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有資產增值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
什麼是國有資產增值[1]
國有資產增值是指在國有資產營運過程中,通過優化國有資產配置,提高國有資產使用效益,不斷提供新的積累,推動國有資產擴大再生產。
國有資產增值的意義[2]
①首先要保證國有資產保值;
③要抓好國有資產收益分配工作,防止國有資產收益被非法侵吞或占用;
國有資產增值的考核指標[2]
國有固定資金增長率= | 考核期企業歸還基建和專項借款的利潤額+考核期企業留用的專用基金(不含折舊)購建的固定資產額 |
× 100% |
考核期初固定資金基數 |
流動資金增長率= | 考核期企業用留利補充增加數 |
× 100% |
考核期初流動基金基數 |
一般說,固定基金增長率不應低於生產增長水平.流動基金增長率在l0左右。
國有資產保值與國有資產增值的聯繫[1]
國有資產保值與國有資產增值又是兩個相關的概念,二者共存於社會主義再生產過程之中。社會主義再生產過程,既;是一定種類,一定數量產品和勞務的產出過程,同時又是由國家投入營運的各項國有資產的耗費過程。從維持簡單再生產的最低限度出發,客觀上需要對以往再生產過程中耗費的國有資產進行足額補償,保證國有資產能夠按照原有規模不斷更新,重覆投入營運,這便是國有資產的保值。此外,按照社會主義再生產過程的內在邏輯,再生產規模要不斷地擴大,社會產品和勞務產出總量要不斷地遞增,與之相適應,就需要有不斷追加的國有資產投入營運。因此,營運中的各項國有資產,不僅要在再生產過程中實現自我保值,而且要實現自我增值,即在進行了必要的補償之餘,還能提供一定程度的積累。沒有這種積累,便不可能有國有資產的擴大再生產,整個社會主義擴大再生產也將失去必需的物質技術基礎。而這種積累的實現本身,就是國有資產的增值。
無論是國有資產保值還是國有資產增值,都需要有確定的衡量尺度。在商品經濟條件下,各項國有資產同其他商品一樣,既是一定量的價值,又是一定量的使用價值,是價值和使用價值的統一。因此,衡量國有資產保值和國有資產增值的尺度,便也相應取得了二重形態,即區分為價值尺度和實物尺度兩種形態。就國有資產保值來說,國家預付在再生產過程中的國有資產價值能否足額補償,是衡量國有資產保值的價值尺度;再生產過程中營運的國有資產規模不變的生產能力能否全面重置,是衡量國有資產保值的實物尺度。就國有資產增值來說,則要以預付國有資產價值經過一個再生產過程之後能否有一個增值額存在,作為衡量國有資產增值的價值尺度,是以國有資產的規模能否擴大,國有資產的數量能否增加、國有資產的技術水平能否提高,概括地講,國有資產的綜合生產能力能否增長,來作為衡量國有資產增值的實物尺度。總而言之,在對國有資產保值和國有資產增值狀況進行評價時,必須同時註意價值尺度衡量和實物尺度衡量兩個方面,堅持二者的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