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5,825个条目

差異心理學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什麼是差異心理學

  《心理學百科辭書》指出“差異心理學研究個體差異的性質和根源”,個體差異是指“通過行為表現出來的遵循常態分配的個體變數”。這樣就把個體的一切差異都包括進去了。《心理學辭典》指出“差異心理學研究個體心理差異,個體心理差異是指人們彼此區別的心理過程、心理狀態和個性心理特征的特點;它們是差異心理學研究的對象”。

差異心理學的發展歷史[1]

  (一)差異心理學在西方的發生和發展

  差異心理學的興起還得從歷史上的一個“公案”說起。1796年,英國格林威治天文臺的皇家天文學家N·馬斯基林因為助手金內布魯克觀察星體通過的時間比自己遲0.8秒,認為他“師心無用,不依法行事”而將他辭退。此事在20年後受到德國天文學家伯塞爾的註意。他調查了觀察星體的數據,認為當時的“視聽法”很難避免觀察誤差,並於1820年進行了實驗(可以說是差異心理學的第一個科學實驗)。他約了天文學家韋爾伯進行觀察星體實驗,連續觀察5個晚上,兩人相差1.04秒,從而證明差異是存在的,得出所謂的人差方程:B-A=差異。並認為人差是個變數。後來由於實驗,差異數據的增多和豐富,人們就開始揭示人差的原因。當時解釋人差的原因的學說有視網膜說、感覺說、心理說等,這可以說是對人差原因即個體差異最早的解釋。

  社會經濟的發展,促進了差異心理學的發展,英國是差異心理學發展的發源地。

  高爾頓(galton)和英國的差異心理學。

  心理學史專家G·墨菲認為,在高爾頓以前,心理學都沒有研究過個別差異,是個盲點。優生學創始人、英國生物學家和心理學家弗蘭西斯·高爾頓爵士於1869年出版了《遺傳的天才》一書,提出人的能力是由遺傳而來,並設想人的能力的分佈是常態的,其差異是可以測量的。他在遺傳調查的過程中,認識到有必要測量那些有親緣關係和沒有親緣關係的人們的特性,以確定其相似程度。高爾頓設計製造了一些測量差異的儀器,在1884年的國際博覽會上展出過。這些儀器可以測量人的某些身體素質和視聽覺的敏銳性、肌肉力量、反應時以及其他一些簡單的感覺、運動功能。高爾頓還是應用等級評定量表、問卷法以及自由聯想法的先驅。他還將統計方法應用於個別差異資料的分析,不但擴充了古特萊特(Guetelet)的百分位法,還創造了一種粗淺的計算相關係數的方法。高爾頓深受17世紀英國教育家洛克“一切知識來自感官”的觀點的影響,企圖由各種感覺辨別的測量結果,以推估個人智力的高低。

  卡特爾和美國的差異心理學。

  在心理測驗的發展史上,美國心理學家J·M·卡特爾占據了一個特別的位置。卡特爾早年留學於德國,從師馮特。他將新興的實驗心理學與剛剛興起的測驗運動結合起來,不顧先生的反對,完成了題為《反應時的個別差異》的博士論文。1888年,在劍橋大學任教期間,與高爾頓過從甚密,深受其影響。回美後,執賓夕法尼亞大學之教鞭,合馮、高二氏之學,以各種心理測驗來研究個別差異。他在自己的實驗室內編製測定50個項目,包括測量肌肉力量、運動速度、痛感受性、視聽敏度、重量辨別力、反應時、記憶力以及類似的一些項目。他於1890年發表的《心理測驗和測量》一文,描述了這些測驗。這篇論文首創“心理測驗”這個術語。在此文中,卡特爾說:“心理學若不立足於實驗與測量上,決不能夠有自然科學之精確。”又說:“心理測驗若有一普遍的標準,則其科學的與實際的價值一定可增加不少。”

  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美國經濟得到了迅速發展,社會分工日益精細,因而有了專才訓練與職業指導的需要,這也是促使測驗發展的重要因素。特別是後來各種特殊能力傾向測驗,更是應實踐的需要而產生的。

  斯騰和德國的差異心理學。

  斯騰(W·stern)曾從事兒童心理學教育心理學的研究,於1911年發表了《差異心理學》專著,這是第一本差異心理學的專著。據此,有人認為,差異心理學作為心理學的一個分支應該從此算起。

  斯騰認為人的差異分為三類,即現象(Phenomala)、動作(Acts)和傾向(Dispositions),差異心理學就是研究這三類差異的(1)個體和群體心理差異的本質和範圍。(2)哪些因素影響個別差異。(3)觀察個別差異的特殊表現和其鑒別等問題。關於差異形成的原因,斯騰提出“輻合說”,即個別差異是由環境和遺傳所造成的。

  斯騰及德國差異心理學的研究推動了心理學在工業方面的運用。

  比奈與法國的差異心理學。

  著名學者波林(E·G·Boring)指出,在測驗領域中,“19世紀80年代是高爾頓的年代,90年代是卡特爾的年代,而20世紀的前10年代則是比奈的10年”。

  比奈(A·Binet),1857年生於法國尼斯市,1895年與亨利聯名發表文章,批評當時流行的測驗太偏重於感覺,過於集中在測量簡單的、特定的技能方面。他們認為測量比較複雜的功能,不必苛求其精確度,因為這些功能的個別差異是較大的。他提出心理測量的根本原理在於將個人的行為與他人比較以歸類,這是近代測驗理論的基本思想。比奈決心將心理測驗的理論研究變為實際的應用,不顧眾人的反對,極力主張用測驗法去辨別有心理缺陷的兒童。經過細心研究,於1905年與其助手(T·Simon)在《心理學年報》上發表一篇論文,題為《診斷異常兒童智力的新方法》,在這篇文章里介紹的就是第一個智力量表——比西量表。

  (二)差異心理學在前蘇聯的發展

  十月革命後,蘇聯的心理學的一些分支學科如勞動心理學審判心理學、病理心理學等有了一定的發展,但差異心理學發展緩慢。1959年蘇聯召開第一屆心理學年會,會上提交論文230篇,沒有一篇是差異心理學的。究其原因有如下幾個:一是十月革命後,蘇聯心理學界忙於批判舊的心理學,建立馬克思主義的心理學。二是受到理論上的影響,當時科爾尼德夫因積極地批判切爾潘諾夫(心理學權威)而非常出名,但他根本將個體差異排除在心理學之外。三是30年代的大批判的影響,1927——1928年間形成的心理技術學就受到批判,而在1936、1935年批判兒童學的同時,徹底否定了心理技術學。四是當時的一些教育界權威如馬卡軻輸就輕視心理學。把它看成是唯心主義的。直到60年代,蘇聯心理學界才進行了馬克思主義心理測驗的研究,70年代出現了心理診斷學。它的依據是辯證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它不僅對個別差異進行測定,而且還解釋個別差異的原因。蘇聯心理學界大量、全面地介紹西方心理學(包括差異心理學)的情況,並且進行分析,在發展差異心理學應用於實際的同時,重視理論上的探討,這樣使得應用於實際更加科學。

  (三)差異心理學在中國的發展

  清朝末年,心理學由西方傳入中國。1914年有人在廣東測驗了500名兒童的記憶和比喻理解。1920年,北京高等師範院校和南京高等師範學校建立了我國最早的兩所心理實驗室。廖世承和陳鶴琴在南京高師開設測驗課,並用心理測驗試測投考該校的學生,這便是我國正式開始的科學心理實驗。1912年,他倆正式出版了《智力測驗法》一書。1922年,比奈量表由費培傑譯成中文,併在江浙兩省的一些小學中進行過測驗。1924年,陸志韋先生髮表了《訂正比奈西蒙智力測驗說明書》,30年代又與吳天敏再次做了修訂。1931年,中國測驗學會成立。1932年,《測驗》雜誌創刊。據不完全統計,到抗日戰爭前後,我國心理學工作者制定或改編出合乎標準的智力測驗和人格測驗約20種,教育測驗50多種,解放前共出版心理與教育測驗方面的書籍二十多種。

  1979年,林傳鼎、張厚粲等參考國外資料編製了少年兒童學習能力測驗。同年,中國心理學會在天津開會時,醫學心理學專業委員會成立了心理測驗協助組,建議由湖南醫學院龔耀先主持修訂韋氏成人智力量表。1980年初,北京師大心理系首次開設心理測量課。同時決定由林傳鼎、張厚粲主持修訂韋氏兒童智力量表,吳天敏主持修訂比奈量表,我國還修訂了明尼蘇達多相個性調查表、艾森克人格問卷,同時還編製了一些測驗,如記憶測驗、氣質測驗等。在組織上成立了一些機構,1984年12月中國心理學會在北京召開學術年會,由林傳鼎教授擔任主任。1985年4月遼寧省鞍山市成立了心理測量科學研究所,由東文博教授任名譽主任,目前差異心理學的研究正廣泛地開展起來。

參考文獻

  1. 差異心理學發展歷史及對我們研究的啟示(J).高校教育管理.1997,1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2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Mis铭,刘维燎,Tracy.

評論(共0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差異心理學"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