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分類體系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
商品分類體系的概念[1]
商品分類體系是指根據特定的分類目的,通過商品分類、賦予商品代碼和編製商品目錄等工作後,所形成的相互聯繫、相互制約的商品品種的集合,也可以說成是詳細的商品目錄。建立科學實用的商品分類體系,是進行商品分類的最終目的。在商品生產、流通、貿易統計和信息交流中,都是依據具體的商品分類體系來進行的。不同的目的和要求,將會形成不同的商品分類體系。
建立商品分類體系的基本原則[2]
要使商品分類體系滿足科學研究和生產實踐的需要,就必須遵循以下一些基本原則。
(1)科學性原則
必須明確要分類的商品所包括的範圍,這樣進行的商品分類才能符合客觀實際;同時商品的命名要統一、科學、準確;分類層次的劃分要客觀、合理,關鍵在於選擇的分類依據應該是分類對象最穩定的本質特征或屬性,這樣才能經得起時間的考驗。
(2)系統性原則
將待分類對象按規定的歸類原則選擇合適的分類標誌進行分類,形成一個由若幹個相互聯繫、相互制約的子系統構成的大系統。每個分類對象在這個序列中都占有一個位置,並反映出它們彼此之間既有聯繫又有區別的關係。
(3)可擴性原則
商品分類要充分考慮到科技進步、新產品不斷涌現的現實情況,在設置商品分類體系時,要留出足夠的空位來安置新商品,從而使商品分類體系具有可擴性。
(4)兼容性原則
兼容性是指相關的各個分類體系之間應具有良好的對應與轉換關係。建立新的分類體系時,要儘可能與原有的分類體系保持一定的連續性,使相應的分類體系之間相互銜接和協調,同時要考慮與國際統一的分類體系對應和協調,以利於推廣使用、溝通和交流。
(5)實用性原則
商品分類要有利於從商品生產、銷售、經營習慣出發,最大限度地滿足消費者的需要,並保持商品在分類上的科學性。
主要的商品分類體系[3]
- 1.基本分類體系
這種分類體系基本上是指馬克思關於社會總產品的分類方法,是按商品的使用價值進行抽象分類,即將商品劃分為兩類:消費資料(生活資料)商品和生產資料商品。如下圖所示。當然,這種劃分是相對的,有的商品既是生產資料,又是消費資料。如大豆如果作為種子進行生產,則屬於生產資料;如果用於食用,則屬於消費資料。
- 2.應用分類體系
應用分類體系以商品的某些共性為依據進行分類,是一種實用性很強的分類體系。例如,按原料來源分類,按加工程度分類,按行業分類,按經濟用途分類,按產地分類,按需求性質分類,按商品銷售狀況分類,按供應方式分類,按使用期限分類,按質量分類等。如下圖所示。
應用分類體系所採用的標誌稱為“局部標誌”,只用於某些商品或只對某些商品的分類有效。但應用分類體系可以適用於不同分類目的的需要,因而實用價值較高。
- 3.貿易分類體系
貿易分類是為了滿足貿易工作的需要而進行的商品分類。在商品分類中,貿易分類應用得比較廣泛。它的主要目的是便於貿易部門進行業務活動和消費者選購商品,以保證商品流通的正常進行,並有助於研究商品在流通領域中出現的問題,以提高經營水平。
世界各國間的貿易活動和各國在海關管理、征收關稅、市場以及關稅研究、貿易經濟、貿易管理、商情研究、進出口業務及貿易政策制度等方面都需要有一個統一的國際貿易商品分類體系。目前,由有關國際組織主持編製、發佈和實施,具有相當高的科學性和完整性,在國際上被公認並廣泛採用的國際商品分類體系有如下三個。
(1)海關合作理事會分類目錄(簡稱CCCN)。此分類目錄在1959年正式實施,在1965年、1972年、1978年分別進行了三次系統修訂,主要適用於海關稅則的商品分類。目前有150多個國家和地區採用此分類體系編製本國的海關稅則。海關合作理事會分類目錄的分類原則:按商品的原材料,結合加工程度和用途及工業部門來劃分商品目錄。據此,分類體系將國際貿易商品劃分為21類、99章、1011稅目,每一項稅目下又分成若幹條子目。該分類體系採用4位數編碼。
(2)國際貿易標準分類(簡稱SITC)。國際貿易標準分類由聯合國於1950年制定,於1951年獲國際會議通過,於1960年和1975年進行了兩次修訂。它主要是為了便於統計世界經濟狀況、促進國際貿易和使海關手續合理化。聯合國也據此編製國際貿易統計資料,以便對國際貿易進行系統研究。
國際貿易標準分類把所有國際貿易商品劃分為10類、63章、233組、786分組,分組以下又細分為若幹個子目。該分類體系採用4位數編碼。
(3)商品分類和編碼協調製度(簡稱HS)。商品分類和編碼協調製度是在海關合作理事會分類目錄和國際貿易標準分類實施經驗的基礎上,參照國際其他稅則、統計、交通等分類協調製度,由海關合作理事會主持,經60多個國家和多個國際組織多年研究後編製,於1983年以國際公約的形式通過,並自1981年1月1日起在國際上開始實施。它是最新的、系統的和多用途的國際貿易商品統一分類體系,被世界各國廣泛採用。
商品分類和編碼協調製度將所有國際貿易商品分為21類、99章、1241節、5019目,其中第77章留空以增補新商品,第98章、第99章留空供各締約國專用。該分類體系採用6位數編碼。
- 4.國家標準分類體系
國家標準分類體系是為適應現代化經濟管理的需要,以國家標準形式對商品進行科學、系統的分類編碼所建立的商品分類體系。1987年我國頒佈了國家標準GB7635-87《全國工農業產品(商品、物資)分類與代碼》,這是全國各部門、各地區必須一致遵守的商品分類與商品編碼準則。該體系把我國生產的全部工農業產品、商品、物資劃分為99個大類、1000多個中類、7000多個小類,總計36萬多個品種。
商品分類體系建立的方法[3]
商品分類時通常採用的基本方法有線分類法和面分類法兩種,在使用時應根據管理上的具體需要進行選擇。由於商品複雜多樣,在實踐中通常採用以線分類法為主、面分類法為輔的有機結合分類方法。
- 1.線分類法
線分類法也稱層級分類法,是將確定的商品集合總體按照一定的分類標誌,逐次分成相應的若幹個層級類目,併排列成一個有層次的、逐級展開的分類體系。其一般表現形式為大類、中類、小類、細類等,將分類對象一層層地進行具體劃分,各層級所選用的分類標誌不同,各個類目之間構成併列或隸屬關係。
線分類法屬傳統的分類方法,使用範圍最廣泛,在國際貿易和我國商品流通領域中,許多商品分類均採用線分類法。例如,紡織纖維常按線分類法進行分類,如下表所示。
- 紡織纖維按線分類法分類表
大類 | 中類 | 小類 | 細類 |
---|---|---|---|
紡織纖維 | 天然纖維 | 植物纖維 | 棉花、麻類等 |
動物纖維 | 羊毛、蠶絲等化學纖維 | ||
化學纖維 | 人造纖維 | 枯膠纖維、醋酸纖維等 | |
合成纖維 | 錦綸、滌綸、腈綸、維綸、丙綸等 |
由一個類目直接劃分出來的下一級各類目之間存在著併列關係,不重覆,不交叉。線上分類體系中,一個類目相對於由它直接劃分出來的下一級的類目而言,稱為上位類,也叫母項;由上位類直接劃分出來的下一層級類目,相對於上位類而言,稱為下位類,也叫子項。上位類與下位類之間存在著隸屬關係,下位類從屬於上位類。
線分類法的主要優點是信息容量大,層次性好,邏輯性強,符合傳統的應用習慣,既對手工處理有好的適應性,又便於進行電腦處理。其最大缺點是結構柔性差。所以,採用線分類法編製商品分類目錄時,必須預先留有足夠的後備容量。
在選用線分類法時,一般應遵循下列原則:
(1)線上分類中,由某一上位類劃分出下位類類目的總範圍應與上位類類目範圍相同;
(2)當某一個上位類類目劃分成若幹個下位類類目時,應選擇一個劃分基準;
(3)同位類類目之間不交叉,不重覆,並只對應於一個上位類;
(4)分類要依層進行,不應有空層或加層。
- 2.面分類法
面分類法又稱平行分類法,是將分類的商品集合總體按不同的分類標誌劃分成相互之間沒有隸屬關係的各個分類集合(面),每個分類集合(面)中都包含了一組類目。將某個分類集合(面)中的一種類目與另一個分類集合(面)中的一個類目組配在一起,即形成一個新的複合類目。
例如,服裝的分類就是按照面分類法組配的,把服裝用的面料、式樣和款式分為三個互相之間沒有隸屬關係的“面”,每個“面”又分成若幹個類目,標出了不同範疇的獨立類目。使用時,將有關類目組配起來。便成為一個複合類目。例如純毛男式中山裝、中長纖維女式西裝等,如下表所示。
- 服裝按面分類法進行分類
服裝面料 | 式樣 | 款式 |
---|---|---|
純棉 | 男式 | 中山裝 |
純毛 | 西裝 | |
中長纖維 | 夾克 | |
毛滌 | 女式 | 連衣裙 |
絲綢 | 短裙 |
面分類法具有結構柔性好、對機器處理有良好的適應性等優點,但不能充分利用容量,組配的結構太複雜,不便於進行手工處理,常將面分類法作為線分類法的輔助。在選用面分類法時,應遵循以下幾個基本原則:
(1)根據需要選擇分類對象的本質屬性或特征作為分類對象的各個“面”;
(2)不同“面”的類目不應相互交叉,也不能重覆出現;
(3)每個“面”有嚴格的固定位置;
(4)“面”的選擇及位置的確定應根據實際需要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