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瓦倫丁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
瓦倫丁投資過的公司:個人電腦革命的蘋果電腦、開創游戲機工業先河的Atari、最有名的資料庫公司Oracle、網路硬體巨人Cisco,網路傳奇Yahoo!瓦倫丁因此也享有"矽谷風險投資之父"的美譽。他1972年創辦的紅杉資金 (Sequoia)風險投資公司投資了超過350家新科技公司。
2019年10月26日,紅杉資本宣佈其創始人唐·瓦倫丁(Don Valentine)於美國加州伍德賽德的家中去世,享年87歲。“Don的一生與矽谷的發展交織在一起。”在訃告中,紅杉資本表示。
案例一
1976年秋,喬布斯終於決定他們必須設立自己的公司,決定大刀闊斧地乾一場,但沃茲尼克卻一直堅決的反對,喬布斯只得打電話給沃茲尼克的親朋好友,請他們幫忙說服。有一天,喬布斯和沃茲尼克正在車庫裡工作,瓦倫丁駕著耀眼的賓士轎車來訪,他是由喬布斯在Atari的老闆布希內爾介紹來的,準備幫助他們籌募資金。瓦倫丁後來吐露他對喬布斯外表(截短的牛仔褲、拖鞋、披肩的長髮,和兩撇胡志明鬍子)的感受:"你幹嘛叫我去找這個奇形怪狀的人?"瓦倫丁沒借給他們資金,但還是把他們介紹給前英特爾市場開發經理馬古拉。不過,後來他自己還是沒有放過這個回報數億美元的發財機會。除了蘋果外,瓦倫丁還成功投資了 Atari、LSI Logic、Oracle和Electronic Arts等公司。當然,最成功的還是Cisco。
案例二
思科系統公司的兩個創始人桑娣·勒娜和林·博撒克都曾是斯坦福大學的學生。林是電腦系而桑娣是市場系的。畢業後這對夫婦分別負責電腦系和市場系的電腦系統。當時他們為瞭解決兩系之間電腦網路不能互聯的問題,決心做一個能連通它們的東西,這就是現在的路由器的雛形。林和桑娣在1984年自創公司。當時他們想將公司叫作Francisco,但發現已經被人註冊,所以乾脆叫Cisco。
漸漸地隨著公司的發展,思科需要風險投資的註入才能擴大規模。他們和74家風險投資公司談過,但沒有一家願意給他們投資,他們根本就認為他們沒戲。這時,投資過蘋果、3COM等公司的矽谷老牌風險投資公司紅杉資金的創立人唐·瓦倫丁慧眼識珠,投資240萬元。紅杉資金擁有了思科30%的股份並且有了人事的管理權。唐所作的第一件事就是為思科物色資深的執行總裁。他最後找到了約翰·莫格裡奇。1990年2月14日,思科成功上市。這一天恰好是情人節,英語也叫瓦倫丁節,這也是唐後來津津樂道的。當時思科的股價在十幾次分股後只相當於今天不到一毛錢一股。當時誰要投資過思科,今天已經有千百倍的回報。瓦倫丁當然是最大的贏家。
案例三
Yahoo的投資無疑是互聯網時代的典範,雖然這個項目不是瓦倫丁親自操刀,但是卻是他的紅杉資金的傑作。當紅杉的合伙人麥克·莫利茨第一次造訪 Yahoo時,只見"楊致遠和他的同伴坐在狹小的房間里,伺服器不停地散髮熱量,電話應答機每隔一分鐘響一下,地板上散放著比薩餅盒,到處亂扔著臟衣服 "。令莫利茨迷惑的不僅是他們的不修邊幅,還有Yahoo的發展模式——楊致遠把它總結為"在Web網上提供免費服務"。
麥克憑很快意識到Yahoo的價值1995年4月,紅杉對Yahoo估計400萬美金,公司投資100萬美元。Yahoo有了第一筆正式運轉的資金 1996年4月12日,Yahoo正式上市,最高達到43美元,當天的收盤價是33美元,Yahoo的市值達到八億五千萬美金,是一年前紅杉估價的200 倍,這真是美好的一天!也是風險投資最燦爛的一天。
“下註於賽道,而非賽手”
美國思想家愛默生曾說:“一個機構就是一個人影響力的延伸”。在紅杉,這個人就是創始人唐·瓦倫坦。
所謂瓦倫坦的風格,可以歸納為一句話:“投資於一家有著巨大市場需求的公司,要好過投資於需要創造市場需求的公司”。因其過於強調市場對一家公司的意義,多年以來,這句話被引申為更通俗的“下註於賽道,而非賽手”。
這或許是沙丘路上最著名的一句專屬於風險投資業的方法論,也是行業內引發爭議最多的名言。錶面看來,這句話似乎太過看輕企業家精神對於創業公司的價值,而且顯得頗為個人經驗主義:在瓦倫坦創立紅杉之前,他曾在仙童半導體和國家半導體兩家公司擔任銷售方面的要職,被認為善於讀解市場變化,並知道如何應對這些變化。而他個人的風險投資教育也來自於國家半導體時期的經歷:因為當年其規模尚小,資源有限到甚至不能為全部客戶提供產品,就必須有人來判斷哪些客戶前途廣闊,值得長期合作,哪些客戶需要果斷拒絕。負責這一決策的瓦倫坦必鬚根據對方公司的市場前景和短期產品的商業價值來不停做出預測。
但也需要指出,瓦倫坦並非不善相人之術。1960年代他還在仙童半導體公司任銷售經理時,就招聘了一批日後矽谷的風雲人物。如AMD創始人傑里·桑德斯、Maxim創始人傑克·吉佛德和蘋果公司首任CEO 邁克·馬庫拉。
既然如此,瓦倫坦個人傾向的論述為何成為一家風險投資公司連續30年的風格取向?
根本而言,這是一種差異化努力。雖然所有風險投資者都會承認市場的重要性,但即使在美國,因關於市場狀況的數據總是匱乏,多數人更願意變換角度考察公司,而去回答那些看似重要的問題:技術是否獨特?管理團隊是否足夠好?產品是否可以被專利化?這些問題並非不重要,但它們都只能為一個判斷提供片面支持,而當投資者試圖同時回答多個問題時,就很容易失去焦點。
比如,不乏有業內人士指出,比起投資雅虎和Google,更令人感到神奇的是紅杉投資X.com。在多家投資公司同時看好X.com時,它突然經歷了一次員工集體辭職,令其他投資商望而卻步。但莫瑞茨未改初衷,並最終將其出售給eBay,大賺一筆。
在本刊就此次“火中取慄”之舉詢問莫瑞茨時,他最直接的回答是:“我們依舊相信該市場前景”。就其當時的判斷,X.com開拓的電子支付市場是存在的,且擁有巨大發展空間。唯一的問題是,它與不過一街之隔的Paypal一直處在焦灼競爭之中,雙方均消耗巨大。這就讓它面臨一個並不複雜的選擇:不惜稀釋股份將兩家公司合併,獲得此市場的領導地位。
“下註於賽道”的另一個理由是,天才創業者實則非常罕見。瓦倫坦曾表示,自己一生只見過兩個擁有超人洞見的創業者:英特爾的羅伯特·諾伊斯和蘋果的史蒂夫·喬布斯。即使如此,1977年喬布斯找到了瓦倫坦時,年僅22歲,只讀過半年大學,愛打赤腳,形象仿佛胡志明,其經歷和身份都很難以說服投資者。
同樣的問題出現在雅虎這個項目上。雅虎創始人楊致遠曾告訴本刊:“莫瑞茨關鍵的本領還是看人,當年我和費羅以及後來Google的兩個創始人,還都是學生,我們自己都不會賭自己一定成功。”
但對紅杉來說,這實則並不是個問題。莫瑞茨發現雅虎時,它還處在只有兩個創始人的初創期,僅從兩個人的天賦判斷其未來成就幾乎沒有可能。也因此,這並不是莫瑞茨首要的考量要素。真正的問題,也是多數投資者困惑的是:如果雅虎上的全部信息都是免費的,它如何掙錢?
這最終依然取決於莫瑞茨對市場的判斷。曾在《時代》周刊就職幾年的他深知,廣播和電視也是免費的,但它們仍能取得商業上的巨大成功,這也應是雅虎的未來。正是他將自己看到的未來傳遞給楊致遠和大衛·費羅,讓一個分類信息檢索頁面變成了門戶網站,並最終成為首個網路上的媒體帝國。
當然,也並不是說,紅杉全不在意創業者的品質。
如果審視一下紅杉投資組合中的創始人陣容,不難發現,雖然紅杉很少尋找那些“八面玲瓏”、能夠解決從技術到管理的各種問題的創業者,但它最成功的項目通常由特點互補的團隊構建。比如思科的創始人是一對情侶,桑迪·勒納是個極富攻擊性、精明且意志強大的女科學家,而其男友林·博薩克性格開朗、喜歡放手管理,且有些理論主義。雅虎的楊致遠外向、喜歡思考商業事務,費羅內向、專註於技術。而Google的拉里·佩奇喜歡思考事情是如何發生,謝爾蓋·布林喜歡對既成事實進行改善……他們都清楚自己的優點和缺點,以及另一個人所能對公司做出的貢獻。
而且,紅杉幾乎很少投資於那些有過巨大成功的創業者,而更願意投資於那些有過挫敗經歷的創業者。在紅杉看來,那些持續成功的人往往並不能客觀認識成功的原因,很容易陷入個人英雄主義而忽視了大勢、時機、他人以及運氣因素。而那些失敗過的人,如果依然渴望成功的話,能夠更好地審視自己。比如 1970年代末期的威爾夫·科瑞根,他曾在摩托羅拉有過極好的提升過程,但他前往仙童半導體的幾年則極不順利。當瓦倫坦再次遇見他時,他已經從錯誤中學習到了什麼是無效的,這讓他獲得了紅杉投資於其LSI Logic公司的機會。與此相反,當喬布斯被蘋果掃地出門,創辦NeXT公司時,紅杉反而沒有對他進行投資。僅僅因為,這是一家“以復仇為目的”的公司。
這就再次回到了“賽手與賽道”的關係這一問題。就像莫瑞茨玩笑所說:“從生存幾率上判斷,你願意賭天才跳下懸崖,還是賭普通人從二層跳下去?”。
從生存幾率上判斷,你願意賭天才跳下懸崖,還是賭普通人從二層跳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