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5,826个条目

唯GDP論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什麼是唯GDP論

  “唯GDP論”,即以GDP的統計數據作為考核政府政績最核心甚至是唯一的指標,忽視環境衛生,社會公平等無法計入GDP的促進國家發展的重要指標。“唯GDP論”導致了一系列的社會發展和城市問題。

  在中央屢次強調不簡單以GDP論英雄的背景下,中國多個省份已對市、縣(區)的考核進行了調整,據不完全統計,全國已有超過70個縣市明確取消了GDP考核。淡化GDP,重視民生成為政績考核的新導向。[1]

唯GDP論的主要問題

  影響社會發展

  GDP這根指揮棒往往成為考核政府政績最核心甚至是唯一的指標。但是GDP考核只能反映經濟發展總量,經濟發展與社會發展是否協調以及所導致的一系列社會問題,都無從體現如果地方政府總是把GDP放第一位,調結構、轉方式就永遠被放在次要地位。過分強調GDP,會使地方政府更加關註促進短期的經濟增長,而忽視長期的社會層面社會福利最大化的問題。

  增加城市壓力

  長期以來,GDP都是評價考核城市發展的重要指標,也是考核城市管理者工作成績的重要指標,唯GDP論”直接導致城市發展走上規模擴張之路。

  "唯GDP論"導致人、財、物等生產力要素不斷向城市集聚,導致城市規模越來越大,除了導致交通擁堵之外,房價高企、生活成本提高、空氣污染、無處不在的噪音、街區發展失衡等,特大城市還面臨著不同程度的人口膨脹、資源短缺、環境污染、生態惡化等“城市病”。人類活動強度均超過了環境承載能力,從而導致資源短缺、生態惡化等諸多“城市病”,離“宜居”越來越遠。

唯GDP的客觀評價

  盲目攀比、“唯GDP”是經濟誤區,但任由經濟下滑、完全不講GDP同樣是經濟誤區。不提倡“唯GDP”,並不意味著可以“去GDP”。如果看不到經濟發展帶來的好處、看不到改革發展穩定之間不可偏廢的有機聯繫,就會脫離國家發展的最大實際,甚至造成經濟政策的失誤。唯GDP論把發展簡單等同於增加生產總值,一味在增長率上進行攀比,以排名比高低,層層加碼,追求過快的速度,違背了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衍生出不少問題。資源過度開發、環境污染嚴重、經濟結構不合理等,都與此密切相關。對“唯GDP”說“不”,勢在必行。[2]

改變唯GDP論觀念

  淡化GDP主義

  實現從中等收入社會到高收入社會的轉型需要具有兩個條件,有效的政府和正確的發展戰略。很多亞洲國家的發展已經證明這一點。政府官員不能每天把GDP掛在嘴上,而要踏踏實實地去做體制改革,通過改革去追求發展經濟。

  向綠色GDP轉變

  綠色GDP是指在可持續發展理論的指導下,以綜合考慮經濟、自然資源、自然境和社會影響等各種因素的投入與產出測算為基礎,一國或某一地區在核算期內所有經濟活動所形成的最終成果。在十二五規劃以環保、民生的經濟發展理念下,綠色GDP無疑是今後的績效考核趨勢,是落實科學發展觀、發展低碳經濟、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應讓綠色GDP理念深入人心,降低GDP能耗,減少廢棄物排放,重視環境和資源成本,減少污染,提高環境質量,處理好人與自然的關係,實現可持續發展。

  提升GDP含金量

  當前,要提升實實在在、含金量高的GDP。GDP含金量高低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不是生產率提高帶來的GDP增長。投入產出比率越高,其含金量就越高。這裡有兩個重要的變數是勞動生產率全要素生產率,前者計算每單位勞動的產量,後者計算每單位總投入(一般包括資本和勞動)的產量。二是GDP增長最終歸屬要體現在社會總財富的增長,包括稅收和居民收入的增長,要體現在對就業的拉動力上。有計算得出GDP每增加1個百分點能夠平均拉動就業100萬人左右。

  樹立正確的政績觀

  不能簡單以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來論英雄,數字經濟不再只是幹部考核的重點,對待政府和官員的政績,必須用全面發展的眼光來看待,完善考核評估內容和規範,摒棄片面以經濟增長論英雄的政績觀。把城鄉人民群眾的實際收入增長、促進社會就業、社會保障體系建設、青少年的入學率等要素納入幹部政績考核體系,增加考核的硬指標。要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開拓創新;要堅持“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來、到群眾中去”的群眾路線;要尊重客觀規律,提高領導水平,立足當前,著眼長遠,積極進取、量力而行。

  建立可量化的考評體系

  改進幹部考核方法手段、建立新的政績評價標準。新的政績評價體系必須把民生改善、社會進步、生態效益等重要的考核內容,從抽象的概念變成一個個具體的可比對的客觀標準。只有這種量化的、可執行的評價標準,才能有效影響各級政府的施政行為,真正改變各級政府的政績觀。單位產值的能耗可以量化進入政績評價體系,大氣、水質、土壤污染程度可以量化,居民的幸福感也應該量化。新的政績評價指標應該涵蓋社會民生、環境保護的各個方面,以客觀、詳細指標指導地方政府改變執政理念,把社會公平可持續發展放在與GDP增長同等重要的位置上。[3]

相關條目

參考文獻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4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苏青荇,刘维燎.

評論(共0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唯GDP論"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