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社會學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
農業社會學儘管作為一門學科的是在20世紀70~80年代才出現的,但農村社會學自誕生起,就把農業問題視為自身的主要研究領域。農村社會學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產生於19世紀與20世紀之交的美國,併進而傳播到歐洲。它開始的研究重點在於作為一種專業的農場社會學,而不是作為一個社會實體的農民。如果說農村社會學以農村、農業和農民為天然的研究內容,那麼,最初的農村社會學所關註的農場更多地與農業相關,而不是農民和農村,因為農場的第一屬性是作為農業生產的單位,而不是農民生活的社區。
(一)1990年之前:農業社會學的興起
最早嘗試以回歸農業問題來拯救農村社會學並明確地提出農業社會學概念的學者當是英國艾塞克斯大學的社會學教授霍華德·紐比(HowardNewby),他在1973年的歐洲農村社會學年會後,於1978年成功地召集農村社會學的同仁合著了一部題為《農村社會學的國際視野》(InternationalPerspectivesinRuralSociology)的著作。在這部著作中,他本人寫了一篇名為《發達資本主義社會的農村社會學》(RuralSociologyofAdvancedCapitalistSocieties)的領銜文章。在這篇文章中,紐比分析了資本主義農業發展的諸多特性,並認為農村社會學的未來發展必須建立在對這些特性的認識之上。他宣稱:“儘管‘農村的’並不等同於‘農業的’,但關於‘農村的’所有富有意義的定義都是建立在農業的基礎之上的。因此,考慮農業的發展仍舊是任何一種農村社會學的核心所在。”J2兩年後,紐比與巴特爾一道,將這篇文章擴展為一部著作,題目就叫《發達社會的農村社會學:批判的視角》(TheRuralSociologyoftheAdvancedSocieties:CriticalPerspectives)。在這部著作中,兩位作者明確指出:重新把“農業”作為農村社會學研究的中心內容是新農村社會學理論的一個創新。在導論部分,紐比和巴特爾把20世紀70年代以前農村社會學的主要議題概括為:農村和城市的區別、農業技術的採納和推廣、生活質量和社會指標、社區發展、人口統計學、農村青年的教育和職業成就進程。而“新農村社會學”的主要研究問題則包括發達資本主義社會的農業機構、國家農業政策、農業勞動力、地區不平等和農業生態學。顯然,新農村社會學的研究議題都與農業相關。換言之,新農村社會學基本上可以稱為農業社會學。因此如前文所述,紐比在1983年的《社會學年鑒》上發表《農業社會學:走向一種新農村社會學》(TheSociologyofAgriculture:YowardaNewRuralSociology),對20世紀80年代初農村社會學的新進展——農業社會學的興起進行了總結概括。
關於農業社會學興起的另一個代表性事件是1984年密西根州立大學社會學系的舒瓦韋勒(HarryK.Schwarzweller)教授發起了一套名為《農村社會學與發展研究》的系列叢書。該叢書當時計劃每年出一捲,該計劃源遠流長,出版事業目前還在維繫當中,基本上代表了西方農村社會學領域的研究進展。有趣的是,該叢書第一卷的核心議題就是農業。在這部著作中,舒瓦韋勒親自寫了一篇導言,題目就叫《走向一種農業社會學》(TowardaSociologyofAgriculture)。舒瓦韋勒的導論主要包括了兩層意思,第一層意思如前所述,舒瓦韋勒從《農村社會學》雜誌發表的文章入手,分析了農村社會學幾十年的發展歷程,樂觀地發現並歡迎農業社會學在20世紀80年代的興起。導論的第二部分主要介紹了第一卷所收文章的主要內容。舒瓦韋勒宣稱:“第一卷的13篇文章是農業社會學當前研究和學術的一個代表。每一篇都是原創,反映了農業社會學的最前沿。”每篇文章的具體內容本文不做一一介紹,我們將第一卷所收文章目錄羅列如下,可以一見20世紀80年代農業社會學所關心的主要議題:
- 農民和農場工作者:對農業職業複合體及其變遷的考察;
- 農場婦女的工作:中西部案例;
- 農業家庭:農場需要家庭中的每一個人;
- 通向產品農業:美國農場雇工的結構;
- 勞動力當中的農場和非農場青年:一些思考;
- 美國農場主的類型、所有制和集中化趨勢;
- 地方土地所有模式的種族起源;
- 兼營農業(Part—timeFarming):困惑與現實;
- 商品體系分析:一種農業社會學方法;
- 美國家禽業的局限;
- 商品和服務購買地的農場結構特征及其趨勢;
- 科學、技術、農業和日常生活;
20世紀80年代關於農業社會學的興起,還有一件值得一提的事情是1988年國際社會學會(ISA)下成立農業和食品社會學研究委員會(RCA0)。這一委員會的目標為提高和鼓勵關於農業和食品體系社會組織的科學研究;在世界社會學大會組織四年一次的農業和食品社會學的分會;組織另外的國際會議。這一委員會的成立標志著農業社會學組織層面的成熟。該委員會的官方雜誌為《國際農業和食品社會學雜誌》(InternationalJournalofSociologyofAgricultureandFood),主要刊登來自全球的關於農業和食品社會學領域的理論和經驗文章,其中包括農業勞動力、農業生產、市場、政策、技術、全球與地方變遷等論題。該雜誌1991年創刊至今,一直是農業社會學領域的權威期刊。
(二)1990年:農業社會學的標誌性進展
1990年以前,關於農業社會學的著述都是論文或文集性質,還沒有一本以《農業社會學》命名的專著。1990年,康奈爾大學的著名教授巴特爾經過10餘年的持續關註和耕耘,與吉勒斯拜(GilberrW.GillespieJr.)和拉爾森(OlafF.Larson)一道合著出版了第一部農業社會學專著_8J。這部著作的發表可稱得上是農業社會學里程碑式的進展。巴特爾時為1990-1991年農村社會學會的會長,他領銜發表《農業社會學》意味著農業社會學占據了農村社會學研究當中的主流地位。在這部著作中,巴特爾等人把農村社會學關於農業的研究分為三個時代:1900-1950;1950—1970;以及新農業社會學時代。前兩個時代農村社會學關於農業研究的主要議題在前文有所述及,現在簡要地介紹新農業社會學時代農業社會學的主要議題。總的來說,巴特爾等把新農業社會學的研究議題概括為兩個方面,其一是關於農場、農戶和農業勞動力的政治經濟學和社會結構研究,其二是關於農業環境的研究。
(三)21世紀:農業社會學的新議題
進入21世紀,農業社會學因其在一些全球性的新議題上表現出來的洞見,繼續在西方社會科學當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以《國際農業和食品社會學雜誌》為例,可以從2001年到最近一期該雜誌發表的文章篇目一窺農業社會學進入21世紀後所關註的問題。由於《國際農業和食品社會學雜誌》是農業社會學領域最具權威的專業性期刊,該刊從1991年創刊以來基本上每年出一期(特殊情況也出2~3期),其發表文章具有相當的代表性。
(一)關於家庭農場的爭論
在對農業結構的研究中始終成為中心問題之一的就是發達資本主義社會的“家庭農場”的實質,中心是家庭農業是否會消失。圍繞這一問題形成了兩派理論。一派理論假定資本主義下的家庭農業服從資本積累和集聚的絕對威力,小資產階級的農民階級會日益分化進而邊際化,最後無產階級化,另一部分農民則繼續積累資本和生產資料。這樣就分化為兩個極端,一方是占統治地位的資本主義農場主和離地地主(absenteelandlord)組成的統治組織,另一方由佃戶和農村無產者組成。換言之,在這種觀點看來,家庭農業將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而消失。吉瓦(deJanvry)和考茨基(Kauctsky)就持這種觀點。另一派理論則強調農業生產對於資本主義發展即對於分化存在著阻礙作用,認為家庭農場在發達農業中很可能至少在數量上仍占優勢。其根據不在於家庭農場的自身活力,而是說在以大都市為主導的經濟中,至少在某些發展階段,家庭農場在功能上有益於維持資本主義的生產關係。持這一觀點的學者有曼(Mann)、迪金森(Dickinson)、戴維斯(Davis)、莫拉特(Mottura)和帕格裡斯(Pugliese)等。各位學者的觀點紐比和巴特爾在書中都有介紹,此處不再詳述。
(二)關於國家農業政策研究的兩種相對立的理論
關於國家農業政策的研究是農業社會學研究的第二大成果卓著的問題領域,在這一領域基本上形成了兩種相對立的理論觀點。一種理論認為國家是統治階級的工具,這種觀點把韋伯論述國家的某些成分和馬克思關於資產階級“使用”國家來服務於自己階級利益的觀點聯繫起來。如斯韋茲(Sweezy)就把國家看作“統治階級為了保護現存社會階級結構而使用的工具”,米爾斯和多霍夫研究了權力精英和國家政策的關係,認為統治階級成員或者這些成員中的中上層官員必須占據國家政權的重要崗位,直接參与制定有利於資本的國家政策,農業政策的制定也遵循這一原理。另一種理論可以稱為“結構主義理論”。這種理論認為無論權力精英由哪些階級構成,國家機器中潛在的結構約束都會使政策有利於資本。資本是資本主義國家的結構性要素,對於任何一種行動主體都有約束作用。因為統治者通過適當的經濟行動實現兩個目的:
- 通過稅收使國家財力充足;
- 保持得到公眾擁護。
削弱企業活力和抑制投資的國家行動將會減少稅收並激起公眾不滿;因此,即使權力精英有其自身的階級利益,但面對結構性強制只能強化投資而有利於資本。海特爾用結構理論分析了美國農業政策的形成,描述了資本主義大農場主和農業企業共同體如何成為決策者,大公司的經理董事們通過成為政府官員滲透到國家決策機構中,從而制定有利於他們的國家政策,他們離開政府之日即是重任經理董事之時。辛克萊爾(Sincliar)、曼和迪克遜則從權力精英所面對的結構性約束來研究農業政策的結構,認為農業政策與其說是農業企業經理董事成為權力精英或者與權力精英關係密切這一傾向所塑造的,不如說是由在發達資本主義社會國家必須履行的政治經濟作用這一本質所決定的。
(三)關於地區不平等的理論流派
關於地區不平等的農業社會學理論不如農業結構和農業政策理論那麼嚴謹系統。但在這一領域也存在各種理論流派,這些理論流派主要包括內部殖民主義、依附論、中心一邊緣論以及不平衡發展等。在這個意義上,農業社會學和發展社會學共用著基本的理論基礎。有趣的是,經典的農業社會學是以研究發達資本主義社會內部農業問題為對象的,藉助發展社會學的相關理論,農業社會學的視野比從前更加開闊,研究內容也更加豐富,開始關註第三世界國家的農業相關問題、國際貿易相關問題、全球性生態問題,等等。這在新世紀的農業社會學當中表現得非常明顯。
(四)關於農業生態學的理論問題
對環境的理論關註已經成為日漸強大的社會力量。在發達社會的環境運動之後出現的批評浪潮將環境問題和政治分層聯繫起來,農業社會學的觀點認為,在環境問題上,中上層階級總是對窮人的需求反應遲鈍,中上層階級的意識形態又掩蓋了特權階層的需要;因此,洛威(Lowe)和沃伯(Worboys)把生態問題看作“對西方社會可以察覺出來的權力危機的最保守的反應”。很明顯,城鄉的生產階級在環境退化中受到的危害最大,從環境的改善中則得益最多。能源短缺的事實已經使美國將重點放在核動力和煤的液化上,這兩種能源形式又都有潛在危險和造成環境惡化的可能,從而使環境討論走出學術殿堂變為一場社會性運動。在這一過程中,資深農業社會學家巴特爾認為,獨立生產者和小資產階級在提高環境質量的努力中可能會發揮作用。巴特爾早在《農業社會學》當中,就將環境問題視為農業社會學的核心問題之一。繼《農業社會學》之後,巴特爾還撰寫過很多關於環境的社會學著述,為環境社會學正名[27I3引。
此外,農業社會學對於農業生態學的理論關註,上述《國際農業和食品社會學雜誌》也是很好的證明。該雜誌所關註的不僅僅是一般的農業環境污染問題,也有遺傳改良、綠色食品、有機食品、動物福利和轉基因等不斷出現的新問題,顯然這些問題涉及很多新的理論問題。可以預期,農業生態學問題過去是、現在是、將來仍然會是農業社會學理論發展的重要生長點之一。
- 熊春文.農業社會學 :淵源 、發展及其主要理論問題[D].中國農業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