级多中心性,组团保持一定间距, 强化城市组团间交通联系。

  案例:柯伦“爱尔康"理论和朗科恩城市规划;深圳市城市总体规划(1985/1996)

按选择主体划分

  人为规划

  特点:城市形态发展选择主体以人为规划意志为主,多见于新城规划,但形态易受冲击,保持不易

  案例:马塔马德里周围带形城市方案(1892)

  综合决定

  特点:形态发展选择主体由人为规划、自然选择、经济发展等综合因素决定,形态较稳定

  案例:深圳市城市总体规划(1985/1996)

带型城市的实践

  索里亚于1882年在西班牙马德里外围建设了一个4.8km长的“带型城市”。后于19世纪90年代又在马德里周围规划了一个未建成的马蹄状的“带型城市”共58KM。

  1892年,索里亚为了实现他的理想,在马德里郊区设计一条有轨交通线路,把两个原有的镇连接起来,构成一个弧状的带形城市,离马德里市中心约5公里。1901 年铁路建成,1909年改为电车。经过多年经营,到1912年约有居民4000人。虽然索里亚规划建设的带形城市,实质上只是一个城郊的居住区,后来由于土地使用等原因,这座带形城市向横向发展,面貌失真。但是,带形城市理论影响却深远。

  苏联在20年代建设斯大林格勒时,采用了带形城市规划方案。城市的主要用地布置于铁路两侧,靠近铁路的是工业区。工业区的另一侧是绿地,然后是生活居住用地。生活居住用地外侧则为农业地带。带形城市理论可以同其他布局结构形式结合应用,取长补短。几十年来,世界各国不少城市汲取带形城市的优点,在城市规划中部分地或加以修正地运用。

带型城市的影响

  带型城市理论对以后城市分散主义有一定的影响。20世纪40年代,现代派建筑师西尔贝赛默等人提出的带型工业城市理论也是这个理论的发展。

带型城市发展的优点

  带形城市的优点:该理论主要是针对当时城市出现的交通拥挤,环境恶化,无限蔓延等问题所提出的众多解决方案中的一例,在一定时期和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缓解矛盾的作用。

  • 生态性
  • 均质性
  • 可持续性
  • 多中心性
  • 可变性

带型城市发展的局限

  带形城市的缺点:纵向延伸导致市政设施的开支加大;公共服务设施系统的拉长和分散,导致建设耗资大和低效使用;布局形态容易呆板;忽视了商业经济和市场利益等方面的因素;居民心里缺少中心感,城市内聚力薄弱等。

  • 分散发展忽视了商业经济和市场利益;
  • 居民心里缺少中心感,城市内聚力薄弱;
  • 形态骨架难于构建且耗资较大;
本条目对我有帮助21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认为本条目还有待完善,需要补充新内容或修改错误内容,请编辑条目投诉举报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刘维燎,Llyn,赵先生.

评论(共0条)

提示:评论内容为网友针对条目"带型城市"展开的讨论,与本站观点立场无关。

发表评论请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有关规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