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57个条目

參與式新聞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重定向自公民新闻)

目錄

什麼是參與式新聞

  “參與式新聞”這一概念源起於美國,又被稱為“公民新聞、“草根報道”。丹-吉爾默(Dan Gillmor)在《we the Media》一書中,把參與式新聞定義為:“一個或一群公民,搜集、報道、分析、散播新聞和信息的積極行動,目的在提供民主所需的獨立的、可信的、準確的、廣泛的、切合需求的信息。”[1]

  公民新聞產生於上世紀90年代的美國,伴隨著 Web2.0 時代的到來而興盛。公民新聞是指“公民(非專業新聞傳播者)通過大眾媒體、個人通訊工具,向社會發佈自己在特殊時空中得到或掌握的新近發生的特殊的、重要的信息”,或者把它稱之為“來自業餘新聞工作者的第一手新聞報道”。簡言之,公民新聞從新聞的採訪、寫作,到最後的編輯發佈,都不假手於專業記者或編輯,完全由讀者自己採寫的新聞,這些讀者則被稱為公民記者。公民新聞相較於傳統新聞的優點在於更容易地在第一時間在現場進行實時報道,打破了傳播者受眾之間的界限,改變了受眾群體在傳播中的地位,從而公民新聞對政府也起到監督作用,使其工作更加民主和透明。

參與式新聞的傳播模式[2]

  參與式新聞的傳播模式可以概括為以下幾類:

  一是受眾主動參與主流媒體新聞傳播。這類模式一方面表現為主流媒體或其記者建立自己的網站或博客網頁,而受眾則通過電子郵件或直接發貼對某些新聞事實作評論或補充;另一方面表現為受眾直接參与到主流媒體的報道中去,如有些報紙為某一新聞活動策劃徵集“市民記者”參與報道,這是2005年9月29日《南京晨報》刊登的一則啟事:“十運盛會即將來臨,南京晨報現招募200名‘十運市民記者’,您願意抓住這個機會加入我們的報道隊伍,用您手中的筆記錄盛會一景嗎?職責:負責報道與十運會有關的社會新聞;要求:身體健康、關註十運、新聞敏感性強,有一定的寫作功底,吃苦耐勞並服從晨報統一調度??”2006年(《三峽商報》自4月27日徵集lO名“市民記者”現場播報各地黃金周旅游新聞,大家對此表現出極大的興趣,報名者眾多,市民記者的報道也引起了讀者的好奇和關註,他們想知道從普通人角度出發而報道的新聞事實。(《南京零距離》等一些電視民生新聞欄目則鼓勵和支持那些擁有DV機的民眾自己拿起攝像機,拍攝下身邊的新聞,提供給他們,甚至聘請了一些素質較高人士作為特約記者,從而能夠“短平快”地把新聞現場零距離地呈現在屏幕上。

  二是在各大新聞信息網站或綜合網站的博客板塊或社區新聞、BBS、論壇上,網民上傳自已的文字或視頻、音頻的原始資料,發表自己的評論,發佈自己耳聞目睹的新聞事實。

  三是獨立的參與式新聞網站。如南韓的OhmyNews(我的新聞)網站,一個主要由業餘記者提供新聞的網路媒體,它高舉“每一個市民都是記者”的旗幟,在南韓掀起了市民個體參與新聞報道的浪潮。網站創辦時,業餘記者數是727人,現在已經有38000人以上,包括大學生、教師、自領、家庭主婦,每天有150-200條市民記者寫就的新聞發佈在OhmyNews上,平均每篇文章有3500條評論。

參與式新聞的影響[1]

  1.對傳統媒介的影響

  在新聞事實這一核心資源的“爭奪”上,參與式新聞因其自身的先天優勢,在時效性極強的突發性社會公共事件、與受傳者極為接近的民生新聞、分眾化專業化的報道等方面,往往比傳統媒介表現得更為出色。

  參與式新聞出現後,一向扮演社會監督者角色的傳統媒介將更多地受到來自“市民記者”們的監督。有許多實例表明,參與式新聞的載體之一“博客”,正在成為監督傳統媒介的“第五等級”。他們追尋事情真相的努力迫使很多主流媒體收回或更正其報道,最著名的—例是CBSNews在“博客們的深入調查下,不得不承認它關於布希總統在國民警衛隊服役的一篇報道中所使用的材料是不實的。

  從傳播學的角度看,參與式新聞對傳統媒介的影響超出了收集和報道新聞事實本身。傳統媒介往往是一個單線的系統,因為總的從業人數有限,所以原創的信息有限,進而使觀點相對狹窄。這也就導致了觀點和輿論的一元化或者單一化。參與式新聞作為衝突的一面,就在於它打破了傳播途徑的單一性,從而使得各種事實、各方觀點都可以表達出來,這樣一來,傳統媒介近乎壟斷的輿論引導力量就會被削弱。

  2.對國民媒介素養的影響

  (1)選擇能力。參與式新聞的興起使得民眾在傳播主體、傳播內容、傳播渠道等方面有了更多的選擇,這對受眾來說,既是機遇、又是挑戰,因為受眾可以根據自己的意願和需求選擇新聞來接觸,目的性和針對性更強,另一方面,新聞質量的良莠不齊、新聞來源的魚龍混雜也可能起到混淆視聽的負面作用。對於受眾而言,擇其善者而從之是亟待“修煉”的本領。

  (2)辨別能力。根據李普曼的“擬態環境”理論,民眾所感知的世界並非其本來面目鏡像式的再現,而是被大眾傳媒無所不在的傳播網路“修飾後的世界,它與現實世界存在一定偏差。參與式新聞的貢獻在於,它的信息來自現實生活的各個階層、各個群體,豐富的新聞來源給了民眾以更強的辨別能力,使之更好地認識世界。

  (3)創造能力。人人都能成為記者。參與式新聞給了普通民眾參與傳播活動的權利和機會,但這並不意味著人人都能當好記者。在瞬息萬變的大千世界,汲取有用信息、精心編輯、選擇合適的渠道發佈,每一個步驟都要求參與者能動地發揮創造力,在自己擅長的領域,挖掘出自身作為傳媒人的潛質。

  (4)質疑能力。在2007年“華南虎事件?質疑”和“證偽”兩個重要環節中,網路世界的“業餘記者”們無疑扮演了事件的推動者和新聞的寫就者。“華南虎照事件”告訴我們,當民眾主動參與到新聞活動中時,他們的質疑能力將被空前地激發出來,成為推動社會進步的重要力量。

  3.對社會民主意識的影響

  新聞事業對民主意識的提高具有促進作用是不爭的事實,它可以通過報道新聞和發表評論製造和影響輿論,喚起受眾的民主意識。參與式新聞自然也不例外,與傳統的新聞傳播方式相比,參與式新聞對社會民主意識的積極作用有其自身優勢。2007年轟動全國的“廈門PX事件”就是一個很好的註腳。在該事件中,廈門市民的知情權通過參與式新聞的作用得到了保護,在新媒體與傳統媒介互動之後,一種具有更強參與性的民意顯現出來,結果就不言而喻了。

參考文獻

  1. 1.0 1.1 晨曦.淺議參與式新聞的影響(A).青年記者.2009,6
  2. 牛光夏.參與式新聞淺析(A).青年記者.2006,22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7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Mis铭,寒曦,陈cc.

評論(共0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參與式新聞"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官方社群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