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剩餘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市場剩餘(Market Surplus)
目錄 |
市場剩餘是指一個公司或者整個社會生產的產品超過個人消費或社會消費的總需求量。這些剩餘品可以銷售給其他人或其他一些國家。[1]
價格規制對市場剩餘的影響[2]
1.最高限價的影響
我們知道,當政府對某種商品實行最高限價的時候,該市場中將出現供不應求的現象。如圖所示,市場均衡點在E點,市場均衡價格應為Pe,均衡交易量應為Qe。但政府實行最高限價Pmax,儘管市場需求為Q2,但生產者只願意供給Q1數量的商品,因此市場短缺的數量為Q2 − Q1。市場實際發生的交易量為Q1。
那麼,最高限價對消費者剩餘和生產者剩餘產生怎樣的影響呢?為簡便起見,在圖中,我們直接用字母來標示各個區域的面積。
可以看到,與市場均衡情況相比,消費者剩餘增加了面積A,但減少了面積B。實際上,對能夠購買到這種商品的消費者來說,他們的剩餘是增加的,因為他們能夠以更低的價格買到這種商品;但時那些本來會購買現在卻無法買到這種商品的消費者來說,他們承受廠剩餘的損失。總之,消費者剩餘的變化為
類似地可以分析生產者剩餘的變化。那些繼續生產的生產者現在只能以較低的價格出售他們的商品,因此他們的剩餘損失了面積A;此外,那些退出該行業的生產者則失去了剩餘,面積為C。總之,就生產者總體來說,剩餘的變化為
綜合起來,市場剩餘發生了兩部分的變化:一部分是剩餘的轉移,面積A的剩餘從生產者那裡轉移到了消費者那裡;另一部分是剩餘的減少,即面積B和麵積C。現在我們可以更清楚地看到,最高限價的實施保護了消費者的利益,也正因為如此,最高限價的政策通常在基本生活用品領域里採用。但同時也要看到,這一政策也會造成市場剩餘的凈損失。B+C是市場剩餘的凈損失,也可以叫作社會福利的凈損失。
2.最低限價的影響
如果政府對市場實行最低限價,市場中將出現供過於求的現象。如圖所示,當最低限價實施時,價格從均衡價格Pe上升到Pmin,市場交易量由Qe減少到Q1,供過於求的數量為Q2 − Q1。
可以看到,在最低限價的情況下,與市場均衡情況相比,消費者剩餘減少了面積A,還減少了面積B。對購買這種商品的消費者來說,他們的剩餘減少了,因為他們必須支付更高的價格;對那些本來會購買現在因價格太高而不再購買的消費者來說,他們承受了剩餘的凈損失。因此,消費者剩餘的變化為:
類似地,生產者剩餘的變化為:
因為,那些繼續生產的生產者現在能夠以更高的價格出售他們的商品,因此他們獲得面積為A的增加的剩餘;當然,那些退出該行業的生產者則失去了剩餘,面積為C。
現在,市場剩餘也發生了兩部分的變化:一部分是剩餘的轉移,面積A的剩餘從消費者那裡轉移到了生產者那裡,這一轉移方向與最高限價的情況相反;另一部分是剩餘的減少,即面積B和麵積C,這與最高限價的情況則是完全一致的。顯然,最高限價的實施保護了消費者的利益,而最低限價的實施則保護了生產者的利益。在實行最低工資這一案例中,實際上是保護了勞動市場的供給者即勞動者的利益。但同樣地,這一政策仍造成市場剩餘或社會福利的凈損失B+C。
【例】農產品的價格支持。農產品的價格支持政策並不等同於最低限價。實際上,在美國,政府對農產品採取價格支持的政策,一方面,在農產品市場上實行最低限價,與此同時,還花錢將市場上所有的過剩農產品買下。因此,在勞動市場上實行最低工資,可能造成勞動者的過剩供給,即失業,但在農產品市場上,生產者仍然可以按其供給曲線生產他們想要生產的數量,因為過剩部分全部由政府收購。
利用下圖,我們可以分析價格支持政策的福利效果。
當市場上實行支持價格Ps時,消費者將只購買Q1數量的農產品,市場上的過剩農產品數量為Q2 − Q1,這些農產品將由政府收購。
與最低限價類似地,在這種情況下,消費者剩餘的變化為:
但現在生產者可以生產並銷售Q2數量的農產品,與市場均衡狀態相比,生產者剩餘的變化為
同時,現在還存在一項政府支出,或者說是政府為實施這項政策的成本,這項支出記為G,則有
G = (Q2 − Q1)Pa
因此,價格支持政策的福利效果為:
一些經濟學家認為,由於政府支出是由稅收來支付的,而稅收最終將轉嫁給消費者,因此總體來說,這一政策造成社會福利的凈損失。從政策效果來說,它保護了農產品生產者的利益。在美國,這被認為有政治上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