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定律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
十年定律是1973年由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人工智慧研究的開拓者赫伯特·西蒙(Herbert Simon)和威廉·蔡斯(William Chase)在研究國際象棋大師的成長時總結出來的。他們發現,幾乎沒有一個人能夠不經過10年左右的訓練而達到國際象棋大師的水平。
那些幼小時候開始學棋的,達到國際大師級別的平均時間是16.6年。那些晚些開始的,因為起步時心智已經比較成熟,達到國際大師級別的時間縮短,但也要11.7年。整個20世紀只有絕少幾個例外,如Bobby Fischer和Salo Flohr,但他們也用了9年。另外,身材超過7英尺(合2.13米)高的籃球運動員,能夠在6年左右的時間達到最高水平。這一來是因為籃球對身材提出了近乎絕對的要求,二來身高超過7英尺的人非常少,把絕大多數人都排除在競爭之外。當然,在一些缺乏成熟的國際競爭的活動中,達到世界水平需要的時間也可能遠短於10年。理由不言自明。沒有嚴格、激烈的國際競爭的世界水平,並不是真正的世界水平,不過是矮子裡面拔將軍而已。
在有廣泛參與的國際競爭中,10年是達到“世界級”的經驗下限。大部分“世界級”的人物,則奮鬥了遠遠不止10年。中國人所謂的“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也是通過直覺和經驗歸納了這一定律。在赫伯特·西蒙(Herbert Simon)和威廉·蔡斯(William Chase)之後,學者們又對其他領域的天才成長進行研究,印證了同樣的規律。這是天才“培養說”最初步的證據。
那麼,有沒有顯著的例外呢?有沒有不需要這麼長的培養時間的天才?如果我們能夠找到許多例外,“培養說”就通不過第一步的檢驗而不攻自破。
在這方面,人們也許首先想到的是莫扎特。天才早熟的例子在音樂上大概最多。你找不到一位10歲的歷史學家。但是,10歲的鋼琴家卻能給人(特別是行外人)以“大師”的印象。莫扎特又是音樂家中的極端。他5歲就開始作曲,8歲就作為鋼琴家和小提琴家登臺演出,日後更是才如泉涌,創作了數百部傳世之作。樂迷們經常說“巴赫是神,莫扎特是天使,貝多芬是人”。這些,都強化了莫扎特是上帝的使者、是天才、是無法被人所模仿的神話。
問題是,這樣的天才,是否能突破“十年定律”呢?學者們經過仔細檢視其生平事跡後給出了明確的否定答案:他的成就是學出來的,練出來的,不是上帝給的紅包。首先,莫扎特的父親利奧波德·莫扎特本身就是個有名的作曲家和演奏家。他在莫扎特3歲的時候,就對之進行了嚴格的作曲和演奏訓練。如果說這位父親在作曲和演奏上還達不到大師級別的話,他在音樂教育上則有著突出的貢獻。比如,他關於小提琴演奏的教科書,是當時的權威著作,影響持續了幾十年。他自從一開始教莫扎特,就停止了自己的音樂創作,其對兒子教育之獻身精神由此可見一斑。可以說,莫扎特從小享受著當時最優秀的音樂教師全天候的教育。根據專家的研究,他到6歲時已經和父親一起訓練了3,500小時。更重要的是,莫扎特早期的作品並不是出自他自己之手,而是被父親認真修改過。莫扎特的頭四首鋼琴協奏曲完成於11歲的時候,基本沒有他個人的原創,只是把其他作曲家的東西拼湊一下而已。到16歲時,他又寫了三部類似作品。可惜,這些作品還是平庸之作,更像是他的老師、大作曲家巴赫的小兒子(Johann Christian Bach)的風格。這些作品如今從來不被認為有多少價值,不過是其父親讓他照著其他作曲家的作品在那裡“描紅模子”的練習而已。莫扎特的第一部大師水平的作品,是他的第九鋼琴協奏曲,創作年齡是21歲。到此時,他已經接受了18年在當時來說是最為艱苦、嚴格,也是水平最高的音樂訓練。他那些被保存下來的樂譜也顯示:他作曲時經常反覆修改,絕非一揮而就。
邁克爾·傑克遜固然5歲就和家庭重唱組登臺,並且在1969年他11歲時,這個重唱組引起了轟動。但是,他第一次作為成人音樂家獨立錄製唱片是在1979年,是21歲。這恰好和莫扎特寫出第一部成熟的作品是同一歲!此時他在其父手下的殘酷訓練,也早已經超過10年。這些事實大致證明瞭J. R. Hayes於1981年作出的研究:作曲家從剛開始學習音樂到創作出第一部出色的作品的平均時間是20年。而10年則是最起碼的時間。那些6歲以前開始的,一般到了16.5年以後才開始寫出自己的優秀作品。那些6到9歲期間開始的,則要等到22年以後,10歲後開始的則需要2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