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47个条目

失業回滯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什麼是失業回滯

  失業回滯是指在經濟周期不同階段產出波動對就業具有非對稱影響:在衰退階段,產出下降會以較大的力度傳導到就業市場,引發嚴重的失業問題;但在經濟回覆階段,產出回升不一定會立即帶動就業回升,不僅傳導時滯更長,力度較之於衰退周期也要弱很多。所以一旦經濟回落,它所引發的失業問題很難在經濟回升階段得到徹底鏟除,類似於物理學的磁滯現象,失業率衝擊信號具有永久的記憶功能,由此導致自然失業率具有長期向上漂移的趨勢。

失業回滯的理論淵源[1]

  傳統經濟學認為.經濟變數之間是一一對應的,再加上市場經濟看不見的手”的調節作用.因而具有回歸能力.一個短暫的外部;中擊只能給經濟帶來短暫效應,而等衝擊消失後.經濟系統總是又能回覆到初始的均衡狀態。例如:我們都很熟悉的需求與價格之間的變化關係.當價格受到外部因素影響上升時.消費者的相對可購買能力變弱.需求便會下降而當價格下降時,則需求上升。然而日常經濟活動中.我們發現事實卻並非如此,一些重要的經濟學變數之間的關係並不是一一簡單對應的.這些變數的大小既取決於其他變數的影響,又取決於這些變數本身的運動方向和初始狀態。

  菲利普斯曲線所描述的是失業率與通貨膨脹率之間的反向替代關係,即較高的通貨膨脹率與較低的失業率相聯繫.而較低的通貨膨脹率與較高的失業率相聯繫,在短期內是符合這個變化關係的,但在長期內就可能不是一一對應的。當一國政府在經濟過熱時期試圖運用緊縮性經濟政策去降低通貨膨脹率時.失業率會按照菲利普曲線的方向上升,而當失業率一旦上去了,就不會再沿著菲利普斯曲線向相反的方向運動.即使通貨膨脹率明顯上升了,失業率也不會下降。這有悖於菲利普斯曲線所反映出的運動規律,也就是說菲利普斯曲線關係只在單方向上成立。而這種經濟變數之間非一一對應的關係,就是回滯現象。

  回滯現象的特征是因變數由於自變數的影響而發生變化,但當自變數的衝擊消失後.因變數卻不會返回初始狀態。也就是說自變數的一個短暫的;中擊會對因變數產生永久性的影響。而在剛剛所舉的菲利普斯曲線例子中.一次旨在遏止通貨膨脹的短暫人為經濟衰退.卻會永久的提高了失業率,這也就是勞動力市場上的回滯性,簡稱失業回滯。

  按照凱恩斯的理論.失業和通貨膨脹是不可能同時發生的,規模的失業也是不可能發生的。但2O世紀7O年代以後,西方世界普遍出現了滯脹的局面。2O世紀8O年代初.石油輸出國組織發動的第二次石油衝擊使許多工業化國家的經濟陷入衰退,通貨膨脹率上升,與此同時.英國政府使用緊縮政策來控制高通貨膨脹率,結果正如菲利普斯曲線所描述的那樣,雖然通貨膨脹有所控制.但失業率卻大幅上升。但到了2O世紀8O年代中期,當英國政府再使用各種經濟政策去刺激經濟複蘇時.卻只使得通貨膨脹率上升.而失業率卻沒有下降,這時菲利普曲線所描述的一一對應的關係已不符存在。

失業回滯的原因分析[1]

  由於失業回滯現象的存在與否直接影響到一個國家的巨集觀經濟政策的運用.如果政府使用財政政策或貨幣政策來控制通貨膨脹就有可能引髮長期性的高失業率.因而分析這一現象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

  我們發現,在整個20世紀70年代.歐洲共同體的失業率要低於美國,但20世紀70年代的二次石油危機導致了通貨膨脹率的上升.政府為了治理通貨膨脹均實施了緊縮性貨幣政策.結果是失業率的不斷上升,20世紀70年代中葉起這兩大經濟體的失業率都超過5%。進入20世紀80年代以來,通貨膨脹得到了很好的控制.美國的失業率呈現下降趨勢,並逐漸維持在一個相對穩定的範圍內.而西歐各國的失業情況卻相反,20世紀80年代除了少數年份曾略有回落外.一直居高不下,進入20世紀90年代以來.更是不斷上升,不少國家都跨過了10%的界限,進而維持在一個很高的失業水平上,並且至今沒有下降的趨勢。

  美國和西歐國家同為世界發達經濟體,根據西方經濟理論中的自然失業假定,美國近年的失業率幾乎處於充分就業水平,而西歐國家卻一直都保持著較高的失業率。這其中的原因到底是什麼.以及對於我國這樣一個正處於轉型期,失業問題同樣嚴峻的發展中國家來說,又會有怎樣的啟示呢7這將是本文所要重點探尋的問題。

  1986年,布蘭查德和薩默斯在《回滯和歐洲的失業問題》一文中歸納了失業回滯的三個傳導機制:物質資本,人力資本和內部人——外部人理論。

  1.物質資本的積累

  在經濟蕭條期間,高失業率伴隨的是物質資本積累的減少.企業會減少投資.儘量降低成本.從而造成資本存量的永久性減少,資本存量的減少也導致了勞動生產率的下降,對勞動市場形成衝擊。由於企業對勞動的需求取決於勞動的邊際產量,儘管經濟已經恢復,但由於資本存量的永久性減少,勞動的邊際產量下降,企業對勞動的需求也會出現永久性減少.從而導致失業率的持續高漲.自然失業率也由此上升。

  2.人力資本的積累

  勞動者在失業期間將會失去通過勞動而維持和提高自身技能的機會.尤其是長期失業的勞動者,其技能的萎縮與勞動市場的無效供給是混合在一起的,因此對於廠商來說.寧願雇佣那些長期處於工作狀態的工人.而不願雇佣失業工人。另一方面.在一個高失業率的經濟環境中.一些有能力的失業工人很難通過獲得工作或提升來顯示其才能,這樣廠商就會因為無法挑選所需要的工人而減少其雇佣量,於是在勞動力市場上勞動總需求就會減少。可見.高的實際失業率導致了人力資本積累的減少,從而使得勞動市場上充斥無效的供給和“惰性”的需求.最終引起自然失業率的上升。

  3.內部人——外部人模型

  內部人是指已經就業的工人.而外部人是指沒有工作的失業者。這一模型說明工資行為和失業之間的聯繫:內部人和外部人擁有不同的就業機會,內部人受工會組織力量的保護.在工資決定上有著較強的談判能力.因而具有就業優勢。廠商會能夠富有成效地與在職工人進行協商.與失業者卻不然。內部人的工作受到勞動轉換成本的保護,在工資決定上有著討價還價的能力.具有較強的就業優勢和地位。儘管外部人願意接受比內部人低的工資,但由於轉換成本較大,減少工資的所得不足以彌補成本,廠商就不願意雇佣低工資的外部人,而寧願繼續雇佣內部人。內部人維護自己的權益無可厚非,但卻在某些程度上導致了失業率的持高不下。在西歐許多國家中.有5O%以上的勞動者均參加了工會組織而這一比例在美國則不到15%。由於工會的力量.工資只能增加不能下降其結果就是固化了內部人與外部人之間的地位.也使得失業率一旦上去就不會再下降了。

  4.除了以上三個傳導機制的作用外.另一個我們所不能忽略的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政府慷慨的社會福利制度

  西歐國家福利制度覆蓋面寬享受的人數多且缺乏靈活性工人缺乏勞動的欲望自願失業率自然較高。在失業保險方面更是如此。據經合組織的估算.反映失業者受保護的替代率.美國為17%而英國為31%法國高達83%另一方面美國為失業工人提供的失業救濟金只有26個星期而西歐國家提供的失業救濟金經常持續時間長達3年(有的時間更長)這也表明西歐國家失業受保護的程度更高。可以說西歐國家較高的社會福利水平.在保護低收入階層和維護低收入階層利益、穩定社會秩序等方面具有一定的積極作用但不可否認這種福利制度在另一方面對經濟持續發展的動力具有較大的抑制效應。這是因為:高福利水平必然抬高在業工人的工資推動產品成本的上揚.使得企業總是千方百計的少去雇佣工人同時過高的福利水平使得某些潛在工人失業比就業時過的還好.更影響到失業者對謀求再就業的興趣和在業者的工作積極性從而也導致長期失業的人數居高不下。

參考文獻

  1. 1.0 1.1 蘇娜.西歐失業回滯現象的探究及啟示[J].商場現代化.2007,03S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4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Mis铭,刘维燎.

評論(共0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失業回滯"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官方社群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