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34个条目

回聲室效應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重定向自同温层效应)

回聲室效應(echo chamber situation)、信息迴音室(echo chamber)、同溫層效應(stratosphere effect)、迴音室效應

目錄

什麼是回聲室效應

  回聲室效應心理學家凱斯·桑斯坦(Cass R.Sustein)提出。在一個相對封閉的環境上,一些意見相近的聲音不斷重覆,並以誇張或其他扭曲形式重覆,令處於相對封閉環境中的大多數人認為這些扭曲的故事就是事實的全部。

  “回聲室效應”更側重在網路技術帶來便捷的同時,也在無形中給人們打造出一個封閉的、高度同質化的“回聲室”。

  也有人把這一現象叫做“同溫層效應”,它是人類心理學認知上的其中一個偏誤。同溫層效應是指,我們比較重視跟我們的假設或信念一致的事例。人們總是跟意見相似的人為伍。

回聲室效應的形成原因

  隨著互聯網的興起,各種網路社交媒體的不斷涌現與發展,讓網路空間的回聲室效應愈發凸顯。因為部分商業網站會根據搜尋結果提供類似的信息資料,所以人們在選擇信息來源時,就已經進行了信息的過濾,這在一定程度上強化了人群的分化,容易使得人們固守在符合自己偏好的信息與意見的圈子裡,而不同的圈子之間是相互隔絕甚至對立,從而導致形成“回聲室效應”。

  比如用戶根據偏好取消關註一些自己看不爽的人,是促使迴音室形成的主要動力。

  在現代社會中,由於互聯網的應用,社交媒體的發展,令得這個現象更加深刻,因為部分商業網站會根據搜尋結果記錄提供相類近性質的網站資料。

  網路雜誌《沙龍》的專欄作家安德魯·列奧納德指出:“讓我不安的,不是在互聯網上用谷歌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的容易性,而是那種隨時可以獲取自己想要的心態的方便性。”

  在社會化媒體中,人們以社交對象作為信息來源。他們在選擇信息來源的同時,也就進行了信息的過濾。此外,社會化媒體在一定程度上強化了人群的分化。人們因社交圈以及自身的立場態度的影響,常常會固守在符合自己偏好的信息與意見的圈子裡,各種圈子之間相互隔絕甚至對立。因此,在社會媒體中更容易形成“回聲室效應”。[1]

回聲室的幾個特性

  1.隔離(segregation)。迴音室和整個網路的其他部分幾乎沒有交流。

  2. 觀點極端化(polarization)。因為沒有外部信息進來。內部觀點會在重覆傳播中不停地在人們心中鞏固,促使人們看到與內部觀點不同的觀點時儘可能否定,從而達到極端化。

  3. 觀點同質化(homogeneity)。 就是迴音室內部所有人的觀點都趨同。

  4. 同樣的信息重覆傳播。比方說在微博中,一條信息由用戶A原創,最終用戶Z從若幹個好友那裡看到了這條用戶A的信息。Z可能會認為他從若幹個不同來源接收到了該條信息。所謂三人成虎,那麼該條信息的可信度就非常高。即使其實真正的來源只有A。

政策傳播中的回聲室效應[2]

  每當重大公共政策出台,不難發現這樣的現象:總有一批標題“奪目”、理解片面的文章泛濫於網路平臺而閱讀轉發者甚眾。概念化的解讀,情緒化的表述,仿佛隻言片語就道出了本質,類似“輿情綁架政策”的現象在新的傳播格局中並不鮮見,也不利於營造網路空間中良好、客觀、理性的政策解讀和反饋環境。

  經濟學家安東尼·唐恩斯認為:人們容易從觀點相似的人那裡獲取信息,從而減少信息成本。在人性需求及技術支持雙重驅動下,“回聲室效應”同“信息繭房”成為當前網路信息多元化的迷思,二者如同一對“孿生姐妹”,不得不讓人們重新審視網路技術與多元理性之間的關係。

  面對全新傳播格局帶來的全新挑戰,有效提升公共政策的傳播效果首先需要對政策傳播體系進行頂層設計,破解人們對技術和觸媒習慣的“繭房式”依賴。針對政策的目標受眾,為不同層次、訴求的人群定製個性信息,有效把握受眾心理,從“粗放傳播”走向“精細解讀”,同時建立政策傳播的動態評價機制,對輿情走向、熱度做到精準把握,避免“輿情綁架政策”的現象出現。當然,作為傳播的載體和橋梁,媒體更需要承擔起足夠的社會責任,剋服“點擊率至上”的衝動,對於網路空間出現的不良聲音和錯誤觀點,做到疏堵並舉,有破有立。只有這樣,才能讓網路上的政策傳播走出“回聲室”,收穫正能量。

回聲室效應的現象

  我們知道,社群平臺常常修改演演算法,其結果就是讓我們陷入同溫層里,例如會給我們想看的文章,因為我們對同溫層的文章有比較多的互動。

  所以當我們越喜歡看某一類的文章,演演算法就會喂給我們更多類似的文章,這導致我們越來越加深自己原本的想法,即便自己原本的想法可能並不是事實,這就是“同溫層效應”。

  傳播學上觀察到,這種現象最終會形成“沉默的螺旋”,即只有主流意見發聲,且聲音越來越大,其他人則或附和或沉默。到了網路虛擬世界,群體迷思會更加凸顯。

  無論是國外的推特臉書Instagram,還是中國的微博、微信朋友圈,人們往往會追蹤與自己立場、觀念接近的信息源,屏蔽或拉黑自己厭惡的相反意見者。

  而聰明無比的大數據又會根據我們過往的信息使用習慣和歷史行為(比如瀏覽、點贊、互動、分享等),通過演算法把最對我們胃口的新信息推送到我們面前。

  臉書、YouTube今日頭條乃至在淘寶上瀏覽商品無不如此。

  “信息同溫層”由此產生。[3]

回聲室效應的案例

   我們很多朋友都有這種經歷:處於崇山峻嶺之中,只要大喊一聲,不久自己的聲音就會折回來,經過另一座山的反射,回來又是另一個自己的聲音。所以大喊一聲,會聽到很多“迴音”,因著所處的位置和環境,折射回來的聲音次數和聲響會有些不同。有時我們很高興,唱一首歌,山谷中就成了一片“大合唱”。但要是山谷中有一隻野狼在嚎叫,我們聽到的就成了一片狼嚎,非常恐怖。這就是“回聲室效應”在當今傳媒所造成的現象,一些好的信息可能經過互聯網飛速傳遞,造福於人類。但也有可能一個無中生有的謠言會顛覆人們的理念,甚至導致一個社會的崩潰。所以這就是互聯網信息發展帶給人類的利與弊。

  爆款節目年年有,唯獨近幾年最火爆,也聲勢最高。無論是《中國好聲音》、《奔跑吧兄弟》,《中國有嘻哈》,還是近期的《這就是街舞》、《偶像練習生》、《創造101》,每一個爆款後面都有同款類型的節目緊跟其後,網綜自製劇難逃“繭房”,深陷綜藝模式的“回聲室效應”,滿屏都是同一個味道。[4]

  這很容易產生認知偏誤,譬如一個國家可能70%的人都支持A候選人,僅有10%的人支持B候選人。

  但當一個小區裡頭支持B候選人的人占絕大多數,住在這個小區的人會產生一種誤解,感覺B候選人的支持者多於A候選人。

  這時,無論在小區裡頭做多少民調,得到的結果都無法反應真實的選情。

  這也是為什麼有些比賽最後出現「令你驚奇」的失利,很可能你之所以震驚,在於你身邊的人看法跟你一致。

  其實絕大多數的人,可能自始至終都不看好你支持的隊伍,只是你沒有做充分的調查罷了。

如何避免回聲室效應

  迴音室的缺點非常明顯,如問題中所說的,“你會認為你自己的看法代表主流,從而扭曲你對一般共識的認識“。為了避免它,首先得判斷自己是否在迴音室中。

  至於現實生活中我們如何對待時下網路信息的“回聲室效應”?不要太計較各種信息,持一種開放的心態,在瞭解的同時,作一些常規common sense的判斷,很多比較極端的觀點並不帶有普遍性,沒有共性的東西不能片面放大。

  身在迴音室之中的人,對外部的世界都有偏見或者說根本不瞭解,多問幾個為什麼,多去搜索信息,多去和更多聰明人交流。

相關條目

參考文獻

  1. 彭蘭.網路傳播概論: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7:156-157
  2. 劉凱.人民日報新媒觀察:破解政策傳播的“回聲室效應”.人民網,2018-04
  3. 無界商圈.“同溫層”時代下,你確定不需要出來透透氣? .搜狐,2017-02
  4. 李大刀.網綜也陷入回聲室效應?.影視Mirror,2018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57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Llyn.

評論(共3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回聲室效應"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101.207.172.* 在 2020年12月14日 21:45 發表

很難避免 真的

回複評論
M id 72ca46d85c1cbb4eec054f0e6aa15626 (討論 | 貢獻) 在 2022年6月13日 08:11 發表

傳銷就是這麼回事

回複評論
my (討論 | 貢獻) 在 2022年6月13日 14:01 發表

旁觀者清

回複評論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官方社群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