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礎護理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
什麼是基礎護理[1]
基礎護理是指以患者為中心,針對患者的生理、心理、社會、精神及文化等各個層面的健康問題,運用護理學的基本理論、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術,採取科學有效的護理對策,滿足患者的需要,使其儘可能恢復到最佳健康狀態的護理,它是各專科護理的基礎。
基礎護理的特點[2]
基礎護理主要包括帶有共性的生活護理、精神護理和技術操作,此外,還要填寫一些有關患者情況的各種護理表格。基礎護理學是護理學的一門基礎科學,它包括護理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它是各專科護理的基礎與保障。基礎護理的宗旨是為病人創造一個接受治療的最佳身心狀態。其特點表現為如下方面:
1.基礎護理工作的經常性
基礎護理是給不同科別的各種患者提供安全和適合於治療及康復的環境,提供基本的個人衛生護理,解除疼痛、不適和避免傷害,保證足夠睡眠,維護合理的營養與正常的排泄,輔助檢查和採集標本,給予心理護理和咨詢,執行藥物及其它治療,觀察病情,監測生命體徵及做好各種護理記錄等。可見,基礎護理的各項工作都帶有經常性,可以用常規或制度的形式固定下來。
2.基礎護理工作的協調性
基礎護理在為患者提供醫療、休養環境的同時,還承擔著為基本的診斷醫療工作提供必要的物質條件和技術協作的任務。如醫生需要使用的一般器械、敷料、儀器設備等,大都由護理人員請領、保管、消毒備用。醫療計劃與醫囑的落實,有的是醫生操作護士配合,但大多數則是護士單獨執行,醫護彼此間必須相互配合,協調一致,彼此監督方能完成醫療任務。另外,基礎護理還對護際間、護患間、護士與各合作科室間的關係起著協調作用。
3.基礎護理工作的科學性
基礎護理工作的內容既平凡、瑣碎,又有很強的科學性。因為人在患病的過程中,由於不同的致病因素和疾病本身的特性,使病體的功能活動、生化代謝、形態結構等方面都可能發生某種程度的變化,這些變化又可導致生理需要和生活上的變化。因此,在護理上特別要求護士必須運用所學醫學理論和護理學知識來精心護理病人,以滿足患者生理上、心理上的需要,起到護士應起的作用,保證病人生命或使病人早日康復。
基礎護理的作用[3]
基礎護理是臨床護理工作的重要內容,患者從入院到出院都離不開基礎護理。因此,要高度重視基礎護理,提高基礎護理在臨床治療和護理中重要性的認識。
1.搞好基礎護理是患者病情的需要
護理工作的對象是因健康失衡而喪失了某種能力的患者,他們因生理功能或心理狀態的改變而導致個人的力量、意志或知識的不足而需要護士提供幫助,如翻身、氧氣吸入、協助進食或鼻飼。對產生心理障礙的患者更需要護士密切觀察,隨時測量體溫、脈搏、呼吸、血壓的變化等,這些護理活動都是根據患者的需要而實施的。
2.搞好基礎護理是疾病治療的需要
俗話說,“三分治療,七分護理”。在患者接受治療的過程中,必須輔以許多相關的護理措施,如生命體徵的測量、各種標本的採集、選取恰當的卧床、保證足夠的營養等。這些護理措施質量的好壞直接影響著治療效果。因此,基礎護理也是治療的一個組成部分。基礎護理是一門既有科學知識又具有操作性的技能。護士必須將知識、智慧、技術技能結合併用才能完成高質量的護理。
3.搞好基礎護理是維護形象的需要
患者對護士有著自己的希望、目標、需要和價值觀。在患者心目中,護士形象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護士完成基礎護理的質量。一般說來,技術熟練、語言親切、不怕麻煩、能夠無微不至地在生活上照顧、耐心解答患者問題的,才是值得信賴的護士。而基礎操作、生活護理、心理護理都屬於基礎護理範疇。當一名護士完成諸如剪指甲、沖洗外陰等患者及患者家屬想不到的或不願做的小事時,患者即使嘴上不說,心理也會感到護士不是親人勝似親人。這位護士的形象便會立於患者的心中。
4.搞好基礎護理是職業道德的需要
基礎護理質量可以反應護士的職業道德。基礎護理是治療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護理人員要把直接影響醫療質量、關係到患者安危和康復的工作完成好。在新形勢下,要認真學習新知識、接受新觀念、研究新技術、鑽研新課題,不斷提高護理水平,從而盡到一個護士應盡的責任。
- ↑ 李小寒,尚少梅.基礎護理學(第4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6
- ↑ 第七章 護理倫理.醫學倫理學.廣州醫科大學精品課程
- ↑ 焦艷文,車瑛,杜黎明.淺談基礎護理的作用[J].中國民康醫學,200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