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隱自尊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
內隱自尊是個體通過內省無法識別出(或無法正確識別出)的自我態度效應,是針對主體自我的一種無意識的評價或態度,是自我態度長期累積形成的自動化狀態,而且往往表現出一種積極傾向。
在心理學領域,自尊的研究可謂歷史悠久,內隱自尊的提出既是近幾十年來內隱認知研究、尤其是內隱社會認知研究發展的重要成果,也是自尊研究不斷深入的必然結果。內隱自尊實際上是針對主體自我的一種態度,由於研究者對這一問題的不斷重視和研究成果的不斷出現使得近幾年內隱自尊問題在社會認知的研究中受到關註。1995年,Green—wald與Banaji發表了《內隱社會認知:態度、自尊與刻板印象》一文,正式提出了內隱自尊(Implicitself—esteem)的概念,認為內隱自尊是人們在對與自我相關或自我無關的客體進行評價時的一種態度表現,而這種態度是無法通過內省的方式被意識到的。內隱自尊的提出使人們對自尊的理解由意識層面深入到無意識層面。
概括起來,這些研究主要涉及內隱自尊的性質、內隱自尊與外顯自尊的關係、內隱自尊與心理健康的關係、內隱自尊與其它社會認知結構的關係等諸多方面。
對內隱自尊多採用間接測量的方式加以考察,主要有下列幾種測量方法:
1.內隱聯想測驗(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簡稱IAT測驗)IAT是通過以反應時為指標的一種分類任務來間接測量兩個概念之間的距離.繼而對個體的內隱自尊進行測量。這種分類任務的基本過程是呈現四種刺激詞,包括兩類概念詞和兩類屬性詞。概念詞包括“我”類詞(self,如“我的”,“我們”等)和“他人”類詞(如“她”,他們”等),屬性詞包括積極屬性詞(如“健康”,“和平”等)和消極屬性詞(如“失敗”,“仇恨”等)。
2.句子完成測驗
先呈現與個人有關的描述(如“我是一個有能力的人”),要求被試做出符合性判斷,作為自我認同的啟動條件,然後要求被試進行殘詞補全。高內隱自尊的個體比低內隱自尊的個體更傾向於填成正向詞而非其他詞。
3.啟動測驗
先呈現一個與自我有關的詞(如“我?‘、自己”等)給被試,作為啟動詞.然後要求被試判斷接著呈現的目標詞為正向詞還是負向詞,並記錄被試的反應時。內隱自尊即為負向詞的平均反應時間減去正向詞的平均反應時間。這是基於高內隱自尊的個體對正向詞的判斷應該比對負向詞的判斷有更大的啟動效應的假設,因為正向詞的判斷受到了促進,而負向詞的判斷受到了抑制。
4.自我統覺測驗
要求被試對1O個不同的人臉圖片作“偏好程度”和“與自己相似程度”的排序,將二者的相關係數作為內隱自尊的指標。這是基於高內隱自尊的個體應在兩種排序上存在高相關的假設。
1.內隱自尊與外顯自尊的相關研究
當前西方自尊研究領域出現兩種自尊結構的假設,認為內隱自尊和外顯自尊是兩種不同的心理結構,二者的區別主要表現在自我評價能否被意識到。
內隱自尊和外顯自尊是相互獨立的結構,因此有可能以不同的方式對個體的認知、情感和行為產生影響。但是二者又交互影響,共同對人的行為、心理產生影響。內隱自尊和外顯自尊的結構性分離觀點受到諸多研究的支持。我國學者的實驗研究也支持了內隱自尊是獨立於外顯自尊而存在的觀點。耿曉偉和鄭全全l3J採用驗證性因素分析發現,中國文化背景下個體自尊是二維結構,包括內隱和外顯兩種成分。
2.內隱自尊的穩定性研究
內隱自尊是一種自我態度效應。一般而言,態度一經形成就具有相對的穩定性,但在某些特殊條件下內隱自尊並不穩定。Koole等人發現,個體對名字中的字母偏差在四周內是穩定的,當被試受到一種下意識的方式反應時,這種偏差則被抑制。這表明,內隱自尊的穩定性與個體的認知資源及動機密切相關。內隱自尊的穩定性受到情緒體驗的影響,蔡華儉對成敗操縱的實驗結果表明:不論是接受成功反饋還是失敗反饋,被試的內隱自尊水平都顯著地低於操縱前l4J。這說明,內隱自尊易受到即時的關於自我的情緒體驗的影響,具有不穩定性,當個體興奮水平、情緒喚醒水平較高,動機較為強烈時,內隱自尊的作用將受到抑制。
3.內隱自尊對自我妨礙的影響
有證據表明,大多數人都會儘力維護自尊,以保持自我概念的完整性.人們會採取多種形式的自我提高。如當擔心自已沒有能力完成某項任務時,人們可能採取自我妨礙(self—handicapping)行為。自我妨礙指在表現情境中.個體為了迴避或降低因不佳表現而帶來的負面影響而採取的任何能夠增大將失敗原因外化機會的行為和選擇。自尊是失敗感的晴雨表,能夠引發自我妨礙,當自尊受到威脅時,個體就接到了退縮的信號。
4.內隱自尊與抑鬱
負性的自我評價是抑鬱的重要組成部分。個體天生的對自我的積極評價的傾向而內化成內隱自尊,是有利於個體對周圍環境的適應的。由於內隱自尊是自動激活個體對自身評價的傾向,因此內隱自尊的高低對個體負性評價存在的非常重要的影響。研究表明,自尊和抑鬱之間存在負相關。但是在蔡華儉]對抑鬱癥狀個體研究中發現,自尊並不單獨對抑鬱產生影響作用,而是與外顯自尊共同作用的。處於抑鬱的個體和正常個體其內隱自尊和外顯自尊水平有著不同的組合。正常個體的外顯自尊水平高於內隱自尊水平,而處於抑鬱狀態的個體外顯自尊水平則有低於內隱自尊水平的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