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標準體系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企業標準體系(Enterprise Standard System)
目錄 |
標準體系是一定範圍內的標準按其內在聯繫形成的科學的有機整體。也可以說標準體系是一種由標準組成的系統。
所謂體系,是指由若幹相關事物相互聯繫、相互制約而構成的科學完整的整體。企業標準體系是企業內部相關的標準(企業貫徹採用的上層標準和企業自身制定的標準)按照內在相互聯繫構成的有機整體。[1]
1、企業技術標準主要包括:技術基礎標準、設計技術標準、產品標準、採購技術標準、工藝標準、工裝標準、原材料及半成品標準、能源和公用設施技術標準、信息技術標準、設備技術標準、零部件和元器件標準、包裝和儲運標準、檢驗和試驗方法標準、安全技術標準、職業衛生和環境保護標準等。
2、企業管理標準主要包括:管理基礎標準、營銷管理標準、設計和開發管理標準、採購管理標準、生產管理標準、設備管理標準、產品驗證管理標準、不合格品及糾正措施管理標準、人員管理標準、安全管理標準、環境保護和衛生管理標準、能源管理標準和質量成本管理標準等。
3、企業工作標準主要包括:中層以上管理人員通用工作標準、一般管理人員通用工作標準和操作人員通用工作標準等。
1、目的性。企業標準體系是企業管理體系的一個組成部分,併為實現企業方針、目標服務。在企業標準體系建立過程中,目標是否明確、是否科學,對於體系建成後能否發揮其應有的功能關係極大。因此,建立標準體系,應當緊緊圍繞企業的方針、目標和企業的自身運作特點進行,盲目照搬其他企業的現成標準體系,是企業建立標準體系時目標性不明確的主要表現。
2、集成性。企業標準體系由一定數量、不同類型的標準組成,這些標準間相互聯繫、相互制約,形成一個有機整體。孤立地制定一兩個標準不能構成一個體系,當然也產生不了標準體系所能發揮的系統效應。標準體系中的標準數量不是越多越好,應以滿足當前實際需要為原則。標準數量過多則可能出現主次不分、削弱重點的弊端。
3、層次性。標準類別不同,其具有的功能不同,相互關係也不同。基礎標準對普遍性的問題或有相關功能要求的標準具有指導或制約作用,體現在標準體系中,是上層與下層的關係,這就是層次性。換句話說,把體系中共性的和對其它標準的制定、實施起統一、協調和制約作用的標準放到體系的較高層次,其他標準置於該層標準之下,形成一個塔狀、層次分明的體繫結構。
4、動態性。標準服務於社會和經濟以及標準本身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不斷修訂、補充的特點,決定了標準體系是開放的、動態發展的。標準體系建立後,不斷地淘汰那些不適應的要素,補充新的要素,使體系處於不斷進化的過程,才能確保體系滿足企業管理和企業發展的需要。
- ↑ 孫銳.淺議企業標準體系的建設(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07年10期
技術、管理、工作三大標準,構成企業標準體系。