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15个条目

非工業化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重定向自去工业化)

非工業化(Deindustrialization)或稱為:去工業化、逆工業化

目錄

什麼是非工業化

  非工業化(Deindustrialization)是指製造業就業比重持續下降。

  非工業化現象最早始於美國,其製造業勞動力占總勞動者的比例,從1965年最高值的28%下降至1994年的16%。在日本,其製造業就業比重的最高值是 27%(1973年,比美國遲8年),而到1994年則下降到23%。在歐盟15個國家中,製造業就業比例的最高值是30%(1970年),到1994年則迅速地下降到20%。與此同時,發達國家服務業就業人數的比重均在上升。美國服務業中的就業人數占勞動者總數的比重,則從1960年的56%上升至 1994年的73%。從1960年開始,其他發達國家均出現類似現象。

非工業化產生的原因

  在工業發達國家和地區,受非工業化影響最大的主要是一些大城市地區以及那些以資源為基礎、傳統的衰退產業相對集中的老工業基地。這些地區出現非工業化的主要原因:

  一是由於大城市地區土地和工資生產成本較高,勞動和環境保護意識較強,加上市中心區生活和環境質量的下降,導致企業家把製造工廠由發達國家大城市遷移到中小城鎮和農村地區,甚至遷移到國外;

  二是由於資源的枯竭和生產成本的上升,工業發達國家的一些傳統產業如鋼鐵、造船、工程機械和紡織等,逐步走向衰退。這些衰退產業主要集中在一些老工業基地,由此導致這些地區製造業出現嚴重的下降;

  三是,隨著技術發展,企業可以把生產過程的某些部分,尤其是勞動密集型的加工裝配環節,分散到國外工資成本相對低廉的地區,而發展中國家提供的各種優惠政策又加劇了這種趨勢。

非工業化的特點

  非工業化有兩個主要特點:其一,製造業發展停滯,美國工業生產值與其增長幅度在過去十幾年迅速下滑;其二,製造業大規模裁員,就業從第二產業轉向服務行業,導致製造業就業人數占總就業人數的比例,在十年間從15%下降到了10%以下。

非工業化給對美國的後果

  “非工業化”給美國經濟帶來兩大嚴重後果。其一,美國製造業在國內和國際市場份額不斷縮小。美國2007年統計數據顯示,美國從新興市場國家進口的產品中,約60%來自美國公司設在這些國家的工廠,而且這一比例還在不斷上升。美國進口依賴度的不斷提高,使美國的貿易收支狀況近幾年來迅速惡化。衰落的美國國內製造業,已經不能滿足美國自身的需求,必須仰仗“世界工廠”中國等新興市場國家的支持,從而使全球經濟失衡日益加劇,這一觀點現已得到廣泛認同。

  “去工業化”的另外一個重要後果,是工資總量的低水平和低增長。製造業就業機會的減少,使工人集中到建築、零售貿易、休閑娛樂和交通運輸等低端服務行業,這些行業的工資水平遠遠低於製造業。此外,由於低端服務行業的進入門檻和藍領工人的教育水平都很低,所以這些職位都不太穩定,工資增長也很緩慢。

相關條目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8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Cabbage,Gaoshan2013,Lin.

評論(共0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非工業化"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