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47个条目

動機訪談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動機訪談(motivational interviewing),又叫動機式訪談法、動機晤談法、動機性面談

目錄

什麼是動機訪談

  動機訪談是指美國心理學及精神醫學教授米勒(Miller)和英國心理學家羅爾尼克(Rollnick)創立。指的是通過獨有的面談原則和談話技巧,協助人們認識到現有的或潛在的問題,從而提升其改變的動機。[1]

  米勒在1983年研究物質濫用治療時提出,並首次應用在酒精成癮性治療中,讓咨詢師與來訪者之間合作性的溝通,引導來訪者發現和加強改變動機的,以人為中心的溝通方式。

動機訪談的三個原則[1]

  • 改變(Change)

  動機性訪談是關於改變的談話,目的是改變來訪者現狀中對其產生困擾的行為或想法。研究發現,來訪者對於改變的言論與改變的效果之間有很強的相關性。 在訪談中,咨詢師要引導來訪者說明、評估或解釋改變的欲望(我想要改變)、能力(我可以改變)、原因(改變對我很重要)及需求(我應該改變)。在此之後可以更加深入地探討改變的執行力:承諾(我會做出改變)、激活(我已經準備好進行改變)、和行動(我在通過具體的行動做出改變)。

  • 合作性(Collaborative)

  動機式訪談中的咨訪關係強調合作性,以人為中心,尊重來訪者的自主性。這意味著訪談應該根植於來訪者的感受和想法,而非權威性的“給予與接受”的關係,彼此合作的屬性有助於構建和諧互信的咨訪關係。但這不意味著咨詢師需要認同來訪者對於問題本質或改變的所有看法,雙方可能會對同意問題有不同的看法,但重要的是彼此理解,而非誰對誰錯。

  • 引發性(Evocat ive)

  動機式訪談的目的是引發和加強來訪者進行改變的動機,從而為改變投入更多實質的行為。相比於觀點的輸出,引發出來訪者對改變的動機與決策會產生更持久的進步。改變的力量源於來訪者自身,這既是對來訪者自主性的尊重,也同時在引導來訪者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動機訪談的四個要素[1]

  • 表達共情(express empathy)

  共情需要咨詢師從來訪者的立場、想法、情感出發,理解來訪者的世界。反過來,共情也可以讓來訪者產生信任感,更深層地分享自身經歷。

  • 促進自我效能感(support self-efficacy)

  動機式訪談相信來訪者本身具有進行改變的能力,因此需要咨詢師令來訪者有更強的自我效能感——我是可以做出改變的。來訪者經常會因為以往不成功的改變經歷而對自己產生懷疑、喪失信心。咨詢師需要對於來訪者的進步、能力的增強進行積極的肯定。

  • 應對抵抗(roll with resistance)

  當來訪者感到自由和自主性被侵犯時,可能會對咨詢師和治療產生抵抗情緒。在動機式訪談中,為了避免抵抗情緒,咨詢師不會站在與來訪者對抗的立場;而當抵抗情緒出現時,咨詢師和來訪者之間不是在“摔跤”,而是在“共舞”咨詢師進行咨詢的核心仍是讓來訪者自己發現問題、解釋問題、並想辦法解決問題。

  • 呈現矛盾(develop discrepancy)

  動機源於矛盾——現實與理想之間的矛盾。因此,在動機式訪談中,咨詢師要幫助來訪者認識到其生活現狀是如何阻礙他們實現理想狀態和個體目標的。矛盾的呈現和分析有利於增強進行改變的動機。

動機訪談的六個談話技巧[2]

  在四大原則的指導之下,動機式訪談的實踐中還有以下幾個小技巧可以運用(節選自美國馬塞諸塞州立大學發佈的《Motivational Interviewing DefinitionPrinciples and Approach》 ) :

  1.問引發性問題:多問開放性問題,這種問題需要來訪者詳細的解釋和深層的思考,可以幫助來訪者發現改變的塬因和可能性。

  2.探討關於改變的不同可能性:問問來訪者,改變對他們有什么好處和壞處?保持不變又有什么好處和壞處呢?

  3.適當追問細節和例子:當有關改變的談話發生時,儘量和來訪者多聊一些細節。“能不能再多和我講一講剛纔說的事情?”“ 上一次發生這種情況時什么時候?”

  4. 向後看:問間來訪者,在(需要改變的)這個行為出現之前,他的情況有什么不同?是不是比現在好?

  5.向前看:問問來訪者,如果保持現狀,未來會是什么樣子?試一-試問這個問題:“如果你在改變這個問題行為,上得到了100%的成功,困擾你的問題全都解決了,你的生活會發生什么不同? 5年後,你的人生又會是什么樣?”

  6.探索目標和價值:和來訪者討論對他來說中最重要的一些價值觀是什么,他們希望自己的人生是什么樣的?然後再問問,當下的這個行為是否和他們的價值觀相符?繼續這個行為能對追求他們理想的人生有幫助嗎?

  人本主義理論相信,每一位來訪者都是有力量的,每一個人都是他們自己人生的掌控者。電影《時時刻刻》中,深受精神疾病困擾的伍爾芙對想要讓她遠離城市喧囂的丈夫說:

  “你永遠無法通過逃避人生來找到平靜。”改變的最終決定權始終在來訪者手中,而咨詢師能做的便是幫他們找回自己的力量,叫醒他們內心的勇敢者。

動機訪談的應用[3]

動機性訪談法在國外的應用

  國外有大量研究顯示:動機性訪談法在成癮障礙(如酒精、物質濫用、煙草依賴等)、慢性疾病(如糖尿病、進食障礙、心臟康復、傳染性疾.病等)以及藥物和治療依從性等的研究中,被廣泛應用於咨詢、醫療及其他社交機構,並取得良好效果。

  例如,一項有關酒精成癮的研究表明,以動機性訪談法為核心的干預療效與傳統的認知行為治療相比,患者的自我報告及相關的生化指標均優於後者。動機性訪談法對於艾滋病患者臧少濫用藥物行為及增加藥物服用依從性行為也具有良好效果。Stotts 等的研究發現,接受動機性訪談法的孕婦戒煙或者減少吸煙的行為顯著增加。動機性訪談法也適用於改變慢性病患者的不健康行為,有研究顯示,應用動機性訪談法相比糖尿病自我管理教育有明顯優勢。此外,Treasure等4的研究中發現,動機性訪談法技術對神經性厭食患者成效顯著。

動機性訪談法在國內的應用

  在我國也有部分應用和報道,顯現出動機性訪談法干預在改變行為、改善軀體和心理健康狀況的良好效果。

  在慢性病的臨床治療領域,國內對動機性訪談法的研究相對匱乏,採用動機性訪談法干預相比傳統健康教育,可有效促進患者的行為改變,提高運動依從性及生活質量。在外科手術病人臨床治療領域,改善患者心理健康狀況及不健康的飲食習慣也有報道,在精神疾病及性傳播病方面,研究證明瞭動機性訪談法是改善其行為的有效措施。此外,還有研究發現,動機性訪談法對於促進大學生向規律運動行為轉變,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是行之有效的。

參考文獻

  1. 1.0 1.1 1.2 William R. Miller[美],Stephen Rollnick[英].動機式訪談法:幫助人們改變.華東理工大學出版社,2013
  2. 簡單心理UNI.如何幫助一個“不想改變”的人?| 動機式訪談的概念與運用.簡單心理UNI,2017
  3. 郭麗麗, 許敏. 動機性訪談的應用[J]. 中外醫療, 2013, 032(022):194-195.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23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Llyn.

評論(共0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動機訪談"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官方社群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